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关于废除奴隶制度的法令前,俄国有三个阶级分别提出解决农奴问题的方案。‎ 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主张只给农奴人身自由,不给他们土地所有权,并且提议减少农民的份地,坚决主张农民使用份地必须负担繁重的义务。‎ 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解放农民并让农民得到他耕种的全部土地,但农民应付给地主赎金,否则就是破坏私有权,因而要求兼顾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实现两个阶级的妥协。‎ 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 ‎——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 ‎(1)1861年改革体现了上述哪个草案的内容?并分析此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个草案未被采纳的主要原因。‎ 解析:回答第(1)问,需回忆俄国1861年改革内容,可以得出1861年改革不仅给了农奴人身自由,而且还有属于他们的份地。因此可以判断是体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草案。所谓近代化主要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1861年改革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都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特别是经济,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市场、劳动力、资本等一系列条件。回答第(2)问,主要联系1861年改革的背景,可以知道1861年改革实施的必要性。‎ 答案:(1)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内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推动了俄国的工业革命;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 ‎(2)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不能满足农民利益,不利于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危及沙皇的统治。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超越了俄国社会现实。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掌握政治、经济力量的主要是以沙皇为代表的贵族地主。‎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材料 (19世纪中期)俄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是依附于主人的农奴。与1848年前东欧中部的情况相比,俄国的农奴身份更加具有法律义务。它类似美洲的奴隶制,因为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另一些可能会被他们的主人弄到工厂或矿上做工,或是为了诸如此类的目的租与他人。再有就是比较独立、像手艺人或技工那样工作的人,他们流动于城市之间或是在城里居住,但是他们必须从进项中提交一定费用给地主,或者在地主要求时回去。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贵族们在村子里还成立一种个人的地方政府。和美国南方一样,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因而农奴的命运每时每刻都取决于主人的个人品格和经济状况。‎ ‎1861年,俄国颁布了《解放法令》。之后,一位热心的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改革前农奴、地主、国家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上述官员谈话内容的理解。‎ 解析:(1)从材料中“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 “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等信息分析地主与农奴的基本关系;从“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分析国家与农奴、地主的基本关系。(2)材料信息有夸大之处。联系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地位的变化等知识回答。‎ 答案:(1)地主“占有”并可以买卖、出租农奴,同时也对农奴负有家长式的“保护”责任;农奴要无偿地为地主劳作或“提交一定的费用”等;国家基本不干预地主与农奴之间的事务。(2)理解:上述谈话不完全符合史实,可能只是部分人对农奴解放的一种期望。‎ ‎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但因赎地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并受到了村社的束缚。‎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1)怎样理解“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为此进行的1861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观察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 解析:第(1)问,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俄国与欧洲主要国家的差距;结合所学知识,俄国为缩小差距,维护统治,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第(2)问注意从政治角度来分析,“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 答案:(1)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而俄国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1861年改革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或:使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2‎ ‎(2)俄国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司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俄国政治的法制化。(答具体措施也可)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答生产力也可)‎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的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连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砍掉。” ‎ ‎ ——《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然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们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被称为暂时义务农。 ‎ ‎ ——俄《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 ‎ ——俄《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种矛盾心理?‎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解析】 可从亚历山大二世的身份、所处的时代,结合材料回答第(1)问;第(2)问,应从各自拥有的权利来分析;第(3)问,要根据农民是否真正获得自由;可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及材料一、四回答第(4)问。‎ ‎【答案】 (1)给农民土地,但不能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专制统治。这是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 12‎ ‎(2) 完全自由的农民则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 ‎ ‎(3)不符合实际。这部分农民受制于控制村社管理的地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然存在。‎ ‎(4)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 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 第二条 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第三条 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第四条 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 ‎ ——俄国《解放农奴法案》‎‎1861年2月19日 材料二 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 ……一方面用法令形式废除了井田制,就是所谓“坏井田,开阡陌”;另一方面是重新设置了新的阡陌封疆,用法令形式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云梦秦简《法律问答》有一条律文:“盗徒封,赎耐”,就是把私自移动田界看作“盗”的行为,要判处耐罪(剃去鬓发),但允许出钱赎罪。 ‎ ‎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下册)‎ ‎(1)据材料一,说明俄国《解放农奴法案》体现资本主义的立法精神。‎ ‎(2)材料一、二中,秦国与俄国实行的土地政策有何共同之处。‎ ‎【解析】 第(1)问中的立法精神也就是法制精神,把握材料一四条条文内容即可。 第(2)问秦国与俄国土地政策的共同之处可从土地所有制(私有)以及土地所有权确立的过程(立法)等方面分析。‎ ‎【答案】 (1)以法律形式取消人身依附关系,农民获得自由;规定了法律上人人平等;确立产权交易原则。‎ ‎(2)共同:以立法形式保护土地所有权;确立土地私有制。‎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关于废除奴隶制度的法令前,‎ 12‎ 俄国有三个阶级分别提出解决农奴问题的方案。‎ 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主张只给农奴人身自由,不给他们土地所有权,并且提议减少农民的份地,坚决主张农民使用份地必须负担繁重的义务。‎ 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解放农民并让农民得到他耕种的全部土地,但农民应付给地主赎金,否则就是破坏私有权,因而要求兼顾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实现两个阶级的妥协。‎ 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 ‎ ——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 ‎(1)1861年改革体现了上述哪个草案的内容?并分析此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个草案未被采纳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问需回忆俄国1861年改革内容,可以得出1861年改革不仅给了农奴人身自由,而且还有属于他们的份地。因此可以判断是体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草案。所谓近代化主要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1861年改革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都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特别是经济,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市场、劳动力、资本等一系列条件。第(2)问主要联系1861年改革的背景,由此分析1861年改革实施的必要性。‎ ‎【答案】 (1)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内容。影响: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推动了俄国的工业革命;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不能满足农民利益,不利于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危及沙皇的统治。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超越了俄国社会现实。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掌握政治、经济力量的主要是以沙皇为代表的贵族地主。‎ ‎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正彻底的土地革命,终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 ‎——伊文成等著《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在东方后进国的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与英国和其他西欧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其主要特点不是农民生产手段的被完全剥夺,而是农民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被剥夺。其剥夺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征收地税。‎ 12‎ ‎——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 材料三 改革中获益最多的是地主阶级,地主的地租直接来自佃农的剩余劳动以及部分必要劳动,而不是来自农业资本家的超额利润,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而地税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地税改革后的日本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或沦为佃户,或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的队伍。‎ ‎——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土地和地税改革方面的相关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 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农民斗争”等回答“背景”。第(2)问从材料二中“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入手回答“作用”,联系教材知识回答“内容”。第(3)问从农业改革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和局限性等角度辩证分析回答。‎ 答案:(1)背景: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斗争的推动。‎ ‎(2)作用:促进了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 内容:土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地税:按地价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3)评价:保留浓厚封建色彩;给农民带来灾难;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任答2点即可)‎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他们每天凌晨起床,由宫内唯一的太师授课。第一堂课是中国文学,当这些皇室学生走进教室时,老师要从他的椅子上起身,接受学生们的“大请”,他也回敬一个礼并坐下。中国文学课要上两个小时,然后是用满族的通古斯语和蒙古语作文。教师的级别比太师低一些,称“师傅”,他须在门口恭迎学生,并要先鞠躬,然后才开始上课,接下来的课程是在“谙达”(满语,教习皇子皇孙弓马、国语的人)辅导下进行马、步、箭等竞技运动。击剑、摔跤,年轻王子们一整天都用来进行脑力与体力的训练,他们睡得比较早。每天饮食也是定时定量,决不允许赌博。‎ ‎“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 12‎ 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元五。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 ‎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 ‎(1)根据材料,比较清朝“皇堂”与“西堂”的办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学堂教师三方面概括特点,然后进行横向比较。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 此类教师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从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两方面概括背景。‎ 答案:(1)特点:从教学内容看,皇堂重传统国学教育,西堂偏重西学教育;从培养目标看,皇堂旨在培养满清贵族子弟以保证其统治需要,西堂重在培养实用人才;从学堂教师看,皇堂是国子监传统儒家学者,西堂是有出国留学经历的近代人才。‎ ‎(2)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外文化教育交流频繁;面对民族危机,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进行教育改革以自救。‎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曾指出:“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中央实行‘官缺制’、地方各级官员搞‘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私相授受’‘世代在任’。”‎ 材料二 1901年3月,西班牙特使葛罗干照会清政府,明确提出“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7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06年规定,中央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在议会成立以前,先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性机构。并规定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部行使司法权。‎ ‎1907年9月20日清廷下谕先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10月11日,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设立资政院的上谕颁布后,直到‎1910年10月3日,才在国会请愿的声浪中举行开院典礼。迫于形势急速变化,责任内阁于1911年成立,主要以皇族任责任内阁阁员,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 12‎ 解析:本题考查对清末改革措施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可以从官僚体制和官员素质两个角度归纳弊端。第(2)问,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清政府的改革措施。‎ 答案:(1)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员冗繁;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官员的素质低。‎ ‎ (2)进步之处:使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国家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分权的原则,是国家体制近代化的体现。‎ 局限性:外务部的设立是为满足外国列强的需要;改革步伐缓慢且呈现出被动性;未能触动最根本的皇权专制问题,导致人心丧失,加速了清朝灭亡。‎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认为阿里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1)依据所学回答阿里为什么被认为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出怎样的启示?‎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政治、思想主张回答。第二小问从改革对历史发展推动作用角度回答。‎ 答案:(1)确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结束长期混乱局面;促进近代工商业发展,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 ‎(2)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是政治民主化的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启示: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途径。‎ ‎11.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对近代日本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 ‎(1)结合日本历史,说明福泽谕吉为什么提出“汲取欧洲文明”的主张,明治维新中有哪些“汲取欧洲文明”的做法?试举两例。‎ ‎(2)材料认为“汲取欧洲文明”的理想途径是什么?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说明理由。‎ 解析:‎ 12‎ 第(1)问实际考查明治维新的原因,需结合当时日本面临外来侵略问题和西方文明的特点回答,做法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任举两例即可;第(2)问先概括理想途径是什么,“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先学文化再学制度最后进行物质建设;然后明确观点,阐述理由是要史论结合,语言规范。‎ 答案:(1)原因:欧洲文明是工业文明,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日本门户被美国打开,出现民族危机;日本长期闭关锁国,国力落后,需要壮大自身实力;中国深受列强欺凌的现实引起日本有识之士的警觉。‎ 体现: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答出建工厂、办学校、穿西装、练军队等具体措施亦可。‎ ‎(2)途径:先学文化再学制度最后进行物质建设。‎ 态度:赞同;福泽谕吉学习西方必须思想、制度、经济多管齐下的主张很有见地,遵循先难后易的原则,有利于减少阻力,对明治维新有指导和推动作用。或不赞同:所列出的文化—制度—经济的学习顺序具有理想化和机械主义的弊端,在实践中很难操作。‎ ‎12.明治维新为日本的发展清除了障碍,开动了日本帝国的列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秩禄公债(废除封建特权身份的补偿金)分配状况表 金额(日圆)‎ 利率 武士(1874~1876年)‎ ‎16,565,000‎ ‎8%‎ 大名(1877年)‎ ‎31,412,405‎ ‎5%‎ 大名和武士(1877年)‎ ‎108,242,785‎ ‎7%‎ 神主(1877年)‎ ‎334,050‎ ‎8%‎ 材料二 采用上下分权的政体,设立公会,以施公明正大的政治时,民皆怀其仁德,视朝廷如父母,万民相亲如兄弟,人和悉齐无疑。至此时,武备方面精神万备,故枪炮船舰方始成为真物,操练教阅也方始成为实用。因此即使有外患内贼也决不足患,国家永久太平,王室永久安全绝对无疑。‎ ‎——加藤弘之《邻草》‎ 材料三 日本历史学家德富苏峰认为,宪法发布前后的时代是日本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 ‎——汤重南等主编《日本帝国的兴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对日本封建贵族的影响,并指出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变法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对于日本社会的构想以及“国家永久太平”的目标没有实现的原因。‎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 解析:第一问主要从封建贵族的封建特权的限制,依据明治维新的措施分析;第二问有效信息“用上下分权的政体,设立公会,”可以判断;因为日本的传统决定了日本永久太平不可能;第三问告别旧日本是指对日本的改革,新日本是指建立近代的民主政治制度。‎ 12‎ 答案:(1)影响:经济上获得补偿;但丧失对土地和人民的管辖权;失去封建特权地位。‎ 措施: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2)构想:建立君主立宪制。原因:对外扩张,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3)告别旧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文明;建立新式军队;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尚未到达新日本: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势力;人民不能完全获得自由和权利。‎ ‎13.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策略对戊戌变法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一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谈谈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心态”依据材料“臣累上书”“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即可看出当时维新人士那种要求迅速变革,全面变革的心态。“背景”结合所学即可回答;“原因”可依据材料二“同志太孤”做思维的突破口。第(2)题理解“同志太孤”意思是变法遭到顽固派破坏,原因是使其既得利益遭到损害。结合所学回答出损害顽固派既得利益的措施即可。“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和设问,从应该汲取的教训入手回答,如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 答案:(1)迅速变革;全面变革。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守旧势力十分强大。‎ ‎(2)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法国史学家高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总结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要一举而肃清所有的弊端,维新派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皇帝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吃完,这样它就被扼杀了。”‎ ‎——张晨怡《中国近代文化十二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维新派“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的原因。 ‎ ‎(2)作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源是什么?维新派“同时把所有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要一举而肃清所有的弊端”的做法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解析:第(1)问,考查戊戌变法“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原因,须注意问题的限制性条件: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这一限制性条件实际上是反映了维新派变法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问题,与当时国内外的环境相联系,从主观上维新派的政治经验和客观上的改革环境两个方面归纳,材料分析依据:皇帝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都缺乏工作经验。第(2)问,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此问应答材料观点,分析依据: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维新派“同时把所有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要一举而肃清所有的弊端”的做法是维新派急于求成的表现,主要围绕致使改革失败这一中心阐述。‎ 答案:(1)客观方面: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政治已成为世界大势,而中国仍坚守封建专制统治,变革时不我待;甲午战败,帝国主义的瓜分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救亡图存刻不容缓。‎ 主观方面,维新派缺乏成熟的政治经验。‎ ‎(2)根源:急于求成。‎ 后果:不分轻重缓急,变法无法行之有效;打击面过宽,激化与顽固势力的矛盾,导致变法最终失败。(任答其中一点即可)‎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李鸿章  伊藤博文 ‎19世纪末,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他们地位相当,所处时代和大环境也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起跑。怀着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还迟,然而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 12‎ 追根溯源,李鸿章的脚跨进了新时代,而脑袋却还留在旧时代。如梁启超说:“伊藤博文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李鸿章则惟弥缝补苴,画虎效颦,而终无成就也。”尽管他受了鸦片战争后“经世之学”的影响,但他对西学的了解,始终停留在比较浅薄的“器物”层面上。他作为大清重臣,迫于满朝清流非议之压力,变革只敢触及器物层面,绝不敢越“中体西用”雷池半步,抱残守缺,胶柱鼓瑟,“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如他自己所言,只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李鸿章对伊藤博文:大臣与首相的差别》‎ ‎(1)由于两国统治阶级对“变革”的态度和推行变革的力度不同,从而造成两国“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 ‎(2)明治政府在推行“文明开化”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并对其进行评价。‎ 解析:第(1)问,注意理解“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是指“两国统治阶级对“变革”的态度和推行变革的力度不同”。可联系材料与教材所学明治维新、洋务运动等知识,分别概括两国统治者的态度及推行变革的力度不同的原因。第(2)问,根据教材所学概括“文明开化”的成效即可。对“文明开化”评价:可从积极、消极等方面多角度回答。‎ 答案:(1)态度不同:中国清王朝统治腐朽,清政府内部顽固势力强大,反对一切变革,尤其反对变革封建专制制度。而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通过武装倒幕,倒幕派改革力量建了新政权,因而能够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 力度不同:中国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实行“有限变革”;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实行包括改革政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全方位“变革”。 ‎ ‎(2)成就: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 评价: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的思想,封建色彩十分浓厚。‎ 12‎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