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案(岳麓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高考历史一轮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案(岳麓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案 岳麓版 单元概览 商周 秦汉 隋唐宋元 明清 主要表现 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早期政治制度体系,将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秦汉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期,秦朝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包括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和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单元主旨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基本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家国一体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朝的政治制度 ‎(1)制度 ‎(2)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2.封邦建国 ‎(1)含义: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 ‎(2)目的:通过分封制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实行有效的控制。‎ ‎(3)概况 核心 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对象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有异姓诸侯,包括功臣、姻亲、原来的附属国 14‎ 义务 受封诸侯国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交纳贡赋、定期朝觐 ‎(4)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5)瓦解: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大国兼并小国,周王室完全失去至尊权威。‎ 区分“封建”与封建社会 ‎(1)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其时代称为“封建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及西方学者所说的封建社会不同。‎ ‎(2)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封建社会”是指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个历史阶段。‎ ‎(3)西方学者所说的“封建社会”是一种国家管理制度,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3.宗法制度 ‎(1)含义: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 ‎①核心(即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4)作用 ‎①保障了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嫡长子≠长子 ‎“嫡子”是相对于“庶子”而言的,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子”,偏房所生为“庶子”,诸“嫡子”中的长子为“嫡长子”。因此,偏房所生的长子不是嫡长子。‎ 宗法制 史料一 子曰:“①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②周因于殷礼,所损益 14‎ 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 史料二 后(武则天)③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④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⑤庙不祔(新死者祔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史料三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⑥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⑦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张荫麟《中国史纲》‎ ‎[学会读史]‎ 史料一出自《论语》,孔子指出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损益变化。①是指商继承夏礼;②是指周继承商礼,又有所变化。‎ 史料二为历史文献史料,反映了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其内容依据省略号分为三层,从③“欲以武三思为太子”到④“姑侄与母子孰亲”再到⑤“庙不祔姑”,说明武则天受到宗法制影响,最终立与自己血缘关系近的庐陵王为太子。‎ 史料三反映出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⑥以历史评论的视角看待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以及家国一体的现象。⑦体现了史料的核心“亲贵合一、家国一体”。‎ ‎[学会用史]‎ ‎(1)史料一体现了商周时期政治制度损益方面的哪一特点?‎ ‎【提示】 体现了商周政治制度的相对延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2)史料二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三思立,庙不祔姑”的现象?‎ ‎【提示】 核心问题:最高统治权的继承问题。原因:中国古代宗法观念浓厚,武则天与武三思是姑侄关系,并非母子关系,因而按宗法制度,武三思即便成为皇帝也会“庙不祔姑”。‎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王与诸侯之间存在的关系。‎ ‎【提示】 周王与诸侯之间存在君臣关系、大宗小宗关系、等级从属关系。‎ 思维拓展 ‎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封建政治 ‎①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 ‎②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14‎ ‎(2)社会习俗 ‎①影响了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等。‎ ‎②影响了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和祭祖扫墓的社会风俗等。‎ ‎(3)思想观念 ‎①宗法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②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 ‎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忠孝之士。‎ ‎④宗法制本身倡导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产生了消极影响。‎ ‎1.下面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国名 对象 地理位置 国名 对象 地理位置 晋 王室子弟 今山西 齐 功臣 今山东北部 卫 王室子弟 今河南北部 宋 商朝后裔 今河南南部 鲁 王室子弟 今山东南部 燕 王室子弟 今北京一带 注:古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A.周王室同姓分封占主导地位 B.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C.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 D.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 ‎【解析】 表格显示晋、卫、鲁和燕在封国中占有一半多的席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家天下制度从夏朝开始,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表格显示晋、卫和鲁的封地都位于当时主要的农业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表格中分封的对象有王室子弟、功臣和商朝后裔可知,分封对象呈现多样性,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2.“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这说明“宗法”强调的是(  )‎ A.政治隶属 B.血缘等级 C.尊奉服从 D.分配继承 ‎【解析】 由“辨……亲疏之法”可以看出,强调血缘关系,以此来区分等级,故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并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排除。‎ ‎【答案】 B ‎3.‎ 14‎ ‎(2016·广东六校联考)吴光玲在《闽东传统民居的地理经济选择及文化内涵》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民居中,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据此推断,假如是在汉代,下图中有资格继承住宅堂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①②不是嫡生,故A、B两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③是嫡长子,故C项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④是嫡次子,故D项错误。‎ ‎【答案】 C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背景 ‎(1)诸侯争霸 ‎①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 ‎②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兼并战争不断。‎ ‎(2)秦朝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渐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于公元前221年实现了统一。‎ ‎2.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3.内容 ‎(1)皇帝制度 ‎①开端:秦王嬴政改称“皇帝”,自称“始皇帝”。‎ ‎②特点:皇权至上,大权独揽;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职权 三 公 丞相 ‎“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14‎ 太尉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九卿 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②作用: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由皇帝一人掌握。‎ ‎(3)地方制度:推广郡县制。‎ ‎①做法:地方政权机构共分郡、县两级,并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官僚体系,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作用:秦朝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4)用人制度: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法律制度:秦帝国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4.影响 ‎(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对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数字法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 史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①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②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史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③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学会读史]‎ 14‎ 史料一强调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由①可以得出“华夏国家”衰落的政治原因。由②可以看出由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 史料二选自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秦史》,王夫之肯定了郡县制的进步作用。由③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观点是: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分封制比郡县危害更大。‎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的原因,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 ‎【提示】 原因: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原则遭到破坏。实现: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郡、县两级体制的职权运行情况与特点。‎ ‎【提示】 职权运行: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的最高长官为郡守,郡丞辅佐郡守管理行政和刑狱事务,郡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令(长)是一县之长,县丞、县尉的职责与郡丞、郡尉相同。特点:地方官制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 ‎(3)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提示】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及稳定,为历朝所沿用。‎ 思维拓展 ‎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比较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不 同 点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官位概不世袭 不 同 点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 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巩固了统治,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14‎ ‎4.《晚清七十年》记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  )‎ A.摧毁了宗法观念 B.发展了分封制度 C.确立了专制政体 D.创立了科举制度 ‎【解析】 宗法观念至今还存在,故A项错误;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转型,故B项错误,C项正确;隋朝创立科举制,故D项错误。‎ ‎【答案】 C ‎5.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 ‎【解析】 秦朝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故A项错误;秦统一六国后,将六国王子皇孙迁到咸阳,部分迁往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与世袭特权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6·全国名校联盟联考)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  )‎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 ‎【解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中央集权制度,那么就必须废除分封制度,因此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材料中“‘分封’与‘郡县’的争论”仅仅起宣传作用也正说明了这一点,故A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说明B、C两项,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 考纲 近年全国卷已考试题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25‎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 分封制、宗法制与“家天下”‎ 14‎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4‎ 政治统治借助人伦秩序 宗法制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4‎ 周代“雅言”起源 分封制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24‎ 战国墓葬 宗法制、君主专制 ‎2011·新课标全国卷·24‎ 西周政治制度对秦汉统一的影响 分封制、宗法制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010·新课标全国卷·24‎ 省、自治区简称来历 西周分封制 ‎2010·新课标全国卷·25‎ 柳宗元对废分封、行郡县的评价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主题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主题立意]‎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以先秦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代表,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是其主要特点。中国古代早期的王位世袭制体现了“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变化,而分封制和宗法制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明显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现象。如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4的祭天祭祖现象、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4的周代“雅言”起源都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考查。‎ ‎[知识交汇]‎ ‎1.如何认识古代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家国同构”的现象?‎ ‎【提示】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 ‎(2)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整个社会,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2.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两项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有何区别与联系?‎ ‎【提示】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森严的等级。‎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14‎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3.如何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提示】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集中。‎ ‎(4)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5)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跟踪训练]‎ ‎1.(2016·黄冈质检)据记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墨子·告子》记载:“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 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夏商西周时期的神权,以及其与王权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直至西周仍然“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反映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正确;中国早期政治制度遵循的是传嫡长子而非传贤,故C项错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6·河南六市一模)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鲁晋两国就不可通婚,秦晋两国却世为婚姻。“喜结秦晋之好”目的是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贵族间的宗法伦理关系。从政治角度看,他们这样做(  )‎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 D.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解析】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没有制度“监督周王的权力”,故A项错误;宗法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与嫡长子继承制无关,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故D项错误。‎ 14‎ ‎【答案】 B 主题二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主题立意]‎ 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等级次序为基础的贵族政治制度。而官僚政治突出表现为: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地方官吏的选拔任命。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突出反映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如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24战国墓葬、2010·新课标全国卷·25柳宗元对废分封、行郡县的评价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考查的。‎ ‎[知识交汇]‎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提示】 (1)实行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三公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揽大权,这保证了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保证了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4)秦朝建立的这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跟踪训练]‎ ‎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天下一大变局”指的是(  )‎ A.“焚书坑儒”代替“百家争鸣”‎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D.察举制代替世袭制 ‎【解析】 省略号前阐述的是西周分封制,省略号后阐述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因此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4.(2016·全国名校联盟联考)“秦始皇……从根本上改变了间接统治的传统,采用官僚制度,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材料中的“改变”是指(  )‎ A.推行了郡县制度 B.强化了丞相的权力 14‎ C.创立了皇帝制度 D.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解析】 “间接统治的传统”指的是西周以来的地方分权的分封制,而“直接统治”指的是皇帝直接任命郡县官员的郡县制,从而使得政治体制从贵族政治向职业官僚政治转变,A项正确;强化丞相的权力不体现对地方的直接统治,故B项错误;皇帝制度的创立不体现对地方的直接统治,故C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推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展答题模板]‎ 准确把握“题眼”,明确答题方向,巧解选择题 把握“题眼”就是抓住题干和备选项中所包含的那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信息,即解题的“钥匙”。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实行有效转换来确定“题眼”。将题干化繁为简,将设问化难为易,删除无效信息、干扰信息。‎ ‎(2)抓住限定条件来确定“题眼”。可以根据时间、空间、程度和范围等来确定“题眼”。‎ ‎(3)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来确定“题眼”。‎ ‎(4)从设问的角度来确定“题眼”。‎ ‎[示经典例题] ‎ ‎【例】 (2014·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点拨】 通过把握题眼,将题干中诸多信息化繁为简,更有利于准确解答选择题。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抓住题眼:①时空:“周礼”(即西周时期);②关键词语:“雅言”。“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镐京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答案】 C ‎【听课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全国考题——引领]‎ ‎1.(2014·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 14‎ ‎,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 B ‎2.(2013·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体现了秦国已经走向集权,C项正确。A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B项表述本身错误,分封制下君主权力有限;D项表述本身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就已经遭到破坏。‎ ‎【答案】 C ‎3.(2011·全国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下、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 董仲舒宣扬《春秋》是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局面而服务的,是实现“大一统”局面的历史依据,故C项为正确答案。A、B两项反映的是秦统一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仅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影响,排除。‎ ‎【答案】 C ‎[练分省考题——借鉴]‎ ‎4.(2015·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 14‎ 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含义。材料大意为:不同爵位的贵族在与天子朝会时处在不同的位置。由此可知,周代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秩序,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5.(2015·海南高考)《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秦始皇否定了分封诸侯的主张,设置郡守等官职,与周代以来“分封建邦”的分封制有很大不同,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相悖;C、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答案】 A 14‎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