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兰亭集序》教案 主备人:董 臻 审核人:朱其清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点。‎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 ‎3、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 ‎ 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 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 教学难点: ‎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诵读、引导启发; 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2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目标,导入新课 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小组交流,讨论释疑 ‎1、作者简介:‎ ‎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世称“王右军” 。‎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的作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 ‎2、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分自序和他序。‎ ‎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兰亭集序》 。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3、兰亭是怎么来的?‎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4、《兰亭集序》又怎么来的?‎ ‎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 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 ‎5、字词强化:‎ 癸(ɡuǐ)丑 会稽(kuài jī) 修 禊 (xì) 湍(tuān)流 流觞(shānɡ) 管 弦(xián) 悟(wù) 言 万 殊(shū)‎ 嗟(jiē) 悼 彭殇(shānɡ) 形 骸(hái) 感慨系(xì)之 游目骋(chěnɡ)怀 ‎ 三、展示成果,探究应用 第一段的内容 展示内容 展示组 点评翻译组 开头— 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畅叙幽情 是日也—信可乐也 四、展示成果,探究应用。‎ 第二课时 一、展示目标,导入本节课内容 翻译下列句子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二、小组交流,讨论释疑 ‎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 ‎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三、展示成果,探究应用 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 ‎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 ‎ ‎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才有了共同话题,气氛很好,所以开心。‎ ‎ ‎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 ‎# “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 当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大家喝喝酒,吟吟诗,当真是不亦乐乎!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为之作序,这就是这篇《兰亭集序》的由来。‎ ‎ ‎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赏心)‎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在这里,四中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开心。‎ ‎ ‎ ‎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女生齐读第一段。‎ ‎ ‎ ‎3、常言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作者的这种快乐并没有持续很久,不一会儿,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针对这个起伏,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先叫学生翻译,问:你认为这句话是在讲什么呢?)‎ 如:‎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真是短暂啊,一抬头,一低头,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这是悲。古人也有很多描写人生短暂的句子,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这里写的是尽管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宁静与躁动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当大家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到快乐自足,但一味的享受而忽视时间的存在,却没发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的迅捷,等你反应过来时,也许早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朽之人了。这也是悲。‎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欢喜变成厌倦,人事变迁,物是人非,又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的变化。这还是悲。‎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有哪些值得高兴的事?比如文章开头就说了,天时、地利、人和,心情无比畅快。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之前的四大乐事,转瞬之间,就成为过眼烟云,时间的流逝始终让人觉得不痛快。‎ ‎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况且,人生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终必将走向消亡。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这种大事我们却做不得半点主,真是既无奈,又无助,怎不叫人痛苦?‎ ‎6)“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每看到前人写的关于生和死的文章,作者便没来由地觉得前人的观点、看法和自己相差无几,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来对待。‎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所以作者说,把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看成是一样的,这种观点是十分荒谬的,没有根据的。后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过去一样,把是非得失看得明明白白。反之,当我们自我观照,自我审视的时候,往往无法判断自己的这种生存状态究竟好还是不好。‎ ‎“凡中国文学最高作品,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谓是一部作者之心灵史。此即作者之最高人生艺术。” ——钱穆 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文化作品的同时,也应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的人是怎么活着的?‎ 引入资料: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 (PPT)‎ 他们崇尚老庄,老庄思想是怎么样的?老子,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我乐我的,你哭你的,谁也管不着谁。庄子,逍遥油,我忽而上天,我忽而入地,哪管人间苦乐与悲喜,只要自己觉得逍遥自在就可以了。这是一中十分虚无的人生观。‎ 这和悲又有什么联系呢?当时文人的生活太消极、太虚无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举例:时人评价毛泽东)时人无法体察自我,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这也是一大悲!‎ ‎8)“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里交代了写作目的,想着后世的读者能和他有相同的情致,类似的感伤。‎ ‎ ‎ 四、师生点评,总结升华:‎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大部分同学都不认同郭沫若的看法,同学们认为作者的痛是正常的,是有理有据的。作者或感慨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或悲叹人生无常,死生大事,不得变更,乃至时人活在“当局者迷”的状态之中,因此觉得十分悲痛。而这个痛与极乐的连贯性与合理性,同学们在课后仍可以继续探讨。(看来同学都很厉害,都能和大师级叫板,争一日之长短)‎ ‎ ‎ ‎4、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一直在死生这件事上纠缠不清。他写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写“当局者迷”,批判了当时消极无为、一死生、齐彭殇的人生观。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它的反面应该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明: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当积极用世,“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 ‎ 五、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1、我们已经知道王羲之的观点是人生在世,当积极入世,实现抱负。你们怎么看?(机动环节)‎ ‎2、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既而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然后由己悲人,批判了时人的虚无、消极,沟通古今,水到渠成。果然是一篇难得的大作。‎ 板书:‎ 一篇奇文传世: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两种人生态度:一死生齐彭觞 死生亦大矣 三种不同心境:乐---痛---悲 四种表达方式:叙事 写景 抒情 议论 ‎3、让我们再次朗诵全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情感。‎ 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 “趣”通“取”,趋向 取向 ‎ ‎(二)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 ②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 ‎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三)古今异义:‎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古义:全、都。今义:有盐味)‎ ‎2:列坐其次 (古义:水边。今义:居于次一等的)‎ ‎3: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自然界。今义:种类)‎ ‎4: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 ‎5:所以游目骋怀 古:用来。今:连词,表因果关系 ‎6、茂林修竹 古:长;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7、曾不知老之将至 古:竟; 今:无此义 ‎8、 向之所欣 古:过去; 今:常用义为方向 ‎9、 终期于尽 古:至,及 今:无此义 ‎10、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四)【特殊句式】 ‎ 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   ‎ 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置( 于+宾语 也叫状语后置):‎ ‎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 定语后置:‎ ‎1、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2、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省略句: ‎ ‎ ⑴ 省主语:‎ ‎① (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 (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 省介词宾词: 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⑶ 省介词“于”:‎ ‎① 映带(于)左右 ② 悟言(于)一室之内 出自本文的成语:‎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 变化。‎ ‎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