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进一步理解学习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
1.观察动物通过“尝试与错误”形成一种新的行为的过程。
2.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动物学习行为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进行“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活动。
三、教学难点
进行“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活动。
四、教学准备
1.收集、整理动物行为的相关资料,制作教学媒体课件。
2.准备探究活动“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相关材料和用具:小鼠,纸板若干(用于制作“迷宫”),制作“迷宫”的各种工具(剪刀、胶带等),小鼠食物,笼子几个(配有饮水装置),一包木屑(垫于笼中,用于小鼠保暖),纸、笔等记录用具。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
新课导入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重点知识,提问:
1.如何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蚯蚓走迷宫”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
3.蚯蚓走迷宫尝试了约200次才成功,小鼠是比蚯蚓高等得多的哺乳动物,它走迷宫会尝试多少次才成功呢?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研究研究吧。
回忆所学,回答问题:
1.学习行为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2.学习行为。
3.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复习回顾。
引入探究活动。
新课教学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一)实验准备
3
这次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观察动物通过尝试与错误形成一种新的行为的过程”。
1.针对这个实验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围绕提出的问题,你们又做出了怎样的假设呢?
3.在实验实施以前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本活动的研究对象是小鼠,为什么从实验的前一天晚上开始,就不给小鼠喂食物(但要喂水),喂食会对实验有什么影响吗?
(2)各组的小鼠在品种、年龄、体形上区别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为什么?
(3)你打算如何记录小鼠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呢?
4.小组讨论并实施实验计划。
由于课堂时间较短,也比较嘈杂,对实验有较大影响。可以让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或者让学生在课下或家中完成,将实验结果拍成视频在班级中播放。
5.结果呈现与交流。
6.思考与讨论。
(1)“尝试与错误”
1.小鼠经过多少次“尝试与错误”才能成功走出迷宫?是不是尝试次数越多,走出迷宫越快呢?
2.小鼠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越多,最后小鼠走出迷宫所需的时间越短。
3.小组讨论
(1)不喂食可以使小鼠在实验前处于饥饿状态,实验时会表现出为获取出口处的食物而尝试走出迷宫的行为。水是小鼠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2)差别越小越好,减少误差。
(3)记录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或者记录小鼠每一次找到食物的时间。
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互相补充完善计划。
(1)按照计划准备好迷宫、小鼠和食物。(2)从迷宫的入口处放入小鼠,同时在出口处放置食物。
(3)记录小鼠找到出口的时间,或者记录小鼠尝试的次数。
(4)实施计划
全班交流。
(1)哺乳动物神经系统发达――遗传因素;用食物来刺激――
激发思维。
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进一步思考,主动的学习。
参与整个实验设计的讨论,不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最终梳理出实验步骤。同时在讨论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顺利实施实验做好准备工作。
3
学习行为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
(2)你的实验数据与同学的数据是否相同?为什么?
(3)如果把实验动物换成乌龟,你预期“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将会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
(4)学习行为对于动物的生存有什么重要意义?
环境因素;走出迷宫就有食物吃――生活经验;熟练走出迷宫――学习获得。
激发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学习行为的重要意义。
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熟能生巧、勤能补拙、
失败是成功之母……
学习品质的教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