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比喻的修辞技巧。
2.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写景文言文的精妙,并培养欣赏自然的兴味。
3.学会观察自然、亲近自然、描绘自然、感悟自然。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整体含义和情感,体会其写作手法在传情达意上的作用。
2.难点:感悟“景”背后的“情”,领悟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
导入语:月,撩人心扉,伤人情思,弄人神绪;可夜色围绝苍穹之时,月又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神情为之而动,心作为之愤然。月夜无伴,寂寞却如蛛丝围困躯体;月夜无伴,希望却如星火脆弱无力。于是,李白月夜举杯寄愁苦,杜甫月夜托乡愁,佩弦荷塘解彷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明确: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3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 你有何感受?
明确: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明确: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欢欣、喜悦、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低沉、失落 )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兴奋、惬意)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5)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他们的心境如何呢?请划出相关语句,并结合写作背景,说出你的理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只得咀嚼、领略。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空灵、皎洁。
五、体悟升华
3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坚守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此时此刻,想对苏轼说些什么?请用你认为最美的语言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七、练习布置 (两题选择一题练习完成)
1、阅读苏轼生平,选取苏轼一首诗词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进行深入研读,并将它改写在一篇散文。
2、阅读苏轼生平和部分作品,以《我所知道的苏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随笔。要求引用苏轼诗词进行抒情或议论,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