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38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 考纲展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4)凡尔赛体系的构建;(5)华盛顿体系的构建;(6)《非战公约》;(7)国际联盟。‎ 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2)具体原因:法德、英德、俄奥三大矛盾激化,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巴尔干地区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 ‎(3)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经过 ‎(1)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 ‎(2)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一战爆发。‎ ‎(3)基本战况 阶段 主要战役 说明 第一阶段(1914年)‎ 西线:马恩河战役 东线:俄军进攻 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破产,战争转入长期对峙的阵地战,德国丧失战争主动权 第二阶段(1915~1916年)‎ 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东线:俄军夏季攻势 德国再也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方面 第三阶段(1917~1918年)‎ 俄国的人民反战运动发展为革命运动;美国、中国等国的参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 交战各国人民的反战运动是促进战争结束的根本原因 ‎(4)结果:‎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3.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 ‎4.影响 ‎(1)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 27‎ ‎(2)催生了新世界 ‎①摧毁了德意志、奥匈、俄罗斯和奥斯曼四个帝国,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②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第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 ‎③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这些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④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①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③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考点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背景 ‎(1)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力量的对比。‎ ‎(2)战胜国迫切需要宰割战败国,协调各种矛盾。‎ ‎2.凡尔赛体系 ‎(1)建立: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2)内容: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委任统治权);军备问题;赔款问题。‎ ‎(3)实质: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4)特点:掠夺性;分赃性;不稳定性。‎ ‎(5)影响 ‎①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②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欧洲出现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③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重新划分了殖民地,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稳定与恢复。‎ ‎④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 ‎3.华盛顿体系 ‎(1)建立: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构筑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2)影响 ‎①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②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地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27‎ ‎③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受到了限制。‎ ‎④中国成为华盛顿体系的最大受害者。‎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调整 ‎(1)经济: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帝国主义由遏制德国转向扶植德国。‎ ‎(2)政治:《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使德国的国际地位上升。‎ ‎(3)外交:《非战公约》的签订,使欧洲出现了暂时的和平。‎ ‎5.国际联盟 ‎(1)背景 ‎①一战后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②巴黎和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并列入国联盟约中,即“维护和平”的原则、实行“集体安全”和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 ‎③一战的教训激起广泛的反战和平思潮,人们意识到有必要建立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 ‎(2)成立:1920年初,国联正式成立,主要机构有大会、行政院、秘书处。‎ ‎(3)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4)性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5)作用 ‎①积极: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和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②消极:对日本、意大利、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持姑息纵容的态度,最终没有制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6.《非战公约》的签订 ‎(1)时间:1928年8月。‎ ‎(2)签订:美、德、法等15国在巴黎签订《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 ‎(3)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4)评价 ‎①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其中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意义。‎ ‎②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③它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但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④局限性: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点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双重性 27‎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又具有明显的“分赃”性质和大国强权色彩,在“和平”体系下,掩盖着各种矛盾与隐患,为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问题1: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一 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 ‎1914年9月15日 ‎1917年 协约国 ‎ 同盟国 协约国 ‎ 同盟国 生铁 ‎16‎ ‎25‎ ‎50‎ ‎15 ‎ 钢 ‎ ‎16‎ ‎25‎ ‎58‎ ‎16‎ 煤 ‎ ‎346‎ ‎355‎ ‎851‎ ‎340‎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交战双方力量对比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关键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尝试解答] (1)变化:协约国军需品产量由初期的劣势变为优势;同盟国军需品产量由优势变为劣势。因素:美国参战,加入协约国。‎ ‎(2)原因: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后果: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有利影响: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使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问题2:探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要求有两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是不应该像1815年条约规定的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我们。这样,我们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 ‎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27‎ 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联盟各会员国应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 ‎——摘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战后法国和美国对德政策的区别,并分别指出原因。‎ ‎(2)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了什么共同问题?怎样看待这些会议的召开?‎ ‎[尝试解答] (1)法国主张严厉制裁德国和肢解德国。主要原因有普法战争的宿仇;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和企图独霸欧洲。美国主张吸收德国加入联盟。主要原因有在联盟内部利用德国对抗英法;控制联盟干预世界事务,称霸世界。‎ ‎(2)共同问题:图片反映了在战争的打击和人民反战情绪高涨等因素推动下,各国利用和平手段解决彼此矛盾。‎ 看法:一方面一系列国际和平会议的召开,反映了各国趋向采用和平手段解决矛盾和纠纷。这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并对一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这一系列会议均被大国操纵,并不能彻底解决大国之间的矛盾,《非战公约》缺少对侵略者的约束力,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所以,这些会议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作用大打折扣。‎ ‎【归纳总结】 ‎ ‎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形势的重大影响 ‎(1)西欧相对衰落 ‎①经济衰退:工业倒退,生产力水平降低,海外投资锐减,债务加重,世界工厂和金融中心的领导地位向大西洋彼岸转移。‎ ‎②政治危机: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欧洲许多国家工人运动高涨。‎ ‎③精神领域: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④大国衰落:德意志、奥匈帝国、沙俄、奥斯曼帝国瓦解,英法的实力大大削弱。‎ ‎(2)美国、苏联的崛起 ‎①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倍增,成为世界上最大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其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重大作用。‎ ‎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诞生,许多国家和民族有了新的斗争方向。‎ 27‎ ‎(3)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动摇:一战及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沉重打击了列强的殖民统治,从而开始了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过程。‎ ‎2.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比较 巴黎和会 ‎ 华盛顿会议 不 同 点 背景 ‎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世界格局发生变化;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 ‎ 美、日为争夺在亚太地区的霸权,矛盾尖锐;美、日、英三国开展海军军备竞赛 目的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矛盾 ‎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的矛盾 操纵者 英、法、美 ‎ 美国 内容 ‎ 签订《凡尔赛和约》;签订对奥、保、匈、土和约;讨论建立国际联盟问题 ‎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 结果 形成凡尔赛体系 ‎ 形成华盛顿体系 相同点 ‎ 都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均由少数大国操纵;都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都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和平体系,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 ‎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种民族主义共同推动政治领袖和军方走向战争。一是小国的民族主义,尤其是巴尔干地区被统治的少数民族的极端民族主义,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哈布斯堡帝国占据的巴尔干地区的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捷克人、斯洛伐尼亚人组成各种地下团体,有时候采取恐怖主义手段。例如,引发一战的“萨拉热窝事件”,就是塞尔维亚黑手党以恐怖手段刺杀奥国皇储。二是大国的民族主义,德国统一后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其主题是德意志是最优秀民族,注定对世界起到支配作用。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说加以解读,正当化这种疯狂的自命不凡,这是后来纳粹在德国崛起的思想基础。‎ 27‎ 材料二 1894年法俄缔结同盟,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抗三国同盟。1904年英法缔结协定,意在共同对抗德国。1907年英俄缔约,也是为了对付德国。英俄协定,标志着三国协约的建立,欧洲两大对立军事集团的形成。这种军事同盟的一大特点就是互相绑架,一旦有事便骑虎难下。同盟国有了举动或者争端,不管是不是正义,不管是否与本国有切身利益关系,都要挺身而出,甚至进行军事动员和出兵作战。可悲的是,这种由训练有素的外交官使出浑身解数搞出的外交安排,成为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普遍来说,外交活动的宗旨不是为了维护和平,而是为了本国的最大利益,甚至是为了以邻为壑和规划战争。事实证明,这种错误理念主导下的外交,注定造就灾难。‎ ‎——摘自王江雨《狂热民族主义的悲剧》‎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 ‎(2)材料一、二所反映的问题对当今世界有何启示。‎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可知,材料一主要从极端民族主义泛滥角度阐述一战爆发的原因,材料二前半部分表达的意思为军事同盟导致战争,后半部分则明确指出错误外交理念导致战争。第(2)问,依据原因对应得出启示,如防止极端民族主义、正确对待国家同盟、保持正确的外交理念、热爱和平等。‎ 答案:(1)极端民族主义的推动;错误的外交理念;军事同盟的相互绑架。‎ ‎(2)不可放任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外交行为的根本宗旨应当是维护和平;理性处理国家同盟关系;要珍爱和平,不可轻易言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美国提供的贷款和它后来的参战更加强了那种效果。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 ‎——《剑桥战争史》‎ 材料二 我们的目的仍和以前一样,要在世界中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与自私的无人性的权力相对抗……我们跟德国人民没有什么争吵……他们政府发动这次战争,不是出自他们的推动……这次战争的决定,正如在古代不幸的岁月中,统治者什么也不与人民商量,往往就决定了许多战争,而发动和进行那些战争又都是为了某些王朝的利益,或是为了惯于把他们的同胞用作爪牙和工具的一小撮野心家的利益……现在,我们正要对这个与自由为敌的真正敌人宣战。‎ ‎——威尔逊总统提请国会对德宣战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威尔逊表述的这一目的。‎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从美国的动向和德国经济等方面总结原因。第(2)问,依据“我们的目的……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和材料出处概括这一目的,然后联系所学知识透过表象分析这一目的。‎ 答案:(1)德国遭到封锁,物资匮乏;德国军事生产拖垮了本国经济;美国对协约国提供贷款,协约国在经济实力上占有优势;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27‎ ‎(2)威尔逊认为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为保卫自由而与同盟国进行战争的。该观点是不正确的。“一战”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抵抗侵略而参战,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3.(2016·武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的赔偿问题是巴黎和会后悬而未决的国际问题之一。协约国各成员国连恢复自身经济的各项计划也想依赖德国的赔偿。美国虽是战胜国之一,其领土未遭战火破坏,德国的赔偿也没有美国的份额,但美国对赔偿问题却十分关心。美国支持英法向德国索取赔偿,但反对向德国勒索高额赔偿,不赞成法国控制赔偿委员会,随意对德国进行制裁。‎ 材料二 为解决因德国赔款问题而引发的鲁尔危机,1924年4月,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提出了解决德国赔偿问题的方案,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下:一、由美英等国给予德国贷款,以帮助它平衡预算,稳定货币。二、德国必须恢复经济统一,任何外国组织均不得妨碍德国经济的发展。……五、德国必须以其最大能力按期支付赔偿。今后如遇德国不履行赔偿义务时,关于制裁德国的决定,应由赔偿委员会一致通过等等。‎ ‎——以上均摘编自刘陵、洪育沂《国际关系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美国插手德国赔偿问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协约国对德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析《道威斯计划》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国为最大的债权国,其插手德国赔款问题,有利于收回借款;美国以德国赔款为切入点,可以插手欧洲事务。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可知由先前的尽可能多的削弱德国,演变到配合德国经济复苏,并将其与赔款结合起来;第二小问可从相关方如法国、美国、德国、欧洲等角度逐一分析。‎ 答案:(1)同意德国支付适度赔偿,有助于美国收回战时贷款;通过控制德国赔款问题,插手欧洲事务。‎ ‎(2)变化:从单纯索要赔款、主张严厉惩罚德国到提供贷款支持德国经济复兴,并获得赔款。影响:打击了法国在欧洲的扩张野心;有利于美国大量资本流入德国,加强了它对欧洲的影响;有利于欧洲“均势”;促进德国经济的复兴,为其重新成为欧洲大国创造了物质条件。(任答三点即可)‎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而最糟糕的是……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27‎ 材料二 在一战期间,美国一些资产阶级和平团体积极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美国总统威尔逊非常赞成这个主张,并将此纳入他的“十四点原则”,力主建立国际联盟这样一个组织……国联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 ‎——《20世纪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这场战争对欧洲造成的影响。‎ ‎(2)材料二认为国联“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国联的成立为什么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第(1)问,由所学知识可回答其对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影响和对精神领域所发生的影响。第(2)问,应结合国联的表现与实质进行回答。‎ 答案:(1)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西欧国家经济相对衰落;德、奥帝国分崩离析,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在精神领域,人们失去了一战前的乐观主义,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产生了怀疑,充满了危机感。‎ ‎(2)国联成立后,成为英法争夺霸权、瓜分世界和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工具;为战胜国对殖民地的占领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推行绥靖政策,客观上推动了二战的爆发。 ‎ 第39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考纲展示:(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5)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考点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重要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各种矛盾,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3)历史原因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矛盾的激化是爆发的诱因。‎ ‎②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法案”纵容了法西斯侵略。‎ ‎③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行径。‎ ‎④20世纪30年代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没能够阻止世界局势朝着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2.过程 ‎(1)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国很快沦陷;英国进行不列颠之战。‎ ‎(2)扩大 ‎①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 27‎ ‎②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①过程: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实际上与英国结盟;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表达了摧毁法西斯暴政和恢复世界秩序的决心;1942年初,美、苏、英、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 ‎②影响: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4)转折 ‎①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和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②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美军重创日军,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③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英军重创德意军队,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5)胜利 ‎①意大利:1943年,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被推翻,意大利率先退出战争。‎ ‎②德国: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占柏林,‎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③日本: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3.性质: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民主战胜专制、正义战胜邪恶的胜利。‎ ‎4.影响 ‎(1)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浩劫。‎ ‎(2)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3)历史意义 ‎①人类的理性得到张扬,民主、人权、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诞生。‎ ‎②改变了世界格局。沉重打击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严重削弱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演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③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一国的范围,新生的民族国家出现。‎ ‎④客观上推动了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点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 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是消除战争隐患的关键;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胜德、意、日轴心国的重要保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是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要求;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只有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和平才能持久。‎ 考点二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雅尔塔体系 27‎ ‎(1)概念: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确立的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2)形成条件 ‎①西欧国家在战争中普遍受到严重削弱。‎ ‎②美国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③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 (3)实质: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是苏美对势力范围的划分,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4)内容 ‎①惩治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②重新确定二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 ‎③建立联合国。‎ ‎(5)评价 ‎①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二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 ‎②消极作用: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建立了不平等的国际体系和经济秩序;造成政治上的两极格局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造成二战后国际局势的紧张。‎ ‎2.“冷战”‎ ‎(1)含义:是指美国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2)表现 ‎①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②苏联: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③柏林危机,德国分裂。‎ ‎(3)评价 ‎①“冷战”局面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政策的结果。‎ ‎②核均势使得双方不敢轻言战争,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③局部热战不可避免,愈演愈烈的对抗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动荡。‎ ‎3.美苏争霸 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 第二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 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特点 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剑拔弩张;重点在欧洲,美国处于攻势 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美苏对抗到第二次“缓和”;苏联转攻为守直至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表现 27‎ 和解:1955年,苏联签订了对奥和约,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举行戴维营会议 争夺: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缓和:1972年尼克松访苏,1975年“欧安会”召开;1969年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 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顶点 ‎ 对抗:1981年,里根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1983年提出 “星球大战计划”‎ 第二次缓和:1985年,戈尔巴乔夫全球缓和战略和“新思维”;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 ‎[点拨] 雅尔塔体系的实质 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从实力对比看: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从体系内涵看:美苏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问题1: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一 1944年6月6日盟军将领巴顿将军在给儿子乔治的信中写道:‎ BBC电台今天早晨说,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此次军事行动,但是我率领的这支英雄部队很快就会在那里了。优秀的战士可以分为两种:不莽撞的与莽撞固执的。我是后者。人必须选择自己的一种方式,然后坚持下去。武器在更新,但使用武器的人并没有改变。你要客观地读历史,多读些人物传记,你必须知道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做出反应的。要赢得战斗,你绝对不能怀疑你有能力做个好士兵。我所取得的成就在于,我一直相信我对军事的判断是正确的。‎ ‎——摘编自《美军战争家书》‎ 材料二 合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图1为1937年延安大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图2为1945年11月在哈尔滨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 ‎ ‎ ‎       图1         图2‎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巴顿提出了哪些建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军事行动”的名称及历史意义。‎ 27‎ ‎(2)根据材料二中图1和图2,结合中国抗战的史实,说明合作对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性。‎ ‎[尝试解答] (1)建议:坚持自己的选择;客观地从历史中学习;要有充分的自信。行动:诺曼底登陆。历史意义:开辟了第二战场,使盟国武装力量开始从东、西、南三面围攻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粉碎德国法西斯的最后决战阶段。‎ ‎(2)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弱到复兴的历史性转折。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支援,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问题2:探究雅尔塔体系 材料一 ‎ ‎ ‎    图1 1945年的德国  图2 1948年的德国 材料二 从1948年下半年起,鉴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美、苏冷战不断加剧,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美国重新调整了它的远东战略,以日本代替即将垮台的蒋介石政府,迅速地改变了它的对日占领政策,由限制、削弱、打击改为积极帮助、扶植、支持日本复兴经济,解散财阀半途而废;被捕战犯被大批释放;完全中止战争赔款,转而限制各种进步群众运动,默许右翼政客重返政界;支持日本政府加强警察力量;直接出面禁止工人罢工,等等。‎ ‎——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 ‎(1)分别说明材料一中图1、2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48年前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 ‎[尝试解答] (1)图1:二战后,为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英、法、美、苏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图2: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日益尖锐,美、英、法合并占领区,与苏占区对峙。‎ ‎(2)由于美苏冷战加剧,出于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美国中止了对日本的制裁;使日本的军国主义残余重返政界,导致日本未能真正深刻反省战争责任;使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 ‎【归纳总结】 ‎ ‎1.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27‎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不 同 点 爆发形式 战前双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战争很快全面爆发 先经历局部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大国的绥靖纵容和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最终演变为世界战争 责任 战争责任由交战双方共同承担 ‎ 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挑起战争,责任由其承担 对战败国处理 战胜国把战争责任推到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身上,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的惩罚,未追究战争中的个人责任 ‎ 处理战败国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实行非军事化,在战败国建立民主体制,追究个人责任和审判战犯 性质 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相 同 点 根源 ‎ 都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 影响 ‎(1)都促使西欧国家衰落,国际地位下降 ‎(2)壮大了美国实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美国霸主地位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 ‎(3)促进了国际关系的调整,战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4)都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发展 ‎ ‎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雅尔塔体系 不 同 点 建立基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 建立在美苏两大国力量均势的基础之上 调整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大国意图 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 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相 同 点 ‎(1)都是在世界大战的基础上建立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3)都体现了大国意志,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4)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7‎ 材料 古人云: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远交近攻”的典范莫过于秦国统一六国。商鞅变法后秦国日渐强盛,它的战略目标是吞并六国、统一华夏。在力量对比上,秦强于六国中的每一个国家,而弱于六国的联合。“远交近攻”助秦国成功统一六国。日本也曾以“远交近攻”为国策:二战中,日本欲扩张领土,与远在欧洲的德意结盟,近攻中、朝、越、缅……和南太平洋国家甚至美国夏威夷。‎ 二战时,希特勒企图吞并欧洲、称霸世界,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但又担心欧洲诸国联合起来群起而攻之,于是,在他的一系列政治外交伪装中,巧妙运用了“远交近攻”战略。‎ ‎(1)通过材料概括“远交近攻”战略的内涵。分析日本“远交近攻”未能使日本侵略成功的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说明二战时期德国在欧洲如何巧妙运用了“远交近攻”战略?‎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概括;第二小问实际考查抗日战争中中国胜利而日本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中“企图吞并欧洲、称霸世界,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但又担心欧洲诸国联合起来群起而攻之”,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归纳。‎ 答案:(1)内涵:作为外交和军事的策略,与远方的国家结盟,而与相邻的国家为敌,属于制造和利用矛盾,实行各个击破的谋略。原因:中国作为抗日的主战场,进行了积极的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法西斯战争不得人心,遭到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一致反对;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 ‎(2)德国利用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时机,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在远交近攻政策的庇护下,占领或吞并欧洲小国后,进攻法国、英国,最后突袭苏联。‎ ‎2.(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7‎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没有输掉这场战争”“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等信息作答。第(2)问,从信念、领导、人民的角度并结合材料中“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与盟军一起参加……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等信息概括作答。‎ 答案:(1)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 ‎(2)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 ‎3.(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等归纳;第二小问应联系所学关于“冷战”的影响加以分析。‎ 答案:(1)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 27‎ ‎(2)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积极作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4月,罗斯福授意自己的亲信雷斯特·戴维斯写了《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该文透露了罗斯福政府对二战后世界安排的一些设想,如强调大国合作、建立联合国、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等。斯大林为苏联确定二战后的战略目标时将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包括苏联控制的地盘)、确保国家安全置于优先地位,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的势力及影响。‎ 材料二 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少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奴役阴谋。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伟大的责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上。‎ ‎——摘编自1947年3月杜鲁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战略目标,据此分析其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杜鲁门与罗斯福对苏战略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美国的战略目标根据材料“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进行归纳,而苏联的战略目标根据材料“斯大林为苏联确定二战后的战略目标时将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确保国家安全置于优先地位,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的势力及影响”进行归纳;第二小问根据两国战略目标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得出美苏的利益冲突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罗斯福“强调大国合作”,由美国主导世界,杜鲁门主义强调直接对抗苏联的“极权政体”;第二小问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罗斯福企图利用经济手段软化苏联,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杜鲁门认为“两种不同生活方式”使得二战后美苏的合作没有可能。‎ 答案:(1)目标:美国要建立世界霸权;苏联要巩固胜利果实,保障国家安全,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势力和影响。影响: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不同:罗斯福主张与苏联合作,以经济软化苏联,谋求世界霸权;杜鲁门主张公开与苏联对抗,遏制共产主义,夺取世界霸权。原因:罗斯福认为,苏联在战争中遭受重大损失,二战后为取得美国的大量援助以重建经济,是会愿意继续合作的,他企图通过合作,软化苏联,达到美国称霸的目的;而杜鲁门认为,意识形态的差别使美国不可能与苏联合作,美国必须遏制苏联扩张以实现称霸世界。‎ 27‎ 第40讲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 考纲展示:(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考点一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 ‎(1)背景 ‎①二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 ‎②朝鲜半岛出现两个对立的政权;美国的霸权政策。‎ ‎(2)概况: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9月,美军仁川登陆,10月,占领平壤。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3年7月,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3)影响 ‎①地位:二战后以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的国际局部战争。‎ ‎②对朝鲜: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 ‎③对中国:捍卫了国家安全,支援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对美国: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 ‎⑤对中美关系: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2.越南战争 ‎(1)背景 ‎①法国侵略越南,1954年,签订《日内瓦协议》,越南南北分裂。‎ ‎②美国出于称霸目的,需要干涉越南内政。‎ ‎(2)过程 ‎①开始: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人出钱出枪利用越南人打越南人,即发动“特种战争”。‎ ‎②扩大:1964年,美国采取“南打北炸”战略,将“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 ‎③转折:1968年,越南人民武装发动“新春攻势”。‎ ‎④结束:1973年,美越签署停战协定;1975年,越南实现了统一。‎ ‎(3)影响 ‎①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 ‎②给越南造成重大破坏和损失;越南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 27‎ ‎3.中东地区的冲突与和平 ‎(1)中东问题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大国先后统治,增加了这一地区的复杂性。‎ ‎②地理原因: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成为大国争夺的地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关于此处领土的纷争,为大国插手干涉提供了机会。‎ ‎③国际政策:英国的“分而治之”的政策;美国支持犹太人在此建国,联大决议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家,但领土面积反差成为冲突关键。‎ ‎(2)历次中东战争 ‎①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1948~1949年,阿拉伯国家失败,引起新的领土纷争。‎ ‎②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英、法、以联合进攻埃及。结果英法撤军,以色列侵入埃及领土。1957年3月,以色列撤军。‎ ‎③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叙利亚的大片领土,在联合国干预下,战争进行了6天即告结束。‎ ‎④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1973年,埃及、叙利亚为了收复失地同以色列交战,收回了部分失地。‎ ‎(3)中东和平进程 ‎①背景:“六日战争”和“十月战争”并不能解决双方的矛盾。‎ ‎②埃以和解:20世纪70年代,埃及率先走上与以色列的和解之路,1978年,双方签订“戴维营协议”。‎ ‎③巴以和谈:阿拉法特和拉宾作出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各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1993年巴以签订《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巴以接受2003年“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④存在的问题:耶路撒冷地区的归属问题;犹太人的定居点问题;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 ‎4.印巴战争 ‎(1)背景 ‎①英国“分而治之”政策:1947年,“蒙巴顿方案”提出,将宗教信仰作为国家划分的唯一原则,实现印巴分治。‎ ‎②领土边界问题: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长期不确定。‎ ‎③美苏大国的介入。‎ ‎(2)过程 ‎①1947年~1949年,印巴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地区的所有权进行了第一次印巴战争。‎ ‎②1965年8~9月,发生了第二次印巴战争。‎ ‎③1971年,印巴因东巴基斯坦问题而爆发了第三次印巴战争。‎ 27‎ ‎(3)影响:造成南亚地区长期动荡不安;印巴双方军备竞赛加剧,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5.两伊战争 ‎(1)原因:领土纠纷;宗教和民族矛盾;地区霸权政策;大国力量介入。‎ ‎(2)过程与结果:1980年9月,战争爆发;1988年,实现停火。‎ ‎(3)影响 ‎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 ‎②两国石油工业均遭到极大破坏,经济全面倒退;造成中东国家的分裂。‎ ‎③给美苏插手该地区创造了条件。‎ ‎6.海湾战争 ‎(1)原因 ‎①伊拉克和科威特在主权归属和边界纠纷方面矛盾由来已久。‎ ‎②中东地区原有的力量失衡,伊拉克希望成为地区性强国。‎ ‎(2)过程 ‎①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②多国部队发动“沙漠盾牌”行动、“沙漠风暴”行动和“沙漠军刀”行动。‎ ‎③1991年2月,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的决议,战争基本结束。‎ ‎(3)特点:一场高科技战争;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局部战争。‎ ‎(4)影响 ‎①标志着高科技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向传统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 ‎②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 ‎③加速了苏联解体和东西方“冷战”的结束。‎ ‎④阿拉伯世界发生严重分裂,中东地区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点拨] 两伊战争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不同 前者主要是在领土归属问题、宗教问题、民族问题上存在着矛盾;后者主要是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的结果,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产物。‎ 考点二 和平与发展 ‎1.联合国的宗旨和作用 ‎(1)成立:1945年,51个国家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 ‎(2)宗旨 ‎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等。‎ ‎(3)主要机构和原则: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 ‎(4)作用 27‎ ‎①维和行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的停战监督组织;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派出的维和部队;两伊战争中要求双方立即停火的决议;海湾危机中安南的斡旋。‎ ‎②国际裁军: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联合国裁军委员会。1978年第一届裁军特别联大,设立管制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机构,达成众多裁军协议。‎ ‎③保障人权:《世界人权宣言》。‎ ‎④非殖民化:成立非殖民化特委会;反对南非种族隔离政策。‎ ‎⑤人道主义:安置难民。‎ ‎⑥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儿童权利宣言》。‎ ‎[点拨] 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比较 国际联盟是英法操纵下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孕育了新的世界大战;而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1)原因 ‎①历史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洗劫,各国人民渴望和平。‎ ‎②现实原因: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严重威胁人类文明;美苏“冷战”的威胁造成世界不安宁;局部战争的存在对地区和世界和平构成威胁。‎ ‎③个人因素:众多世界文化名人的推动,世界各国维护和平意识的增强。‎ ‎(2)表现 ‎①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49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1950年,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召开,成立了世界和平理事会。‎ ‎②《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55年7月,针对核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而发表。‎ ‎③美国反战运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反对侵越战争。‎ ‎④国际和平年:1982年,第3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1986年为“国际和平年”。‎ ‎⑤2001年,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2年开始,每年9月21日为纪念国际和平日。‎ ‎(3)特点 ‎①广泛性:从参与者看,知名人士、文化人士、青年学生等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 ‎②民主性:反战运动以集会、游行示威等和平抗议活动为主,基本上是合法斗争。‎ ‎③普遍性:运动范围涉及世界各国以及众多的国际组织。‎ ‎④深入性:既提出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原则性宣言,又创办维护和平的专门组织;既进行反战运动,也有联合国的实质性规定。‎ ‎(4)意义 ‎①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对二战后世界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对制止战争、限制军备竞赛、推动裁军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27‎ ‎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国政府政策的制定,教育和动员了广大民众,使和平的思想逐渐普及,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1)原因 ‎①20世纪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相互依赖日益加深。‎ ‎②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各国应该负起共同的责任。‎ ‎③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优先发展经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成为世界潮流。‎ ‎④维持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望。‎ ‎(2)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①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②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③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3)意义: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增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是抵御和消除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威胁的根本途径。‎ ‎[点拨] 当今世界威胁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1)20世纪出现的一些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枯竭等。‎ ‎(2)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未消除,各种分裂势力、恐怖势力和极端势力给国际社会不断带来危害。‎ ‎(4)世界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问题1:探究二战后的局部战争 材料一 如果世界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朝鲜将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力量竞赛中的一名小卒……‎ 材料二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是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战”的原因。‎ 27‎ ‎[尝试解答] (1)两大阵营的对峙; 朝鲜半岛成为美苏对峙的前沿; 朝鲜战争的爆发。‎ ‎(2)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越南战争属于常规战争,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 问题2:探究和平与发展 材料一 尽管作为普遍裁军一个部分的禁用核武器的协议并不提供最后解决的办法,但它还是适合某些重要的目的。……首先,东西方之间的任何协议,就消除紧张局势来说都是有益的。其次,销毁热核武器,如果双方都有诚意去这样做,就会减轻对珍珠港式突然袭击的那种恐惧。‎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几个世纪以来,许多伟人运用各种道德观念来分析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非常奇怪的是……世界上数以百万的人们似乎在探索那些新的伦理上的指导方针,好像他们过去从来没用过,或者旧的已经没有用了……在各个地方,人们现在正在新的恐惧的阴影下生活。因为可怕的、全球性的核浩劫的种种后果现在更加显而易见……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动荡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伦理,一种得以生存的伦理。‎ 材料二 在这一次的大会中,通过三个中心议题的民主讨论,确实是把国际紧张局势的总根源阐明了。这个总根源就是追求最大利润的美国统治集团的侵略战争政策。抗议美国侵略战争政策的情绪高涨是这次大会的一大特色。在大会上我们不断听到了南北美洲、东南亚、中东、近东、北非以及西欧各国的代表,像波兰一样,接连控诉着美国侵略政策的影响。他们一致要求民族独立的尊重,现行战争的立即停止,正常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迅速恢复。‎ ‎——郭沫若《关于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的经过 和成就的报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以来核战争没有爆发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威胁世界和平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尝试解答] (1)日本遭受原子弹袭击的惨状;雅尔塔体制下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势均力敌;有识之士探索防止核战的途径,如呼吁新的伦理道德的创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监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人类共同利益的出现等。‎ ‎(2)根源: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措施:要实现真正的和平,必须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多元化;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推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加强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归纳总结】 ‎ ‎1.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27‎ ‎①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界纠纷。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②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训 ‎①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 ‎②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2.联合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时期 国际形势 历史作用及评价 ‎1945年到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 美苏成为超级大国,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战”;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苏争霸局面形成 积极作用:自1948年开始进行维和行动;进行原子能管制和裁军;通过《世界人权宣言》‎ 消极作用: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通过出兵朝鲜的决议;成为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和政治斗争的场所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20世纪80年代 一大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使美国对联合国的控制逐步减弱 推动非殖民化;展开人道主义援助;解决难民问题;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等。联合国不再是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坛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人们希望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防止局部武装冲突;裁军和防止核扩散;在推动地区性和平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5年美国总统约翰逊先后下令实施“火箭行动”计划和“滚雷”计划,对北越进行持续轰炸,派遣3 500名海军陆战队员在岘港登陆作战,美国地面部队开始大规模进入越南南方作战。越南战争由“特种战争”扩大为“局部战争”。‎ 27‎ 在出兵援越的策略上,中国以派出防空、铁道、国防工程、筑路等支援部队形式介入战争,而且不公开宣布,并将支援部队的军事行动限制在越南北方。至1968年3月,中国先后入越的部队共23个支队32万余人,其中最高年份达17万余人。而美国明知中国在大规模援越,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北方执行军事任务,也不予公开点破。‎ ‎——《三八线与十七度线——朝战和越战期间中美 信息沟通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美两国在越南问题上的不同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采取“有限援越”和美国明知实情却不“公开点破”的原因。‎ 解析:第(1)问,从材料“美国地面部队开始大规模进入越南南方作战”可得出直接进行军事干预;“中国以派出防空、铁道、国防工程、筑路等支援部队形式介入战争,而且不公开宣布”得出以后勤援助的形式介入,避免直接参战。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和时代背景可知中国国内的“文革”及受到来自苏联的边境威胁使得中国采取“有限援越”,而朝鲜战争教训使得美国明知实情却不“公开点破”。‎ 答案:(1)美国直接进行军事干预;中国以后勤援助的形式介入,避免直接参战。‎ ‎(2)中国:国内正准备集中力量开展“文化大革命”;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逐渐成为头号威胁。美国:吸取朝鲜战争教训,不愿意与中国直接为敌。‎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10月5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关于中国出兵抗美援朝问题表明了苏联政府的态度。他在电报中说:“当然,我也考虑过,美国尽管没有做好大战的准备,仍可能为了面子而被拖入大战,这样一来,自然中国将被拖入战争,苏联也将同时被拖入战争。”‎ ‎1951年6月4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外交委员会联合主持召开的关于美国在朝鲜应采取什么政策问题的听证会上指出:“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就会给俄国一个合法的借口干涉这一战争,中苏之间的条约具备这样的性质,同时中国人也会根据这个条约,要求俄国人这样做”。‎ ‎——摘编自《中苏同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作用》‎ 材料二 “如果美帝国主义真正进攻我们的大陆,那就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的战争问题,我们和苏联已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打起来,就是全面性的打。”“我们今天不是孤立的,我们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美国和联合国都晓得,它要发动战争,那就意味着这是世界大战。”‎ ‎——《周恩来军事文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不敢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积极影响。‎ 27‎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可得出中苏同盟建立,美国担心苏联参战;再根据所学知识,朝鲜战争的第二个阶段,美军已陷入了被动,同时,中国已经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第(2)问,从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中苏同盟建立,担心苏联参战;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不可能在亚洲投入更多兵力;美军在战场处于被动的局面,扩大战争难以扭转战局;新中国已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2)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对新中国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2016·桂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外媒2015年3月22日报道称,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表示将在“可能预见的未来”展开攻势。而就在前一日,美英两国同时宣布向乌克兰派遣士兵帮助训练乌国军队,在乌境内展开军事培训工作。就在俄罗斯大规模庆祝克里米亚入俄一周年之际,美英联盟如此“高调”支援乌克兰政府军,乌民间武装又抛出“进攻”言论,不禁让人对乌局势以及美国对乌政策是否发生“转变”产生猜想。‎ 而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美国对乌培训行动此前一直没有启动,是担心此举会刺激普京。但近日普京频频“大秀肌肉”,不仅在黑海、克里米亚等多地举行实战军事演习,还下令俄北方舰队及伞兵部队进入全面戒备状态。普京的“不甘示弱”着实刺激了美方,促使美国将对乌援助公开进行,“意在向俄罗斯表明普京‘削弱邻国、将克里姆林宫的控制强加于人’不会再得到容忍。同时也向莫斯科表明,英国与西方将准备继续支援基辅政府”。‎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乌克兰危机爆发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乌克兰危机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解析:第(1)问,乌克兰问题是当今国际热点问题之一,问题的出现首先是乌克兰自身政策的失误,使得国内矛盾尖锐,最后激化;同时国内势力与国际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大国势力的角逐,也加剧了局势的紧张。第(2)问,要从对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乌克兰处于两大势力争夺层(或外部力量插手);西方的长期渗透;乌克兰当局政策失误;乌克兰政治腐败;乌克兰国内民族矛盾激化;乌克兰经济状况恶化;前苏联解体的影响。(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2)俄美(西方)对抗升级;加大欧洲裂痕,不利全球化;影响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凸显中国的危机平衡作用;加速前苏联小国加入北约;对俄国及欧洲经济影响大。(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7‎ 材料 回顾人类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运动,二战使得制约与控制战争的因素上升到主导地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但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军备竞赛仍然没有停止,核“达摩克利斯剑”仍然悬挂在人类的头上,变异性的战争暴力(国际恐怖主义等)仍在扩散,作为当代战争重要根源的霸权主义仍在肆虐,稳定与持久的和平仍然遥远。我们应该看到,导致战争与维护和平的因素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和平与发展、和平与民主、和平与世界的公正平等,都是不可分割的,而恰恰在这些方面,世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21世纪的世界仍然处在矛盾、斗争和震荡之中。‎ ‎——摘编自李巨廉《战争与和平历史运动的转折》‎ ‎(1)虽然制约战争的因素上升到主导地位,但人类距离普遍、稳定与持久的和平仍然遥远。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当今世界的战争与和平运动发生了怎样的重大转折?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应当追求怎样的和平理念?‎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但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局部战争仍然不断……稳定与持久的和平仍然遥远”的信息来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的信息来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导致战争与维护和平的因素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世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的信息来归纳即可。‎ 答案:(1)原因局部战争、军备竞赛从没有停止过;核武器的存在与发展;国际恐怖主义与霸权主义的肆虐。‎ ‎(2)转折: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理念:发展中的和平、民主下的和平以及公正的和平。‎ 27‎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