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鸿门宴 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
过程与方法
讨论、点拨,理解故事情节,明确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重难点
掌握重要文言知识、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教
学
设
计
一、旧课反馈
二、个性化导入
三、微观探究第四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2)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1、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2、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3、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1.卫士欲止不内:通“纳”,使进入
2.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揭开 /向上
7、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表让步,尚且 / 怎么 / 值得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尽 / 动词,杀 /尽
9、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已亡 / 延续 / 私下 / 认为
10、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往、去 / 趁机
第五段
1.大行不 顾细谨,大礼不辞 小 让 ,何辞为 ?
行为,作为 / 顾及 ,计较 / 谦让 / 宾语前置,辞何,辞别什么呢
学生齐读
小组讨论
提问
辞:何辞为=辞旧迎新(辞别) 卮酒安足辞=不辞辛苦(推辞)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2.谢:令张良留谢(辞谢) 哙拜谢(道谢)
蚤自来谢项王(谢罪)使君谢罗敷(致词,告诉)
3. 沛公置车骑 ,道芷阳间行。放弃 / 动化,取道 / 名状,在小路上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估计 / 才
理解内容 提问:刘邦在脱逃之前作了哪些部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第六、七段
1.良入谢:“ 沛公不胜杯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辞谢/ 能承受/责备
2.沛公不胜杯杓=不胜其烦(忍受,承受)刑人如恐不胜=不胜枚举(尽)
3.竖子不足与谋=卮酒安足辞=微不足道(足够)足以当项王乎(值得)
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四、探究性学习 《鸿门宴》是一次楚汉双方主要人物的聚会。作者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人物形象。
刘邦集团 项羽集团
主帅 刘邦 — — — — — — — 项羽
(机智权变,善于用人) (骄矜优柔,不善用人)
谋士:张良 — — — — — — — 范增
(老练多谋,沉着冷静) (老谋深算,急躁易怒)
部将:樊哙 — — — — — — — 项庄
(勇猛胆大,临危不惧) (忠为人臣,轻易放弃)
内奸:曹无伤— — — — — — — 项伯
(使人告密,事后被杀) (亲自告密,仍被重用)
五、作业布置 整理字词
分角色朗读
小组讨论
提问
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
小结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