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新人教必修三)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新人教必修三)》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程标准:‎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1. 理解区域的含义。 ‎ ‎2. 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说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 ‎3.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 ‎4.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 ‎5.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1. 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的异同,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2.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 教学重点:‎ ‎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 ‎ 1.区域的特征 ‎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一、区域 ‎ 1.概念:‎ ‎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 2.特征:‎ ‎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 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 ‎ 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 3.划分:‎ ‎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 ‎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 ‎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农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人类活动差异 主要粮 食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活动 ‎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 ‎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 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 ⑴该区地理环境:‎ ‎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 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 ⑵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阅读 ‎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 形成 资源状况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已显现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 本地区资源的耗竭 矛盾加剧 四、作业 ‎ 大思路第3页——第6页 四、教学反思 ‎ 本节内容总的来说不是很难,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但学生对中国地理掌握的比较差,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很是陌生,增大了本届的难度,平时应加大初中地理的补充。‎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