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考纲展示:(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毛泽东思想;(4)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热点提示:(1)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考点1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天下为公
1.三民主义
(1)背景
①社会背景: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改良方案失败。
②阶级状况: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③组织基础: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④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提出: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十六字”纲领,不久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内容
①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主张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所涨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点拨]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
[思考]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强调自己“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提示:将矛头指向清政府,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是为了扩大革命同盟军,实现革命目标。
(4)评价
①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17
③成为辛亥革命重要的理论指导。
④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5)实践
①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②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的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③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旗帜,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均告失败。
2.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①孙中山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
②十月革命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
③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
(2)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内容
①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评价: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5)实践:以新三民主义为基础,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开展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思考]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是完全一致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不正确。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但有原则上的区别。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而新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内容。
问题1:探究三民主义的思想主张
17
材料一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选集》
材料二 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选集》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的核心主张。
(2)材料二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为什么难以得到农民的支持?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反映了孙中山反对一切君主政体,体现了其民权思想较为彻底的反封建性。
材料二中“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表明孙中山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制度。
[尝试解答] (1)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结合起来,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必须一次完成。
(2)核心:土地国有,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问题2:探究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材料一 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也。
——《孙中山选集》
材料二 革命的三民主义……必须是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不要农工政策,不是真心实意地扶助农工,不实行《总理遗嘱》上的“唤起民众”,那就是准备革命失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材料一中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及革命的力量是如何认识的?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认识。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说明孙中山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说明孙中山对革命的依靠力量有了新的认识。
材料二中“革命的三民主义”“不是真心实意地扶助农工”“那就是准备革命失败”说明了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联系紧密。
[尝试解答] (1)孙中山逐步认识到帝国主义是我国革命的大敌,逐渐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2)毛泽东认为新三民主义如果不要农工政策,不
17
“唤起民众”,那就是准备革命失败。这一认识是正确的,中国民主革命如果想取得胜利,必须取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群众的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唤起民众”,没有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归纳总结】
1.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名称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由不反帝到反帝;由反满到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到平民共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制定劳工法
更加关注工农的利益
2.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1)三大政策促成了新三民主义的诞生。孙中山通过总结民主革命经验教训,认识到欲求三民主义实现,必须抛弃依靠军阀、幻想取得帝国主义帮助的做法,寻找新的革命方法和革命力量,因而形成三大政策。在共产国际、苏联顾问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之有了更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和更鲜明的民主主义色彩。
(2)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和必然要求。如果没有“联俄”,没有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那就必然倒向帝国主义;如果不“联共”和“扶助农工”,就必然要反共并导致民主革命的失败。所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成功实践的必然要求。
(3)三大政策为新三民主义的实行提供了基础和保证。三大政策确立后,孙中山的革命斗争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大力援助,得到了掌握先进思想武器、为民族解放英勇奋斗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踊跃参加,得到了广大工人、农民的积极支持,这就使三民主义有了实现的基本保证。
1.(2016·阳泉调研)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一文中曾自述其思想的传承:“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其中“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主要是指(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17
解析:选A 本题考查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孙中山把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与西方民主政治思想中的优秀成果同中国现实民主革命的需要结合起来,构成三民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题干中“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对应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思想,故A项符合题意。
2.(2016·郑州模拟)“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改良主义
解析:选C 依据“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可知,该思想关注民生和社会经济的公平,应属于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C项正确。
3.1924年,孙中山指出:“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材料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
A.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不宜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B.因地制宜地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
C.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以照搬
D.西方的政治文明完全不适合中国的实际国情
解析:选C 材料中“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说明学习西方要仿效物质文明,而政治文明不宜仿效,故C项符合题意。
4.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质的飞跃”主要表现是它( )
A.超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B.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C.增加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
D.坚决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选B 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是对旧三民主义的最大发展,故B项正确。新三民主义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也没有增加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反对封建专制是其一贯的主张,不是增加的内容,故A、C、D三项错误。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4 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一个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
17
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地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以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要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去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1)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先生新三民主义中“民族”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2)根据孙中山上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
解析:第(1)问,要紧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据“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可归纳出答案。第(2)问,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苏俄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分析解答。
答案:(1)原因: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但国际和国内出现忽视和否定民族主义的倾向。内涵:对外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各民族一律平等。
(2)强调自求解放,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倡导和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因此中国应该联合苏俄。
考点2 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实事求是
1.毛泽东思想
(1)萌芽: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
①主要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②内容: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①主要著作:《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内容: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走向成熟:抗日战争时期。
①主要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②内容: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4)丰富发展: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
①主要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7
②内容:规定在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5)历史地位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②毛泽东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③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2.邓小平理论
(1)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央某些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实质是继续“左”倾错误。
②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过程
阶段
时间
内容
发端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明确提出
1982年中共十二大
指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系统概括
1987年中共十三大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走向成熟
1992年南方谈话
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的工作是非标准
形成体系
1992年中共十四大
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写入党章
1997年中共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历史地位
①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②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思考] 为什么毛泽东、邓小平都特别强调“实事求是”?
提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的精华,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理论总结。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解放思想,正确地制定方针政策,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
17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地位
①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②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点拨] 三大理论成果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
毛泽东思想重点解决“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问题1:探究毛泽东思想
材料一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何意义?
(2)材料二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毛泽东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说明,毛泽东创造性的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材料二中“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要“坚决相信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
[尝试解答] (1)观点: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的战略。意义: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叙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2)思想: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地位,相信和依靠人民。原因:既是对历史上传统民本思想的借鉴,也是在革命实践中对人民创造历史这一理念充分认识的结果。
17
问题2:探究邓小平理论
材料一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1)依据材料一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为什么有人称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书”?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说明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材料二中关于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说明邓小平从理论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尝试解答] (1)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又一次为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方向。
【归纳总结】
1.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特色
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相联系的结果。
②邓小平理论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的产物。
17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进程
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的历史性飞跃,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引导中国人民走上强国之路。
(2)意义
①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②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1.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生120周年座谈会上说:“毛泽东同志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他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下列文章或著作符合这一论点的有( )
①《论十大关系》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提出的新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④分别是在1956年和1957年发表的,体现了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符合题意;②③均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发表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016·乐山调研)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其主要依据在于毛泽东( )
A.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
B.领导并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C.撰写了《论十大关系》等著作
D.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17
解析:选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根据中国国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论十大关系》是社会主义探索的起点,提出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探索和先行,故C项正确。
3.(2016·苏州模拟)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图是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邓小平。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 )
A.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
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解析:选A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83年9月”。B项是在1984年;C项提出于1992年,基本实现是在21世纪初;D项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当时中国发展相符的应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A项正确。
4.“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 )
A.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B.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
解析:选D 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在1985年,排除A项;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是在1979年,排除B项;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十五大上,排除C项。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不是计划与市场,起到了打破思想认识误区,坚定人们社会主义信念的作用,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的宣言书,故选D。
——————————————[本讲课堂小结]————————————————
[术语必备]
1.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在它的指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17
2.新三民主义实际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3.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4.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5.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毛泽东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
6.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它是中国共产党全党智慧的结晶。
7.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8.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体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思想品质。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10.“三个代表”思想适应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易误必明]
1.“平均地权”就是“平分土地”。(×)
辨析:“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
2.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的思想。(×)
辨析: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毛泽东的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正确思想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但是错误思想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
高考真题(5年全国,2年地方)
[全 国 卷]
1.(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17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解析:选C 材料中所宣扬的各个主义明显不同,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由材料中的“三民主义”“标榜三爱”“主张三权”可知C项正确;材料中各军阀标榜的主义多与三民主义无关,谈不上是对三民主义理解的差异,D项错误。
2.(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通史·
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对材料进行认真对比,找到不同,是解题关键,然后运用历史史实和历史分析方法等多种思维加以分析即可,注意史实准确,论述充分。
答案:示例:不同: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17
(示例说明:本示例仅就教材出版时代分析原因,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角度不再示例。)
3.(2012·全国高考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解析:解答时一要阐明这一模式的相应观点,二要结合所学近代史知识分析“冲击”“反应”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略。
[地 方 卷]
4.(2015·上海高考)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该分别出自( )
A.《民报》《时务报》
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
D.《海国图志》《天演论》
解析:选A 前则材料介绍三民主义,出自革命派创办的《民报》,后则材料主张创办学校,培养变法人才,出自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故A项正确。《天演论》宣传西方进化论,《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知识,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5.(2014·广东高考)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17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解析:选C 材料表明,毛泽东肯定俄国十月革命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希望中共能够借鉴,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于抗战胜利前夕,而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后,并且社会主义改造与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经济发展相悖,B项错误。毛泽东的话意在强调抗战胜利后,应该继续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材料未体现。
一、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阶层广泛:在探索救国救民和强国的道路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无产阶级等,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和探索。
2.目的明确: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就是为了中国的独立、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侵略性质。
3.层次鲜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技术)到“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思想文化”(民主和科学)不断深化的过程,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4.发展曲折:各阶级和阶层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吸取教训,继承发展的。
[针对训练]
1.民国学者萧一山称,晚清革新运动大约可以分作三个时期,即“海防时期”“洋务时期”和“维新时期”。以下对这三个时期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海防时期”是接受新知识的发轫,代表人物有魏源等
B.“洋务时期”是革新事业的启幕,但重在练兵制器之说
C.“维新时期”注重政治和法律的学习,主张君主立宪制
D.三者都做了普遍宣传,并启悟国人认识到改革之必要
17
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对“海防时期”“洋务时期”和“维新时期”的解读都符合历史事实;“三者都做了普遍宣传”说法错误,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都没有做普遍宣传,维新派的宣传也没有同人民群众结合起来,故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2.(2016·贵阳模拟)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他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先后相继独自存在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D.继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解析:选C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后,民主科学等思想仍然存在,A、D两项说法错误;几种思潮同时在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不符合史实,B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符合史实。
二、20世纪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
思想理论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标志性
会议
同盟会成立大会
中共七大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核心
或精髓
民权主义
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决的
问题
民族独立、民主共和、民众生存
民主革命道路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发展
1924年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可持续发展
地位
指导民主革命,推翻专制王朝
指导革命和建设,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指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
认识
这四大理论都是为解决中国社会进步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都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都是振兴中华、振兴民族的道路
[针对训练]
3.“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
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17
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解析:选D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它与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相比,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同时革命所依靠的力量也由最初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到全体民众。答案为D项。
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解析:选D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本题所述时间、跨度不符,A项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C项“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变化体现了我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D项正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