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文艺复兴
考纲展示:(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2)文艺复兴。
热点提示:(1)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值的阐述;(2)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考点1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人文滥觞
1.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背景
①经济基础: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政治基础: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繁荣,是人文主义思想兴起的政治保证。
(2)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等。
(3)思想观点
①强调人的价值: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
③社会道德标准不统一: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4)影响:智者学派推动了雅典民众思想的启蒙和解放;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思考]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提示:积极意义:提倡人性,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局限性: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个人利益,忽视道德,造成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其他重要人物
(1)苏格拉底
①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②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
③主张“认识你自己”,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思考] 苏格拉底与孔子在道德价值观上的主张及目的有何不同?
提示:孔子主张“仁”,希望恢复奴隶社会秩序;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目的是重建城邦公德。
12
(2)柏拉图:主张根据智慧品德对人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其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国》一书中。
(3)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点拨] 古代智者学派的贡献是将研究的对象由自然界转向人;苏格拉底将对人的认识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将对人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高度。
问题1:探究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雅典人所议之主题含有政治睿智……会倾听每一个人的见解,因为他们认为所有人都拥有这一美德;否则,便不会有城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智者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诡辩,表明希腊人已经感觉到再也抓不住生活中的更高目标,抓不住历史和世界中可靠的东西了。但是希腊人毕竟是已经吃过善恶树上智慧果的人们了。哲学在这时又一次表现了他的力量。
——杨适《哲学的童年》
(1)材料一对“人”的地位和作用是如何认识的?
(2)材料二中杨适是如何评价智者学派的?
[信息解读] 材料一体现了智者学派对人自身的重视。
材料二中“智者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诡辩,表明希腊人已经感觉到再也抓不住生活中的更高目标,抓不住历史和世界中可靠的东西”体现了智者学派的局限性,“哲学在这时又一次表现了他的力量”体现了智者学派的进步性。
[尝试解答] (1)主张人是是非善恶的评判者,肯定了人的价值和作用。
(2)一方面,否定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又肯定了智者学派推动了哲学的发展的积极性。
问题2:探究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美德才是知识。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
——苏格拉底的演讲
材料二 (孔子)与苏格拉底比较,他们共同之处都是以审美的方式不倦地追求人之为人的完美。他们的不同之处是,两人主要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索。一个从人的“自我意识”,唤醒人的“反思”;一个从人的“群体意识”,呼唤人们之间的“仁爱”……
12
由此可见两人的精神指向不同,一个深入人之心,一个游于国之间。一个“立”于自我之意识,一个“行”于群体之意识。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苏格拉底演讲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你怎样看待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说明了苏格拉底对雅典社会存在的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的倾向十分不满。
材料二中“一个深入人之心,一个游于国之间”“一个‘立’于自我之意识,一个‘行’于群体之意识”说明了孔子与苏格拉底在思想指向上的不同。
[尝试解答] (1)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城邦制度。
(2)价值取向不同:孔子侧重于人的“群体意识”,苏格拉底侧重于人的“自我意识”。认识:唯物史观认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由不同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决定的。
【归纳总结】
1.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比较项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不同点
对道德的认识
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各种知识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础
强调知识的作用,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民主政治
主张民主政治,有些激进学者还提出城邦公民应该人人平等
主张有知识、有德识的少数人治国,对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政治表示强烈反对
历史地位
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相同点
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把研究的领域由神和自然转向了人和人类
2.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不同
项目
中国儒家思想
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
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
强调社会中的“人”,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
特别强调人的“个体”,强调人的主观感受
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
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重视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
强调人的平等,为西方近代民主奠定基础
12
研究自然科学的态度
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
充满理性与激情,关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1.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该观点应是( )
A.水是万物的本原 B.感觉即知识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美德即知识
解析:选C 古希腊智者学派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泰勒斯的观点;B项是普罗泰格拉的观点;D项是苏格拉底的观点。
2.普罗泰格拉等称自己为智者或“有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则“自知自己无知”。这种差异反映出( )
A.前者的文化素养更高
B.后者兼顾知识与道德
C.两者受教育程度不同
D.两者对知识认识不同
解析:选B 公元前5 至前4 世纪,教授修辞学、论辩术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被称为“智者”,普罗泰格拉就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而苏格拉底则提出“知识即美德”,并要求“认识人自己”,这就在智者学派的基础之上兼顾知识与道德。故B项正确。
3.黑格尔指出:“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但这还是不能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规定…… 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有思维的人。”在此,黑格尔强调了(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要有高尚的道德
C.要肯定人的价值
D.人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解析:选D 本题为比较选择题。依据材料中“也发现人是尺度”“作为有思维的人”等信息,可知苏格拉底强调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理性。故选D。
4.(2016·宜春模拟)“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歹)是无法估计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这主要说明了柏拉图的思想( )
A.不适应时代需要
B.永远都是正确的
12
C.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D.在西方遭到反对
解析:选C 本题考查了柏拉图思想的广泛影响,从材料内容来看,材料主要涉及柏拉图影响的广泛性。故选C项。
5.泰勒斯因为见到水有三态的变化,进而推想其他物质的形成也是依据相同的原理,提出“万物皆为水”的理论;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节制肉身的欲望,解放灵魂,以唤起因肉体牵绊而被遗忘的知识”;柏拉图认为“所有人类感官感受到的知识和价值,都源自于理性世界”。综观这些希腊哲学家们的言论,我们可归纳出希腊哲学的共同特色是( )
A.就个别的表象,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B.以隐晦的神喻来解释各事物的原因
C.不相信表象,转而探索背后的真相
D.针对不同事物和现象提出个别答案
解析:选C 抛开事物表面现象而追问本质的精神,是希腊思想的共同特性,这种精神同时也肯定了理性的能力,认为人可以靠理性来追求智慧和知识。故C项符合题意。
考点2 文艺复兴——人性张扬
1.兴起条件
(1)经济基础:十四五世纪,意大利一些工商业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形成,他们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的享乐。
(3)文化基础:意大利人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和典籍。
2.实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思考] 文艺复兴为什么以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进行?
提示:当时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庞大,不容其他思想和学说传播,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大多是依据古希腊罗马的科技、思想文化成果;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力与神学正面冲突,所以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行反对封建神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之实。
3.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4.主要诉求
(1)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腐败。
(2)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
(3)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12
[点拨]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进步性,但其过分强调个人意志,忽略公共意志,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和社会混乱等。
5.成就
(1)文学
①薄伽丘:《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②但丁:《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③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④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热情讴歌人的伟大和高贵。
(2)艺术:达·芬奇等艺术大师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自由发挥,一扫中世纪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思考] 文艺复兴的中心经历了从意大利到西欧的转移,这一转移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新航路开辟前,欧洲的航路中心在意大利,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航路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意大利则逐渐衰落。
6.意义
(1)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2)促使人们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精神枷锁。
问题1:探究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材料一 造物者他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创造了你,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可灭的、非永恒的,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
——《意大利文学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材料二 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也可以探测地狱的深浅。苍穹在他面前并不显高,地核在他面前并不显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因而他试图指挥一切,努力获得荣耀,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永恒者。
——《意大利文学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1)材料一是如何看待人的?
(2)材料二强调的侧重点是什么?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造物主他创造了人”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仍然信仰宗教
12
,“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体现了世界应该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材料二反映了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
[尝试解答] (1)承认上帝创造人,但同时又强调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自己的形象,因为人是有理性的,人可以通过努力变得与上帝一样神圣。人是最伟大的被造物,应该居于宇宙的中心。
(2)高度强调人的智慧和力量,捍卫人的荣耀和尊严。
问题2:探究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材料一 我是画家,但我还是工程师、机械师。我终生与自然作长期搏斗,解开一个个自然之谜,征服不驯的自然之力,为人类服务。……他们熟读经典,却迂腐无知。为什么要自欺欺人呢?……研究自然是教育的主体,其余的都只是装饰而已。用你的头脑和你的双手去研究它吧!难道不应该首先理解自然的法则,然后再了解人类的法律和习俗吗?
——达·芬奇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她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遍及欧洲大地,成为14世纪摧毁中世纪旧结构的“灾难”。……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对近代科学产生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历史使命。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我终生与自然作长期搏斗,解开一个个自然之谜,征服不驯的自然之力,为人类服务”说明了达·芬奇关注对自然的研究,“难道不应该首先理解自然的法则,然后再了解人类的法律和习俗吗”体现了达·芬奇崇尚科学知识,并渴望冲破神学的束缚。
材料二中“摧毁中世纪旧结构”“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尝试解答] (1)文艺复兴运动关注对自然的研究,宣扬人文主义,崇尚科学知识,这种时代精神有利于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催生了近代科学。
(2)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归纳总结】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特点
(1)重视现实生活,蔑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缥缈的神话,因而追求物质幸福,反对宗教禁欲主义。
(2)主张人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潜能,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
12
(3)文学艺术上表达人的真实感情,反对虚伪造作,欣赏新的文学艺术和新文化的表现形式。
(4)重视科学实验,反对经验论。
(5)强调发展个性,反对宗教禁锢人性。
(6)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赞扬英雄史观,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
2.全面评价文艺复兴运动
(1)积极方面
①思想方面,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赞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②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开辟了道路。
③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④自然科学方面,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2)消极方面
①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等。
②文艺复兴运动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作全人类普遍的人性,掩盖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的对立。
1.文艺复兴揭开了宗教神秘的面纱。人们在谈及文艺复兴时,常常引用罗沙克的名言:“我研究了古人,为自己开辟了道路。”这说明( )
A.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希腊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思想
B.人们找到了自我,不再信奉上帝
C.民主、自由等新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D.封建专制制度受到了沉重打击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注意理解材料中的“古人”和“道路”。“古人”即古希腊时期的先哲,“道路”即文艺复兴时期关注人性的新思想,文艺复兴表面上是复兴古希腊文化,实质上是宣扬资产阶级文化,核心是人文主义,A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并不排斥宗教信仰,B项错误;民主、自由等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是在启蒙运动时期,C项错误;封建专制制度受到沉重打击是在启蒙运动时期,D项错误。
2.历史学界普遍把出生于十四世纪初的彼特拉克视为人文主义之父。有一位学者描述了有彼特拉克生平的四件事情,可说明“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之父”这个论题的是( )
①他最初学习法律,后因经济问题改投神职成为教士。
②他的拉丁文造诣高,并以意大利方言创作美丽诗歌。
③他的著作常叙述自己,以追求名声,显示个人主义。
12
④他曾经攀登法国南部高山,为了居高临下欣赏美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 题干中“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之父”的信息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的内容。①说的是彼特拉克的出身,④是彼特拉克的正常活动,均没有体现人文主义的内涵;“以意大利方言创作美丽诗歌”“以追求名声,显示个人主义”的信息明显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涵,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3.《十日谈·第四天·一对父子的故事》中,父亲将女人形容为“祸水”“绿鹅”,而儿子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独独看中了“绿鹅”。此故事表明作者( )
A.批判了宗教神权统治的立场
B.引导人们从禁欲苦行到顺从人性的愿望
C.继承了古代希腊的思想遗产
D.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类平等的思想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儿子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独独看中了‘绿鹅’”,强调的是“人性”,表明作者引导人们从禁欲苦行到顺从人性的愿望,故选B项。
4.(2016·鞍山检测)有学者认为:“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与这一观点直接相关的是( )
A.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文艺复兴的发展
C.宗教改革运动的进行
D.启蒙运动的兴起
解析:选B 材料中“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即15~16世纪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在这一时期,“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是指文艺复兴。故选择B项。
——————————————[本讲课堂小结]————————————————
[术语必备]
1.古希腊先哲从客观实际出发,强调人的价值,崇尚知识与智慧,追求真理,闪耀着理性探索精神的光芒,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2.“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3.苏格拉底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这种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是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12
4.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5.14、15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其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把人性从宗教中解放出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6.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人性开始,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7.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挑战,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易误必明]
1.苏格拉底属于智者学派。(×)
辨析: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但他不属于智者学派。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自由),忽视道德;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美德)。
2.文艺复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运动。(×)
辨析:文艺复兴实质上是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表达资产阶级自己的思想,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一种形式,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运动。
3.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反对宗教信仰。(×)
辨析: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反对教会扼杀人性,主张将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但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思想家也信仰宗教。
高考真题(5年全国,2年地方)
[全 国 卷]
1.(2011·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就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苏格拉底强调自己是一个不断纠正社会存在的问题的人,如果处死他,就没有人再敢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论,人们的思想不再自由,最终会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的失败。故选B项。
2.(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二中提炼有关孟子、苏格拉底观点的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分别加以概括即可。第(2)问,社会背景从孟子、苏格拉底所处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史实来回答;共同的历史价值可从对中西法制发展的深远影响和在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等角度考虑。
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地 方 卷]
3.(2015·浙江高考)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①陆九渊 ②塞内卡 ③王守仁 ④泰勒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四位人物的思想观点。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他最著名的命题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心外无物”的观点;泰勒斯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他提出“万物始于水”的观点,故选C项。塞内卡是古罗马的哲学家、悲剧作家,主张人们用内心的宁静来克服生活中的痛苦,宣扬同情与仁爱,未明确提出材料中的观点。
4.(2015·天津高考)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解析: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理解材料。由“14~15世纪”“身心发展并重”“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等可知,维多里诺的教育思想反映了人文主义的特征,也说明文艺复兴影响了教育,故A项符合题意,D项错误;“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基督教作品”说明教育并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的束缚,而仅凭题干材料无法说明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故排除B、C两项。
5.(2014·江苏高考)“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解析:选D 根据题干信息“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可知,人文主义者赞同对财富的追求,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C项说法错误,此时还没有公开揶揄上帝。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