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师说》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师说 ‎● 教学目标 ‎ ‎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 重点、难点 ‎ 重点:‎ ‎1. 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 ‎2. 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难点: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设计思想 ‎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径。‎ 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 教学资源 ‎ ‎1.资料辑录。‎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 ‎2.有关从师的名言警句: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 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3.《师说》教学PPT ‎● 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借助ppt,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走近作者 观看ppt ppt简介作家作品。‎ ‎●解题,“说”是一种文体。‎ 听讲 ‎“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也。”“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可以理解为:“(作者)对××的见解”或“说说××的道理”。‎ ‎●‎ 研习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读课文,找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听读,初读,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划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讨论,回答 主导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诵读第一段,之后点评。疏通文句。‎ 诵读,听讲,讨论,可随时提出问题。‎ 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关键字词:‎ 古今异义:学者、所以 一字多义:师、之 其它:无、庸、固、惑、是故 主导学生思考:‎ 提问:第一段主要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从师的重要?‎ 讨论后要求学生齐读第一段。‎ 阅读、思考、讨论、发言。齐读 明确: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主导学生活动:‎ 指名诵读第二段,其余同学跟读。之后疏通文句。 ‎ 诵读,跟读,听讲,讨论,可随时提出问题。‎ 关键词句:‎ 古今异义:众人、小学 一字多义:师、道 其他词语:之、耻、圣、愚、其、而、焉、乃、不齿、族 句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主导学生思考:‎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思考,讨论,回答。‎ 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分论点)‎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摆出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态度迥然不同的事实,进行纵向对比,揭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提出人们为子择师与自己耻于从师的事实,进行自身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后果;提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从师态度完全相反的事实,进行横向对比,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现象劝诱世人——有力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主导学生活动:‎ ‎ 齐读第二段。‎ 齐读 注意读音和断句。‎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 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另外背诵所学的两段。‎ ‎●板书 ‎ 师 说 ‎ 韩 愈 ‎ 古 老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 之 学者必有师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 正 学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者 ‎ 必 师道不传久 古圣人—今众人:圣益圣,愚益愚 有 欲人无惑难 对子—对己:小学而大疑 反 师 百工—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课堂反馈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愚人(yǔ) 老聃(dān) 官盛则近谀(yú) ‎ B. 句读(dòu) 六艺经传(zhuàn) 小学而大遗(wèi) ‎ C. 李蟠(pán) 好古文(hào) 其可怪也欤(yǔ)‎ D. 苌弘(cháng) 传道受业(chuán) 作师说以贻之(yí)‎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B.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不含意动用法的一组是( )‎ A. 吾妻之美我者 B. 耻学于师 C. 孔子师郯子 D. 惑而不从师 ‎4.下列“其”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其可怪也欤 B.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 吾未见其明也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名句默写 ‎(1)闻道有先后, 。(2)位卑则足羞, 。‎ ‎(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 ‎● 课后测评 (1-4题预习指导,5-8题选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1.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未见其明也(明达,聪明) 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C. 圣益圣,愚益愚(更加) 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晓)‎ ‎2.对下列几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学于余 ②不拘于时 ③耻学于师 ‎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其皆出于此乎 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 ①和③相同,②与④相同,⑤与⑥不同 ‎ B. ①和③不同,②与④不同,⑤与⑥相同 C. ①和③相同,其余皆各不相同 ‎ D. ①和③不同,其余全都相同 ‎3.下列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 何陋之有 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 下列各句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同的。‎ B. 本段既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又论述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了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 C. 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 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吾子:对对方的敬称 B.乃幸见取 幸:幸亏 C. 因抗颜而为师 抗:违抗,不顺从 D. 仆道不笃 笃:深、厚 ‎6.下列各句加点字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未见可师者 人益不事师 B. 由魏晋氏以下 愈以是得狂名 C.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 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7.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柳两文内容基本相同,都是针对当前“耻学于师”的社会现实立论。‎ B. 韩文侧重于批判“不屑从师”,柳文则更重于论证“师道之衰”。‎ C. 柳文热烈赞扬了韩愈“抗颜而为师”的勇气,对处于逆境中的韩愈进行声援。‎ D. 柳文主要使用例证法,韩文则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 ‎ ‎(2)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 ‎ 答案:‎ 一.课堂反馈 ‎1. D (A. 愚人yú;B. 小学而大遗yí;C. 其可怪也欤yú)‎ ‎2. C(A.代词/表揣测的语气词;B.名词,疑惑/形容词,糊涂;C.学习;D.道理/风尚、风气)‎ ‎3. D(A.美:认为……美;B.耻:以……为耻;C.师:以……为师D.惑:动词)  ‎ ‎4. A(加强语气的助词;BCD都是代词)‎ ‎5.(1)术业有专攻;(2)官盛则近谀;(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课后测评 ‎1. D.(通:普遍地)‎ ‎2. C(①、③向;②被;④比;⑤从;⑥对于)‎ ‎3. B(宾语前置句;A.主谓句;C.判断句D.定语后置句)‎ ‎4. B ‎5. B. 幸运地、有幸 ‎6. C(C.料想;A.动词,效法、学习/名词,老师;B.连词/介词,凭借;D.代词/结构助词“的”)‎ ‎7. C ‎8.(1)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怎敢做您的老师呢?(2)世人果然聚集到一起,认为怪事,并纷纷侧目、咒骂他,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 参考译文:‎ 二十一日,宗元告白:承蒙您屈尊来信说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虽然常常喜欢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之地,我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我自己估量自己,实在并无可取之处,也不敢当别人的老师,当一般人的老师我尚且不敢,何况怎敢当您的老师呢?‎ 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 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聚集到一起,认为怪事,并纷纷侧目、咒骂他,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检查背诵 齐读第一、二小节,再由教师点名背诵。‎ ‎●‎ 研习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指名诵读第三、四段,其余同学跟读。之后疏通文句。 ‎ 诵读,跟读,听讲,讨论,可随时提出问题。‎ 关键词语:常师、师、三人、不必、术业、专攻、如是、通习之、拘、嘉、以、贻 主导学生思考:‎ 提问:第三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本段是如何来论证的?‎ 思考,讨论,回答。‎ 中心句: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主导学生思考:‎ 提问:第四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思考,讨论,回答。‎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主导学生活动:‎ ‎ 全体诵读第三、第四段 齐读 主导学生思考:‎ ‎ ‎ 思考,讨论,回答。‎ ‎ 提问: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 明确: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 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主导学生活动:‎ ‎ 齐读全文。‎ 齐读。‎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 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 师 说 ‎ 韩 愈 ‎ 古 老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 之 学者必有师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 正 学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者 ‎ 必 师道不传久 古圣人-今众人:圣益圣,愚益愚 有 欲人无惑难 对子-对己:小学而大疑 反 师 百共-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圣人无常师 孔子从师而学(举例) 正 ‎● 课堂反馈 ‎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圣明)‎ ‎ 吾师道也(师:学习) ‎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书、数、礼、乐、射、御)‎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之:这;贤:才干)‎ C.惑之不解(解:解决)‎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教育)‎ D.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因此)‎ ‎2.下列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 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D.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3.下列“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则群聚而笑之 A. 士大夫之族 B.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4.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 吾从而师之 D. 闻道有先后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 ‎● 课后测评 ‎ ‎1. 下面两个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②位卑则足羞 A. ①我们处在圣人下面,距离很远 ②以地位低的人为师是十分耻辱的 B. ①他们离天下圣人的距离太远了 ②地位低下的人就会觉得十分耻辱 C. ①那处在圣人下面的人渐渐走远了 ②地位低下的人很值得耻辱 D. ①他们的才智比圣人也低得多了 ②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十分羞耻 ‎2.运用对比可使说理更加鲜明有力,本段有三次不同的对比,请填在横线上。‎ ‎(1)纵比: ‎ ‎(2)横比: ‎ ‎(3)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 ‎ 阅读下文,完成3—5题。‎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 据我①。”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②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③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注释】①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②繄(yì):语气词。③荐:献,这里指向神献。‎ ‎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2)其虞、虢之谓也 ‎ ‎4.下列各句中与“惟德是依”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虞、虢之谓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何陋之有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 ‎ ‎(2)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 ‎ 答案:‎ 一.课内反馈 ‎1. B(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2. D(表凭借,用来……;ABC中的“所以”都表原因)‎ ‎3. B(人称代词;A. D.指示代词“这”;C.结构助词“的”)‎ ‎4. D(A.学者:求学的人;B.众人:一般人;C.从而:跟从并且)‎ ‎5.(1)我学习道理,哪里需要知道他是在我前面还是后面出生的呢?(2)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要比弟子有才干。‎ 二.课后评测 ‎1. D ‎2.(1)古之圣人与今之圣人;(2)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3)于其子和于其身 ‎3.(1)借;(2)大概 ‎4.C(C.定语后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5.(1)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2)在这次行动之后,晋国不需要再次打仗了。‎ 参考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说:“虢国,是我们虞国的外壳。虢国灭亡了,虞国一定会跟着灭亡。晋国的野心不能得到鼓励,敌人是不能轻视的。一次借路已经太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谚语所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句话,大概说的就是虞、虢两国之间的状况吧。” 虞公说:“我祭祀的东西既丰盛又洁净,神灵一定保佑我。” 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人讲感情,只依从有道德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没有特别的亲近,只辅助有道德的人。’又说:‘使香味远扬的不是粟稷而是圣明的德行。’又说:‘老百姓不能轻视的东西就是道德。’如此看来,那么没有道德,百姓就不会和顺,神灵也不会享用(无德之人供奉的祭品)。神灵所 依靠的,就是有道德的人。如果晋国夺取了虞 国,又能修治德行,以此用馨香之物祭祀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答应了晋国的使者借道的请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说:“虞国不会有举行腊祭的机会了。在这次行动之后,晋国不需要再次打仗了。”‎ 十二月,丙子初一日,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往京师。晋军回国,中途在虞国住宿。乘机袭击虞国,灭掉了虞国。‎ ● PPT (见附件)‎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