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正确解释关键词语或句子,感知文章内容大意。
2. 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3. 在反复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想和大家聊个天,喜欢旅游吗?十月一就要到了,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个我们国内旅游的好地方?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进行免费的旅游。放(三峡风光视频)早在1700多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像我们展示了三峡的美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对预习学案中的个别问题进行解读。
3 .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4. 检查字的读音,和课文诵读情况。
三、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美
1. 作者、作品介绍。
(1)郦道元(466-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范阳涿鹿(今河北涿鹿)人。他好学博览,文笔深峭,在各地“访渎搜渠”留心考索水道变迁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撰成的《水经注》,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2)《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旧传为西汉桑钦所作。经清代学者考证,大概是三国时人所作。原书列举大小河道137条,内容甚略。
2. 轻读课文,初步感知三峡的美景。
读顺,读出情味。
3. 指导朗读,体会三峡的美。
127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读课文,注意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划分句间停顿: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 /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疏通文字,了解内容。
落实常用文言字词,解决疑难字词。
1. 同音异义词
自、绝、其、清、属。
2. 古今异义词
虽、或。
3. 词类活用。
奔、清。
五、品读课文,领略美景
1. 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2. 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 文章按照夏、春冬、秋来写,分别写出三峡什么特点?
4.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研读课文 ,互相质疑
1. 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相对应的语句。
2. 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依次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为什么这样安排?
3. 课文以渔歌作结,有何用意?(或有何好处)?
七、联系实际 ,拓展延伸
127
1. 你会选择在哪个季节去三峡?为什么?请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作答。
2. 三峡,一条七百里的水廊如此牵动一个民族的思绪,除了它的美景之外,还有挥之不去的关于三峡的民族记忆。请你写出与三峡有关的人物、故事或诗句。
描写三峡的诗句:
(1)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2)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
(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6)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八、小结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请大家做一下总结。
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或收获呢?
你们关注三峡、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三峡的文化的确很丰厚,同学们,随着你们走进三峡、研究三峡,美丽的三峡将在你们心中永恒。
九、达标检测
十、作业
在书中或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介绍、故事等,讲给大家听。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