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
2.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千古名句大家都早就听过,甚至有的同学经常用它来喻指自己的远大抱负。那么,你知道它是谁的诗句吗?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写出如此满怀豪情的诗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早期的代表作品一--《望岳》。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1.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肃宗时官至左拾遗。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离开四川漂泊两湖,在湖南病逝。作品有《杜工部集》。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l 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N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3. 文体常识
律诗一般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求对仗。
《望岳》阅读赏析
(一)朗读诗歌,理解内容
1. 自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正音。
岱宗夫如何( ) 决眦入归鸟( )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
116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
(2)阴阳割昏晓
(3)会当凌绝顶
(4)浑欲不胜簪
(5)荡胸生曾云
3. 多种形式地朗读。
(1) 学生自读,初步感受诗歌节奏。
(2)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3 )同位互读,相互点评。
(4) 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5) 欣赏配乐诗朗诵《望岳》。
4.《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二一二”或者“二二一”,比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学生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从词义到整首诗的内容,力求对诗歌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6. 指名学生说出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二)品味诗歌,感悟意境
1.提问:诗题为“望岳”,全诗由这个“望”字统领,全诗句中没有一个“望”字,但却时时让人感觉到“望”的存在。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
(3)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是哪两句?说说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6
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2. 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呢?
(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三)背诵全诗,掌握名句
1.全班齐背这首诗。
2.默写其中的颔联和尾联,并同位之间相互说出自己对这两联的赏析。
《春望》阅读赏析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后期创作的作品。
(二)学习赏析
依照我们上节课《望岳》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诗歌《春望》。
(写作背景,诗歌大意,赏析题目、诗句,探究意境……)
1.写作背景: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2.诗歌大意:首联写望中所见,满目凄凉。国都沦陷,残破不堪,徒有山河依旧。春天业已降临,但人去城空,乱草丛生。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透彻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赏心悦目,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此联以“感时”承上,以“恨别”启下。
颈联表现为自开春以来,战火持续不断,因而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呢?情真意切,让人在哀伤中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不觉搔首踟蹰,可见伤痛、愁闷程度之深。“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
116
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因此更平添一份悲哀。
3.题目的理解: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4.诗歌描绘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5.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6.诗歌赏析,各抒己见。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起什么作用?
描绘了沦陷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满目凄凉。
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2)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深沉感情。
(3)颈联写什么内容?
“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诗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萦,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4)诗人写自己的肖像有什么作用?
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描写自自己的肖像,具体形象地写出伤时、念家的程度。
7. 比较一下《望岳》《春望》两首诗
望 岳
春 望
“望”的对象不同
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池和遍地荒草
“望”的视角不同
远望:一脉青色横亘于齐鲁之间,无尽无了
近看:山南山北分昏晓,细看峰峦层云,决眦目送归鸟
近看:城池残破花鸟仿佛也在感伤
远望:满城荒草丛生,荒凉一片
“望”中所感不同
泰山雄伟壮大,令人心神激荡,豪情满怀
满城破败,凄凉荒芜,使人黯然神伤
116
“望”中所寓之情不同
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洋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
抒发了在战火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深沉抑郁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选择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教师可适当引导和点拨,但不可过多。
8. 同位之间相互背诵《春望》,然后全班齐背。
《石壕吏》阅读赏析
1.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大意,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1) 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逆转,唐军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这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被迫离去,一路上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泣。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次经历所写。
(2) 诗歌情节及大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写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写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3)作 者思想感情: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补充诗中的情节)
点拨: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淫威。而对老妇人来说,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仔细品味,老妇不会自己把自己家的事情说得这么周全、细致,那应该都是差吏的问话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官吏的“怒”“呼”。把差吏充满“怒”“呼”的问话全部补充出来,贯穿全文,其蛮横残暴不言而喻。
3. 朗读指导
4.小组成员合作,自编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5. 整体把握课文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16
诗人夜晚投宿石壕村,看到官吏捉人的故事。
(2)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表同情,对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为不满。
(3)全文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故事情节的?或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4)为什么要夜间“捉”人?
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夜晚百姓才敢回家 。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
(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各个人物的表现? 反映了怎样的现实?
老妇人和官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凶暴和老妇人的哀怜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差役如狼似虎。
(5)老妇人的“致词”说了哪些家事?
一家三男被征;两个男儿战死;剩下一对孤儿寡母;儿媳妇衣不遮体。
6. 疑难解答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前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能从老妇的回答中想象、推测出“吏”都问了什么话吗?
7. 主题聚焦
本文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去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8. 拓展
(1)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要求:
① 不改变课文原意,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
② 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适当使用描写方法
③ 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2)请展示你积累的杜甫诗名句
9.深情朗读,感受忧国心。
全班齐声朗读《石壕吏》,再次感受杜甫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116
三、达标检测
四、作业设计
1.赏析《春望》中自己最喜欢的一联诗句。
2. 描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吏”,的“怒”状和“妇”的“苦”状。
3.查寻搜集杜甫一生不同的创作时期。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