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学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知识梳理】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1)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2)反射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3)类型: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刺激
神经中枢
条件反射
与机体未接触
大脑皮层
非条件反射
与机体接触
除大脑皮层外的神经中枢
3、反射弧:(1)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各部分的功能:
【注意】感受器指传入神经末梢;
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反射的过程:感受器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 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
5、兴奋:
(1)概念: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的形式(神经纤维上):电信号(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膜电位:①静息电位:内负外正,与K+外流(协助扩散)有关。
②动作电位:内正外负,与Na+内流(协助扩散)有关。
【注意】 ①K+浓度:细胞内高于细胞外; ②Na+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
(2)膜电流:
3
①形成: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②局部电流方向:(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3)传导形式:电信号。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4)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鞘经过多次分枝,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每个轴突末端有多个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内有突触小泡。
(2)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内是组织液。
(3)神经递质:① 存在部位: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与突触小泡的形成有关的细胞器:高尔基体。
② 分泌结构:突触前膜。 分泌方式:胞吐。 ③种类:兴奋性和抑制性2种。
④受体:位于突触后膜,具有特异性。 ⑤作用: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⑥去向:作用后被分解。
(4)传递过程:
(5)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以化学信号形式传递(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与受体的结合需要一段时间),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6)传递特点:单向的,即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7)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注意】①信号转换:突触小体(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
突触: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②兴奋传导方向:在同一个神经元中是双向的;两个神经元之间(突触)是单向的
3
;在反射弧中是单向的。
③兴奋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结构特点);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
8、神经中枢: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它们的神经元组合成了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
(2)各级中枢的功能: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脑干:呼吸中枢。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3)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9、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功能: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与人的语言功能相关的区域称为言语区。
(2)大脑皮层言语区:W区:损伤后病人不能写字; V区:损伤后病人看不懂文字;
S区:损伤后病人不会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损伤后病人听不懂别人讲话。
(3)学习和记忆
① 学习: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② 记忆: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③ 功能基础: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10、区分感受器和效应器
(1)神经节:与神经节相连的为感受器;
(2)突触的方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