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考点1|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经济结构的变化
(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表现
①商品倾销,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②掠夺原料和农产品,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3)影响
①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新兴的社会阶层——买办。
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图示法理解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
2.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1)原因
①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外交困,陷入严重的政治统治危机。
②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2)目的:“自强”“求富”,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
(3)成就
创办军
事企业
①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1862年,设计制造第一台实用蒸汽机,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②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
18
创办民
用企业
①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
②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4)评价
①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存在很多弊端,严重制约着自身的发展。
②虽没有真正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对我国早期的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3.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1)产生
①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②原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
③表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初步发展
①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②原因
a.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
b.中国人民掀起的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③表现:涌现出了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④艰难生存
a.原因:列强的压制和清政府的勒索。
b.结果:民族工业处于不利地位,发展艰难。
图解晚清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史料一 鸦片战争后,①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1842—1846年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为适应外资的需求,②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③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18
史料二 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④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不过,⑤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⑥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⑦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
[研读史料]
两则史料指出近代工业化和列强侵略对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具有解构与重建的双重作用。史料一侧重指出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的消极作用;史料二侧重指出近代工业化对近代中国的客观积极作用。
史料一中①说明传统的丝茶贸易不断增长;从②可以概括出出口以农副矿产为主,品种不断增加;从③可以归纳出受外资需求影响较大。
从史料二中④得出新的手工业行业增多;从⑤得出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从⑥得出技术得到革新;从⑦得出手工织布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归纳该时期中国出口商品的特点。这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特点:出口以农副矿产为主;品种不断增加;传统的丝茶贸易不断增长;受外资需求影响较大。问题: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2)根据史料二,指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具体表现,概括近代工业化对农村副业生产带来的有利变化。
【提示】 表现: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变化:新的手工业行业增多;生产技术得到革新;手工织布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思维拓展
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角度
变动
实质
评价
生产
模式
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
化、市场化
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经济
结构
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主体,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
对外
交流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政策和状态被打破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18
逐步走向工业
化、市场化
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国家
政策
从“抑商”向“扶商”转变
(二)洋务运动
史料一 ①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②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③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④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史》第一卷
史料二 “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从19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官督商办”企业的⑤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曾经大力主张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模式的郑观应无奈地写下了《商务叹》:⑥“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⑦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
——雷颐《历史的裂缝》
[研读史料]
史料一指出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积极作用。据史料一中①得出政府主导,从②得出侧重重工业,从③④得出机器和手工生产并存。
史料二指出了洋务运动“官督商办”模式的弊端。据史料二中信息⑤可总结出企业所有制问题产权不明,官商矛盾尖锐;从⑥可得出企业管理不善,多有腐败;由⑦再结合时间“19世纪90年代”可知,随着我们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官商督办”的作用已从促进变为抑制。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归纳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提示】 特点: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重工业;机械生产和手工生产并存。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官督商办模式失败的原因。
【提示】 原因:企业所有制问题产权不明,官商矛盾尖锐;企业管理不善,多有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抵制。
思维拓展
运用不同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史观类型
结论
革命史观
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18
现代化
史观
迈出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
世界史观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人才
文明史观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文明,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系统的初步基础,并促使中华文明逐步融入世界现代工业文明
社会史观
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重要分水岭,促使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
唯物史观
没有变革旧的封建关系,以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走向富强
1.晚清时期,外国商品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严重滞销到逐渐打开市场的转变过程。促成这一转变的因素有( )
①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②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抵制外国商品倾销 ③列强攫取了更多的经济特权 ④通商口岸的增加和近代运输业的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对于外国商品构成抵制,后来随着它的逐渐解体,外国的商品逐步受到欢迎,故①正确;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只会抵制外国商品倾销,而对由滞销到打开中国市场没有作用,故②错误;伴随着列强更多经济特权的获得,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逐步加剧,故③正确;通商口岸的增加和近代运输业的发展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便利了列强的侵略,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2.读19世纪后期中国主要出口产品统计表(单位:公担)
年代
茶叶
蚕丝
大豆
棉花
1871—1873年
1 022 159
37 529
57 506
8 486
1891—1893年
1 055 064
59 946
760 522
290 417
上表信息反映了( )
A.农业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C.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农业生产
【解析】 随着19世纪后期外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入侵,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要农产品对外出口不同程度出现增长,导致中国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18
故A项正确;近代工业发展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中国主要对外出口农产品呈现增长态势,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格局,故C项错误;列强控制农业生产缺乏足够的依据,故D项错误。
【答案】 A
3.“谋深虑远,实为经国宏谟,固为收江海之利,以与洋商争衡,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之机,尽在此举。”此话最有可能在高度评价( )
A.轮船招商局 B.江南制造总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发昌机器厂
【解析】 “以与洋商争衡,转贫为富”反映出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与外商争夺市场的意图;“收江海之利”表明该企业与水路货运有关。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对中国水运的垄断局面,故A项正确;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故B、C两项错误;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D项错误。
【答案】 A
考点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1)时间: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
(2)原因
①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振兴实业的热情。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基本实现全国统一;国民政府得到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推出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
(3)表现:如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1)时间:抗战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
(2)原因
①封建势力的压迫。
②外国资本的重压
a.一战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凭借实力,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给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b.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沦陷区的掠夺。
18
c.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的冲击。
③官僚资本的压制
a.抗战时期,官僚资本实行“经济统制”政策,通过统购统销及专卖制度攫取了大量财富,民族工业损失巨大。
b.官僚资本以资金入股的方式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
④动荡的社会环境:军阀混战、日本侵华、解放战争等导致政局长期动荡,影响发展。
(3)表现: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
(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3)“官僚资本”是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史料一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①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②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③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史料二 ④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⑤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研读史料]
史料一指出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出现及其特点。提取史料一时间信息“1912年到1920年间”判断,这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由①得出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力;由②可得出以发展轻工业为主;由③可得出工业增长迅速。
史料二概述了“东亚”企业在
18
20世纪30年代由盛转衰的发展历程。根据史料中④可知其快速发展的因素是“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由史料⑤可知其因素为技术设备先进;最后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因素为当时国民政府正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提示】 特点:以发展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力;工业增长迅速。
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使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因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业救国;技术设备先进。原因:战争。
思维拓展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阻
碍
因素
社会
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阻
碍
因
素
自身
因素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政局
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
进
因
素
列强
侵略
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
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实业
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
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与时
18
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4.1914年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 )
A.反对世界大战 B.倡导民主科学
C.宣扬实业救国 D.维护领土主权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实业救国,故选C项。倡导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排除B项;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 C
5.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判断,下图中的民族企业最有可能是( )
A.矿山开采业 B.机器制造业
C.航运业 D.面粉业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此期间(中华民国建立后及一战期间)该民族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应该属于轻工业。矿山开采业、机器制造业和航运业皆属于重工业,故A、B、C三项错误;面粉业属于轻工业,故D项正确。
【答案】 D
6.据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压制的程度不同
B.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
D.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的差异
【解析】 外国对华经济侵略促使沿海地区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自然经济受到更严重的冲击,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而内陆地区以自然经济为主,半殖民地程度较弱,束缚民族工业发展,导致民族工业分布不平衡,故C项正确。
【答案】 C
18
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
考纲
近年全国卷已考试题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28
在华英国人报告
经济结构变化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28
当时国人对洋务派人物的态度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8
中国消费英国毛纺织品数量少
经济结构变动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29
现代化趋向
洋务运动
2012·新课标全国卷·30
张謇开设纱厂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主题一 “欧风美雨”下的晚清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主题立意]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引进西方技术,掀起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促进了近代企业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关于自然经济解体与经济结构变动这一类题型,直接关系到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也涉及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是高考关注的主题,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围绕近代经济结构变化和洋务运动这一主题命题。解答这一主题要了解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传统经济、传统思想观念、专制制度、列强的侵略、国家的政策等内容,只要找准角度,即可轻松突破。
[知识交汇]
1.1846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大都折本。”包世臣的记载反映了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现象。应如何全面认识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
【提示】 (1)含义: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18
(2)原因
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商品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③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体的内部根源。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
(3)特点
解体的动力
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解体的速度
国内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解体的结果
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4)评价
①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
②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必要的财富积累,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③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逐步沦为资本主义附庸的过程。
2.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承认了“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
①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②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18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3.有人说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应如何看待“欧风美雨”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关系?
【提示】 外国经济势力入侵阻断了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是“欧风美雨”的作用,但它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创造了条件,如推动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刺激了一些中国人投资于近代企业,充当了历史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
[跟踪训练]
1.(2016·宝鸡质检)读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统计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类别
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A.中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
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D.中国的原料开始被列强掠夺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20年机器产品的比重虽然较1893年有所上升,但依然在整个商品种类中的比重最少,这说明中国的工业落后局面并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原料商品、手工业制品、机器产品从1893年到1920年期间所占比重发生变化,这说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故B项正确;题干仅提供了出口产品分类比重统计的数据,并不能显示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故C项错误;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开始,中国的原料就开始被列强掠夺,故D项错误。
【答案】 B
2.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观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果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没有推翻其统治,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18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制度,不但没有使国家富强,客观上加速了清朝封建制度的崩溃,符合材料中“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的初衷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果目的达到,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从思想上解放了民众,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主题二 在夹缝中求生存——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主题立意]
民族工业是指在我国近代民族资本所办的企业,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只要是中国人办的企业,都是民族工业,如,洋务派所办的企业;狭义上,则单指民营资本(民族资本家)所办的企业,不含国营的,这些企业具有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分散于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它们有别于洋务派开办的民用企业,是最早的民族工业。由于民族工业诞生之日便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发展艰难,必然与二者有尖锐的矛盾。但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业对它们产生依赖性。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是新课标全国考查的重点。从纵向上,要求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期等阶段特征;从横向上,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的民主革命形势、社会进步思想、社会生活的变迁联系起来,考查经济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另外,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是各个阶段有所不同,高考试题往往要求考生区分不同阶段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知识交汇]
1.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变化的因素。
【提示】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如“抵制日货,倡用国货”运动。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应如何认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及地位和作用?
【提示】 (1)特点
①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②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③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④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18
⑤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⑥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地位和作用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从政治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④从处境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从而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跟踪训练]
3.(2016·广东六校联考)下面为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第二个历史时期商办资本迅速增长得益于( )
A.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 B.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C.洋务企业的不断发展 D.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
【解析】 依据材料的第二个时间段“1895—1913年”可知,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商办企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列强是在一战期间放松经济侵略的,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895—1913年”可知,甲午战争后洋务企业宣告破产,故C项错误;第二个历史时期,中华民国政府存在时间较短,发挥作用较小,主要得益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
【答案】 A
4.下表为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棉纱
进口
棉布
进口
面粉
进口
钢铁
进口
机器
进口
生铁
产量
下降
38%
下降
20%
下降
15%
增加
20%
增加
20%
增加
30%
18
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解析】 官僚资本是指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体现的是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没有涉及官僚资本的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轻工业和重工业指标的变化,而没有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的对比,无法体现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钢铁、机器等战略物资的大量进口和产量的提高、重工业生产和贸易指标上升,为1937年的全民族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故C项正确;棉纱、棉布和面粉进口量减少,表明民族工业占据国内市场,可知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C
[展答题模板]
运用排除法解答选择题
选择题包括材料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因果型选择题、逆向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等多种题型,也有诸多解题技巧,但最通用的是排除法。
排除法是高考中最有效的解题方法之一,解题时首先排除本身错误的备选项或本身没有错误但与题干要求无关的备选项;如通过排除尚不能得出答案,则需对剩余备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答案。逆向选择题则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确或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把说法正确的排除即可。
[示经典例题]
【例】 (2015·全国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点拨】
选项
判断理由
结论
A
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干扰选项,
排除
B
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
干扰选项,
排除
C
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
无关选项,
18
排除
D
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
正确选项
【答案】 D
【听课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全国考题——引领]
1.(2015·全国卷Ⅱ)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倡导洋务的人冷嘲热讽,持鄙视的态度,这是因为清朝以来,国人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排外,故选A项;材料没有提及崇洋媚外、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列强侵略的史实,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2.(2014·全国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1853年时,英国商品因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而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但中国人均消费的英国棉纱、棉布远低于印度的人均消费,根本原因是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对英国商品进行顽强的抵制。故答案选择D项。
【答案】 D
3.(2012·全国卷)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18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的含义。“捐弃所恃,舍身喂虎”体现了张謇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认识到兴办实业对于救国的重要性,但是在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下,商业一直被视为末业,而身为状元的张謇为了救国,毅然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投身于实业救国的实践中,故选A项。
【答案】 A
[练分省考题——借鉴]
4.(2015·天津高考)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题干强调天津开埠后今河北邢台农民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到20世纪初,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后向国内销售,说明中国北方内地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提高,故选A项。B项表述本身正确,但没有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提及外国资本主义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项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
【答案】 A
5.(2015·山东高考)下图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
A.英国 B.德国
C.俄国 D.日本
18
【解析】 本题的主要信息是:1871—1921年某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联系1871—1921年列强侵略中国的相关史实可知,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扩大了在中国的投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日本趁机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而日本在中国的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答案】 D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