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②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运用。
难点
中国建立初期采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总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一条条不平等条约,像是一个个噩梦,萦回不去。“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长袖善舞,尽展大国雄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今天,我们就学习、感受共和国的外交。
新课学习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新中国成立初,中国与外国政府建交的原则有哪些?
答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
3.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方针?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案: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内容有: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4.“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各是什么?各有什么意义?注意:一边倒是倒向哪一边?
答案: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的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意义: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
打扫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哪些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答案: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
2.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是哪个?列举建国一周年中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多少个?
答案:苏联;17国;英国、荷兰等8国承认;成就最大的是中苏建交和毛周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最初是解决哪一关系?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有什么意义?
答案: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
过程:①1953年12月,周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②1954年,周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意义:①标志中国外交的成熟;②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
“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任何一国又都不干涉另一国,这些差别就不应成为和平的障碍或造成冲突。”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完全以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什么?召开的目的是什么?哪五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对中国有何影响?会议上中苏越坚持什么方针?会议最终的结果如何?
答案:1953年朝鲜停战后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目的: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苏中美英法;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最终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2.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什么?有多少个国家参加?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意义(两点)?
答案: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9个国家;主要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意义: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什么方针?提出这一方针的背景是什么?
答案:方针:求同存异;背景:帝国主义对会议干扰破坏;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等错综复杂;一些国家对新中国怀有误解和疑惧;
【合作探究】求同存异中“同”与“异”分别指的是什么?
材料一“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中找共同基础……”
材料二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以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1)同:相同遭遇:曾遭受过殖民主义侵略
相同任务:面临着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要求
(2)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
时间
成就
意义
1949.10—1950.10
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1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1955年
参加万隆会议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规律探索:
1.新中国的成立,民族实现了独立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基础。
2.外交政策的制定根本依据是国家利益。
3.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
课堂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家政权性质、国家利益,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此方针指引下,新中国初期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成就: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到建国一周年时,与苏联等17国建交;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