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能力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1.探究实验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设计者: )
图中有两只狐,一只生活在北极,另一只生活在非洲沙漠。请你推测:哪一只是北极狐?哪一只是沙漠狐?为什么同是狐,它们的形态却不同呢?(PPT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2~17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4~1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 控制实验变量。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非生物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②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③生物和环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2)
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②如何来设置科学探究中的对照实验?
完成“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一类是生物因素。在自然界中,
3
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2)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变量是唯一的。
3.师生互动
问题:哪个鱼缸更适合鱼的生长? (PPT4)
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 。(PPT5~7)
问题:1.分析石榴结果与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 (PPT8)
2.观察同一座山的松树,思考什么非生物因素影响了它们形态的不同?(PPT9)
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A: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间的关系主要有:合作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PPT10~1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PPT12~15)
引申: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问题:你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小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PPT16)
练习:(PPT17~19)
1.香蕉在北方地区不能很好的生长,影响它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降雨少 B.北方温度低
C.土壤酸碱度不适 D.光照强度不够
2.下列属于生物间合作关系的是( )
A.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B.一群麻雀一起去觅食
C.两只狗为争骨头而争斗 D.小鸟为占巢区而在周围鸣叫
3.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下列哪一项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朵朵葵花向太阳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师点拨、讲解问题: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PT20)
介绍: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装置。(PPT21-23)
视频引导: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PPT24)
设问:对照实验中对变量的控制方法及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问题:1.用1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吗?2.为什么要计算各组的平均值?
引申: 1.实验中研究对象的数量一般不能过少。2.对结果一般采用求平均值的方法处理。(PPT25-27)
小结: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PPT28)
得出定义: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PPT29)
巩固练习:(略)(PPT30~33)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5.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爱护环境,保护地球。(PPT34~36)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3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37)
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巩固训练一。 (PPT38)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
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