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
一、全国卷考情分析
考试
大纲
2011年
(新课标卷)
2012年
(新课标卷)
2013年
(新课标Ⅰ、Ⅱ)
2014年
(新课标Ⅰ、Ⅱ)
2015年
(新课标Ⅰ、Ⅱ)
宋元政治制度
宋元经济
(卷Ⅱ)25.宋代土地政策的影响
(卷Ⅱ)26.北宋交子
(卷Ⅰ)2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卷Ⅰ)27.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
(卷Ⅱ)26.唐宋经济重心南移
宋元思想
(卷Ⅰ)25.程朱理学
(卷Ⅰ)26.理学的人性观
(卷Ⅰ)40.宋代理学与儒学的发展
宋元科技文学艺术
25.宋代的文学
1.命题角度:从考查内容来看,近几年来本专题一直是新课标全国卷高考考查的重点,多设置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侧重对宋元商品经济繁荣、理学的形成、科技文化新特征的表现、特点及相互影响关系的考查;从命题方式上来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时有出现;从命题方向来看,越来越注重将知识点与社会生活结合去考查,强调学以致用。
2.备考方向: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某一历史现象背景、特点及影响的理解,同时注意模块间的综合链接,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表现及内在联系。如政治制度中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及影响;经济现象中的商品经济发展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思想文化中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对宋代政治、科技的发展影响等现象。
二、历史发展阶段特征
(一)阶段特征:宋元(960~1368年)是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1.政治:中国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3.思想文化:宋元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宋元哲学思想——理学产生并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
4.民族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5.对外交往:交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二)宋元历史阶段图示
注:①北宋 ②金
(三)知识线索
1.政治制度
(1) 宋朝的政治制度
①中央: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②地方: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2) 元朝的政治制度
①中央: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社会经济:
(1) 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2)手工业:宋代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为著名瓷都;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
(3)商业:宋朝的商业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呈现繁荣局面,出现纸币交子;宋元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
3,思想文化
(1)思想:
①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②陆九渊的心学: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科技: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活字印刷术开始发明、应用,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并外传;郭守敬制成了“简仪”,编制《授时历》;元代王祯著《农书》。
(3)文学艺术:宋代文学成就是宋词,主要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宋朝风俗画为最大亮点,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作;元朝文人画发展,文人画强调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三、主干知识深度理解
1.“二府三司制”
为了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2.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行政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3.通判
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州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的差选,初由朝廷选京官任职,后改由转运使、制置使及提举司等监司奏辟。通判之掌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
4.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变法告终。
5.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融合的结果是民族间的差异减少共性增加。一般来说,通过民族融合,有的民族原有的文化特征已表现的不明显,被另一个民族同化了。也有的在两个或多个民族的交往过程中,虽然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较大的改变,但又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占有绝对优势,于是在这些民族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元代我国回族的形成就属于这种情况。战争虽然残酷,但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的迁移流动及相互交往,如契丹、女真都曾用战争方式控制了黄河流域,到元朝的时候迁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已经被称为汉人了。
6.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
(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这些民族政权都为我国边疆的开发及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反映到历史事件上主要有战争、议和及经济文化交流。
①要正确看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的概念。凡是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战争,凡是意在掠夺他民族土地、财产和人口,施行民族压迫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
②要正确评价两宋时的三次议和。三次议和是指宋辽的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宋金议和。这三次议和对两宋来说,在接受了屈辱的条件下,统治者求得了苟安,而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议和本身是民族友好和睦的表现,它客观上使双方减少了战争,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和好成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
③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辽、夏、金同汉族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有固定的贸易场所。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3)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北宋没有完成中国大一统的任务,而是出现了辽、宋、夏、金、蒙古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相比虽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但是这些少数民族由于自身内部统一并建立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的综合国力方面,与汉族政权形成均势,因而造成了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用对比归纳法掌握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
①社会进程相同。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②封建化的原因相同。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③采取的措施相同。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④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都采取“藩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⑤和宋朝的关系相同。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8.坊市制
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亦称市坊制。从西周到唐代,城市建置的格局,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汉代称里,即住宅区)分设,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肆。市的四周以垣墙围圈,称“阛”,四面设门,称“阓”。市门朝开夕闭,交易聚散有时。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由官府以命令行之。市内店铺按商品种类区分,排列在规定地点,称为“肆”或“次”。政府设有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凡上市商品、参与交易的人、度量衡、交易契据以及价格的评定、市税的收缴等,都在市官的监督和管辖之下。在市内营业的商人,秦汉时都有市籍,需缴纳市租,其社会地位较为卑贱。自京城以至郡府州县均各有市,同样设有市官管理。这种制度是适应统治阶级为维持封建秩序的稳定而形成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9.城市中的“市”与“草市”“夜市”的区别
(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10.元朝的行省制度
省是元朝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省的权力很大。元朝设省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疆域空前辽阔;二是吸取北宋由于分权而导致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因此,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实际上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狭义理学专指程朱学派。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南宋的朱熹。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学体系。他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学说,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
(2)陆王心学:是中国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南宋时,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陆九渊提出“心即理”;针对朱熹“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陆九渊提出更为便捷的“发明本心”的主张。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指磨练吾心内在的良知,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这个过程即为“知行合一”。“人之……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四、主题知识综合探究
1.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
(1)分封制
特点:①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②周王和受封诸侯以人口、土地和义务为纽带,形成严格的等级关系。③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再分封,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影响: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周王统治、形成“天下共主”局面的作用。但诸侯有相对较大的独立性,又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2)郡县制
特点:①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管理制度。②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且不世袭。③郡县长官只领俸禄,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影响:①秦朝实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郡县制解决了分封制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3)郡国并行制
特点:在地方行政制度中既实行郡县制,同时又保留分封制。
影响:①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是当时“无为而治”的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②郡国并行制使地方诸侯国的势力不断膨胀,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导致“七国之乱”的发生。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后,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
(4)行省制
特点:①行省是中央派出的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地方管理机构。②行省具有双重性,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制。
影响:①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②行省制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
2.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城市商品经济的影响
特征
(1)从西周至唐
①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2)宋元明清
①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发展。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集权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影响
(1) 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2)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
(3) 影响着城市市民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3.宋代“商业革命”与近代西方“商业革命”比较
(1)表现
宋代:商品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人口剧增,独立的商业中心崛起,手工业生产技术及生产率提高,坊市界限被打破,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兴盛,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近代西方: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模式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实质
宋代: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
近代西方: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迈进。
(3)实质差异的原因:
宋代:①经济上传统自然经济阻碍新生产关系萌发;②政治上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展;③文化上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发。
近代西方:①中世纪封建王权较弱;②商品经济大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③人文精神的产生,推动人的思想解放。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特征及影响
三个阶段:
①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②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③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影响:
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④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5.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③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④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⑤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广义的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
⑥影响: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在强化封建礼教 、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
不同点
①宇宙构成: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主张“即物而穷理”,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②认识论:程朱理学主张只有深刻探究万物,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心学则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需要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只要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克服私欲,就能回复良知,成为圣贤。
③方法论: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张“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即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容易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去掉人欲,以恢复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④为学程序:理学主张首先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程朱理学重经验,近于归纳法。心学则主张先发现本心,而后博览,近于演绎法。朱熹认为陆学“心即理”太简易,陆九渊认为朱学“格物致知”过于繁琐。
⑤作用和影响:理学要求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程朱理学是南宋及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影响海内外;陆王心学影响不及程朱理学。
6. 宋明理学的三大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影响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大师所倡导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方面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6. 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
(1)北宋时封建经济在唐代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2)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3)唐代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使得指南针在北宋时被用于航海。
(4)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促进了火器的发展。
8宋元时期科技的发展特点,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1)特点
宋元科技具有开创性、开放性;继续领先于世界。
(2)影响
科技发明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生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我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明朝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播;促进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9.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提示: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变化。
10.宋元文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 宋元的思想、科技文化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①科技上: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②思想上:理学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是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强化而出现的,实质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③文学上:宋代,词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用词抒发对山河破碎、国家分裂的悲愤之情,宋代的诗词多反映了南北分裂的史实;另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
元代元曲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娥冤》进行的呐喊、控诉等。
④书画艺术:宋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如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徵明等;同时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典型地反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反映了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宋代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产生,是宋代中央集权强化,维护封建统治的理学产生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2)影响宋元时期文化发展变化的因素
①政治: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形成与繁荣。宋朝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的创作风格。
②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③科技: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五、学术动态前沿知识
1.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等。
农业革命:租佃关系普遍,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成熟,高转筒车应用,麦稻轮作下一年两熟或三熟,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同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等。
信息革命:宋朝雕版印刷术普及与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加速了信息的存储与信息的传播。
金融革命:商业发达使得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北宋有交子,南宋有会子。
商业革命:商业兴旺超越了唐朝,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增强,对外贸易发达,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商税。
能源革命:宋朝煤作为生活与生产的燃料应用范围扩大,尤其是煤开始应用于生活。
2. 城市化及其质量,已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古代特别是北宋城市发展的考查,可以促进对城市化进程和重要性的认识。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及特点
(1)从城市功能上,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区域,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江南经济重心南移,城市逐渐增多。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3.交子与宋朝商业繁荣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金属货币在数量上供不应求,不断出现钱荒现象,金属货币给商品的大量流通造成了极大困难。四川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北宋在四川实行特殊的货币政策,从而出现现代纸币的雏形——交子。交子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对国家经济贸易和货币、纸币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宋代理学促进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宋代辉煌的科技成就和宋代理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理学是一种追根究底的理性主义哲学,求理精神是其最基本的学术精神。它最切近的学术目标就是“格物穷理”,理学这种强烈的探索自然的兴趣促进了宋代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