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人教必修四)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人教必修四)》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题: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教育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二、教学重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 三、教学难点:‎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四、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自主探究 五、教学手段:‎ 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堂探究:(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 (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探究提示:(1)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进行的。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 (2)马克思能够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识人的本质,认识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思想动机出发。实践观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另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出现,是客观条件。‎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 ◇课堂探究:(1)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 (2)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 ‎ ◇探究提示:(1)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宗教所描绘的事物是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加工和再创造。‎ ‎ (2)人的这些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映。没有具体的实际生活就不会产生相关的不切实际的念头与思想。‎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 (1)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其动因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3)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1)对这一知识我们应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绝对的,任何社会意识都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二,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存在时间上有时会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 (2)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 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4.社会生活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 小结:(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 (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 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 这一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将往哪个方向发展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具体表现为: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 (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内容: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 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的实现方式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小结: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 (1)总趋势: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 (2)具体表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图示为:‎ ‎ 原始社会一阶级社会(奴隶、封建、资本主义)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 总趋势:由低级向高级,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 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七、板书设计:‎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4.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八、课堂巩固: ‎ 教材中的插图:“‘地狱’的情景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说明了人们的宗教思想和各种观念无论多么主观、神秘,归根到底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该观点说明了( ) ‎ A.动物也有意识 B.上帝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 答案:D ‎ 九、课外作业:‎ ‎1.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 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 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 答案:C ‎2.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有( ) ‎ ‎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③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④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答案:B 十、教学反思:‎ 课题: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教育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 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人类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教学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自主探究 五、教学手段:‎ 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课堂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 ◇探究提示:(1)不能。个人离不开社会,脱离社会的个人活动是不存在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指挥者,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但是广大的平民大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资产阶级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 ‎ (2)人类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那种认为社会发展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观点,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1)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 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 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 教材中的“专家点评”概述了人民群众的含义、范围以及我国现阶段的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 教材插图说明了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 ‎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关系,只变革具体制度。不像在阶级社会中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制度来实现。‎ ‎ ‎ ‎ 小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 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 ‎(1)党的群众观点。‎ ‎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 ‎ ①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 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方法论,是由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罨、改造世界。 ‎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 ‎ 七、板书设计:‎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党的群众观点。‎ ‎2.党的群众路线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八、课堂巩固:‎ 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 答案:C ‎ 九、课外作业: ‎ ‎1.下面对劳动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有( )‎ ‎ ①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②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③是人民群众中的主体部分④劳动群众就是指体力劳动者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n①②③④‎ ‎ 答案:B ‎2.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 ) ‎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 ‎ 答案:D ‎ ‎ ‎ 十、教学反思:‎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