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纲展示:(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热点提示:(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3)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4)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5)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点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欧风美雨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 ‎(2)表现 ‎①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③中国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服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3)影响 ‎①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封建统治基础动摇。‎ ‎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点拨] 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自然经济在近代仍然处于主导地位,顽强地抵制着西方的经济侵略。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自然经济才完全解体。‎ ‎2.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概况 ‎①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②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③代表: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代表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 ‎(3)实践 ‎①创办近代工业 军事工业 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和天津机器制造局 民用工业 兴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14‎ 以“求富”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 ②筹划海防: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先后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③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4)结局: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5)意义 ‎①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点拨] 认识洋务运动的特点 ‎(1)目的: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应对外患,维护封建统治。‎ ‎(2)内容:只片面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3)结局: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条件 ‎①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②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③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2)产生 ‎①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③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3)影响: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 ‎[思考]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有人说它是“欧风美雨”的结果。对此你如何理解?‎ 提示:从产生的条件来看,正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民族企业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条件;从动力上来看,它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从产生时间来看,它产生于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70年代前后;从分布的地域来看,它最初分布在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较深的东部沿海地区。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发展起来,也正说明了这种观点。‎ 问题1:探究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4‎ 材料一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巾入中国,而女工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依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局面。‎ ‎[信息解读] 材料一说明外国棉纺织品的倾销冲击中国传统纺织业,使中国农业“织”“耕”分离。‎ 材料二表明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进入中国,部分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尝试解答] (1)资本主义列强向中国大量倾销棉纺织品,使得中国的手工纺织业受到严重摧残。说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2)传统手工业陷入困境,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问题2:探究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材料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即近代化)的这辆列车。‎ 根据材料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的含义。‎ ‎[信息解读]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说明洋务运动的初衷是抵御西方侵略,维护清朝统治,“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说明洋务运动客观上对封建制度起到了冲击的作用,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尝试解答] 主观目的:富国强兵或自强求富。含义:开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归纳总结】 ‎ ‎1.晚清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近代企业的冲击和西方的经济侵略。‎ ‎(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发展迅速。‎ 14‎ ‎(3)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4)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2.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1.(2016·贵阳质检)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说: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割断”的出现是由于(  )‎ 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C.资产阶级发起了实业救国运动 D.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的挤压 解析:选A 本题考查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故A项正确;这种“割断”的出现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条件,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运动、官僚资本的挤压与这种“割断”的出现无直接关系,故C、D两项错误。‎ ‎2.下面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丝、茶出口简表。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现象反映了(  )‎ 农产品 ‎1843年 ‎1855年 茶 ‎1 300多万斤 ‎8 400多万斤 丝 ‎1 000多包 ‎56 000多包 A.农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中国出口贸易占优势地位 14‎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D.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民从种植粮食转为种桑植茶不能体现农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A项错误;表格没有体现进口的数额,无法判断出口贸易占优势地位,故B项错误;表格体现了农产品出口额增加,体现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 ‎3.(2016·皖南八校联考)“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天津条约》,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下列有利于改变这一现象的事件是(  )‎ 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C.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 D.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从材料“外轮得行驶”“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可以看出列强通过近代航运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而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中国近代航运发展起来,达到了分洋利的效果,抑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故B项正确;A、C、D三项属于军事工业,与材料不符,排除。‎ ‎4.19世纪60年代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与发昌机器厂的不同点有(  )‎ ‎①资金来源 ②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③办厂地点 ④是否使用机器生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其资金来源于清政府的投资,产品调拨给军队使用,不在市场上流通,而发昌机器厂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其资金来源于私人投资,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因此产品流向市场,故①②正确;江南制造总局与发昌机器厂都成立于上海,且都属于近代工业,都采用机器生产,故③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5.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得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选B 洋务运动时期,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采取学习、引进西方科技的方法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结果却诱发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最终加速了封建势力的衰落。故选B。‎ 14‎ 考点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春夏秋冬 ‎1.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1)背景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 ‎①民族资本的总额增加了一倍多。‎ ‎②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③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思考] 有人说:“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对这一观点你如何认识?‎ 提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目的不是发展民族工业,而是要扩大税源,解决政治危机,但该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2.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 ‎(1)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最主要原因)‎ ‎(2)表现 ‎①新建厂矿、资本增加,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②实业家:张骞(南通大生纱厂)、周学熙及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 ‎(3)结局: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3.较快发展(1927~1936年)‎ ‎(1)原因 ‎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全国基本统一。‎ ‎②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表现:很多工业部门有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 ‎(3)影响: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点拨] 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方面的评价应一分为二,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14‎ ‎4.日益萎缩(1937~1945年)‎ ‎(1)原因:日军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2)表现 ‎①沦陷区:民族企业被日军所毁或吞并。‎ ‎②国统区:国民党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5.陷入绝境(1946~1949年)‎ ‎(1)原因:美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国民政府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2)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与国民党决裂,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贡献。‎ ‎[思考]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债,那才能救国!”你认为秦二爷的理想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 提示:不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束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问题1:探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材料一 广告词:今有烟二种,一种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实为国家挽回少许之利权,否则为国家增漏矣。以彼例此,孰得孰失,惟诸君实国利之。 ‎ 材料二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1)材料一中的广告词内容反映了哪些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的广告词大力倡导人们使用国货,排斥洋货,并把购买国货提高到利国利民的高度。 ‎ 材料二中“政争兵乱,无年无之”说明时局动荡,民族工业缺少安定的发展环境;“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看出封建军阀对民族工业的阻碍;从中国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和“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可知外国资本 14‎ 的侵略也不利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尝试解答] (1)反映了外国商品的倾销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打击和民族资产阶级反帝爱国热情的高涨。‎ ‎(2)政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政府推动不力;外国资本的挤压。‎ 问题2:探究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和意义 材料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仅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1901~1911年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纺织业 缫丝业 面粉业 火柴业 水电业 机器业 矿冶业 数量(家)‎ ‎82‎ ‎70‎ ‎53‎ ‎28‎ ‎60‎ ‎20‎ ‎73‎ 资本额 ‎(万元)‎ ‎1 332.1‎ ‎556.9‎ ‎786.8‎ ‎130‎ ‎3 813.8‎ ‎352.1‎ ‎2 272.9‎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信息解读] 材料中的信息包括创办企业的数量、地区分布、行业领域以及资本额,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此时期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行业、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 ‎[尝试解答] (1)发展速度快;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 ‎(2)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经济基础。‎ ‎【归纳总结】‎ ‎1.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促进因素 ‎①列强侵略:使中国封建经济逐步瓦解,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实业救国”: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民族精神: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⑤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14‎ ‎(2)阻碍因素 ‎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 ‎(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4)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看,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制,发展繁荣时间很短,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1.1916年,山西商人乔殿森集资 1.5万两白银在太谷县东关创办了利川蛋厂。该厂系诸人合资而成,对厂中员工按商家惯例,根据其表现、业绩给予顶身股,年终按股分红。试办数年后,产品正式行销出口,效益颇丰。利川蛋厂“效益颇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形势影响      B.国民政府重视 C.经营理念创新 D.国家政局稳定 解析:选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16年时正处于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再加上一战对物资的需求激增,也扩大了利川蛋厂的出口,故选A项。‎ ‎2.(2016·南京模拟)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煤矿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子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14‎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D.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正值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当时国民政府鼓励发展民族企业,故选B项。列强暂时放松侵华是在一战期间,A项错误;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不是主要原因,C项错误;西方经济危机属于外部环境,D项错误。‎ ‎3.(2016·信阳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与抗战时期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  )‎ 时间 ‎ ‎1937.8~1938.2‎ ‎ 1938.7~1938.10‎ ‎ 1938.12~1940.7 ‎ 迁移方向 ‎ 上海至武汉 ‎ ‎ 武汉至宜昌 ‎ ‎ 宜昌至川渝等地 ‎ 内迁企业 数量 ‎ ‎121家 ‎ ‎ 304家 ‎ 448家 ‎ 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 B.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发展壮大 C.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 ‎ D.企业内迁影响近代中国工业布局 解析:选B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沿海许多民族企业内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使民族工业受到严重破坏,日益萎缩,没有发展壮大,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所以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往川渝等地内迁的民族工业最多,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随着沿海企业的内迁,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也发生了改变,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有报纸感叹:“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此种状况出现于(  )‎ A.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 B.国民政府的前十年 C.抗日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解析:选D 1927~1936年,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行法币政策,再加上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短暂发展,A、B两项排除;由题干材料“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可知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在日伪的蹂躏下被消灭,排除C项。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政府坚持独裁内战政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下日益萎缩,所以选D项。‎ 14‎ ‎——————————————[本讲课堂小结]————————————————‎ ‎[术语必备]‎ ‎1.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3.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4.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5.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6.辛亥革命的推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而迅速的发展。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7.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官僚资本的压榨和国民政府腐败统治的形势下,民族资本陷入困境。‎ ‎8.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终限入绝境。‎ ‎[易误必明]‎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辨析: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一是从地域上看,中国内地自然经济受外国资本主义冲击有限;二是从经济结构上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 ‎2.“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是指近代社会。(×)‎ 辨析:“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辨析: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引入西方机器和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并非近代化的开端。‎ ‎4.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同时产生。(×)‎ 14‎ 辨析: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最早的无产阶级产生于鸦片战争后的外商企业中,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高考真题(5年全国,2年地方)‎ ‎[全 国 卷]‎ ‎1.(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解析:选D 本题关键信息是“1852年”“‘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1852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材料中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取代“中国产的土布”用于包装,说明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销路不畅,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 ‎2.(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解析:选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倡导洋务的人冷嘲热讽,持鄙视的态度,这是因为国人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排外,故选A项;材料没有提及崇洋媚外、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列强侵略的史实,故排除B、C、D三项。‎ ‎3.(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14‎ 解析:选D 由材料可知,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要大大超过中国,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使英国棉纱很难迅速占据中国的市场,故选D项。A项从材料中得不出;清政府保护本国经济的传统政策是闭关锁国,但是鸦片战争后这一政策已土崩瓦解,故B项不符合史实;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仅就材料中的内容看不出来,故排除C项。‎ ‎4.(2012·全国高考新课标卷)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解析:选A 材料反映了张謇不惧人言,以“舍身喂虎”的精神摒弃“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筹办纱厂。故答案为A。‎ ‎[地 方 卷]‎ ‎5.(2015·天津高考)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解析:选A 题干强调天津开埠后今河北邢台农民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到20世纪初,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后向国内销售,说明中国北方内地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提高,故选A项。B项表述本身正确,但没有反映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没有提及外国资本主义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故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项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 ‎6.(2015·福建高考)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 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俄国(苏联)‎ ‎1909~1911‎ ‎0‎ ‎-90‎ ‎+56‎ ‎+46‎ ‎1919~1921‎ ‎-89‎ ‎-110‎ ‎+32‎ ‎+14‎ ‎1929~1931‎ ‎-205‎ ‎-76‎ ‎+40‎ ‎+53‎ 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 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 14‎ 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 解析:选A 从表格中“1919~1921”“1929~1931”可知,中国对美国贸易处于入超,说明A项正确;从表格中英国三个阶段贸易数字的变化可知B项“逐步加强”不符合表格信息;中国对法贸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因此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稳步增长”的表述与表格中俄国(苏联)的变动情况不符,排除。‎ ‎7.(2015·四川高考)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  )‎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 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时间“1935年”进行分析。材料“实施计划大纲案”“全盘之统制”反映了国民政府采取了国家干预的措施,明显受到了国家干预经济思潮的影响,①正确。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②错误。1935年,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盘控制,为构建战时经济体制提供了条件,③符合题意。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官僚资本是凭借国家政权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所以国民政府不可能遏制官僚资本势力,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14‎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