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戏剧语言,把握周朴园的心理和个性。
(记住一种方法:语言是打开人心灵的钥匙。)
2.倡导个性化阅读体验,能立体的、多元的评价人物。
(树立一种思想:一千个读者就应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 导入: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两个敢爱敢恨的女人变成了疯子,傻子,这出悲剧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他就是剧中的主角——周朴园。
学生:我们看过《雷雨》的电影,也读过节选的剧本,能说一下你对周朴园的第一印象吗?
教师:周朴园留给读者的印象大多是“恶人”的形象,《雷雨》自创作以来贴在周朴园身上的标签大多是“自私 虚伪 冷酷 狠毒 残忍 奸诈 可耻 卑鄙 ”等等,难道他真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吗?为什么他的扮演者郑榕先生却说,演了400多场,“到了这次演出,我才刚刚弄明白,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周朴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解读周朴园这一文学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请同学们朗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投影展示:
“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黑格尔《美学》(投影)
黑格尔显然要告诉我们:对一个剧本而言,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等于抓住了人物的灵魂。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课文节选的第一场戏——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中的语言入手,来把握周朴园的复杂个性。
三、进入具体语言情境
情境一 甜蜜的恋爱
朴: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朴: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哦,好地方。
1.这是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 , 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
周繁漪--其妻,三十五岁。
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
周冲--繁漪生子,年十七。
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
鲁侍萍--其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
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
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
2.这段对话的具体情境是,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答案很明确:“是的”。按理说,回答只需两个字就很清楚了,可鲁侍萍为什么还要加上“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这样一句话呢? (有意识还是无意识)
3. 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此刻,由于“洋火”这个生活细节的触发,他们两个脑子里可能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呢?后文绣有“萍”字的“绸衬衣” 是否能提醒你些什么?
教师:30年前的周朴园和鲁侍萍,两情相悦,情投意合,冲破世俗的藩篱,不顾门第、等级观念的束缚,大胆追求恋爱和婚姻的自由,公开同居三年,生育两个儿子,度过了一段美好幸福的时光。这个时候的周朴园,老师觉得他颇有同旧秩序抗争的勇气。
如果我们为这一段生活拟一个小标题,是否可以称为“甜蜜的恋爱”
为周朴园这时期的表现做一个评判,是否可以称他是“大胆追爱”?
情境二:惨痛的别离
1、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幸福生活犹如昙花一现,不久便被无情地结束了。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师生共同回顾有关剧情)哦,侍萍被赶出了周家,绝望之中投水自尽。而且,侍萍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形下被赶出来的呢?(与学生一同回顾,强调)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一个风雪夜,鲁生下孩子才3天。
2、那么,这段经历留给他们的又是怎样的记忆呢?(顿)(投影:“你们一”)
鲁 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是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仍然的第二个孩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3、朗读:请大家自由朗读,要注意体会人物此时的心理。(生读)现在,我们请同学个别地朗读一下这段文字,好不好?(女生一朗读,师评)刚才的同学表现相当出色,我感觉她不是在朗读,倒像是倾吐自己的心声。
4、提问:同学们,大家觉得,对周朴园,对30年前被赶前周家那段经历,鲁侍萍内心是怎样一种感受呢?你的感觉是——?答:恨,悔(投影:“你们二”,突出“恨”)其实你刚才动情的倾诉,已经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是的,(向全体)面对周朴园,鲁侍萍心里有着无限的怨愤。因为,正是周朴园,给你带来那么大的痛苦,那么多年的痛苦。(女生1点头表示同意)等了三十年,现在,总算有了一个机会,鲁当然要尽情地释放心中郁积的怨愤了。(向全体)于是,她声泪俱下地痛斥周这个卑鄙小人。(顿)是这样吗?(生脸上有疑惑之色)那么,她是怎样痛斥的呢?我们再来看这段话——(投影:“你们三”,突出四个“你”字。师略述相关的台词,重音突出句中的“你”。调投影:“你们四”,突出两个“你们”)哎,不对!鲁痛斥的是周朴园,怎么又变成“你们”了呢?是“你们”逼“我”离开?“我”是被“你们”赶出来的吗?(再面向全体)怎么回事?搞错了么?是因为鲁侍萍情绪激动,所以说话有些语无伦次了吗?(生议论)
(顿)哦,还有呢——(投影:“你们五”,再次突出“你们”)
朴 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 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朴 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 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全都是“你们”,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你们”,是谁呢?这“你们”,自然是包括周本人在内,可是,显然并不中是周一个人。看来,在鲁侍萍眼里,30年前那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并不只是周朴园,还有他家的“老太太”等为代表的封建家长。曹禺先生曾经说过,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关系,相当于《红楼梦》中贾宝——(生接:与林黛玉的关系)(师问)是这样么?请问,贾宝玉与周朴园的身份是什么?是贵族公子。那林黛玉的身份呢?鲁侍萍的身份又是什么呢?(师生共同明确)对,周鲁的关系,其实相同于贾宝玉与袭人、睛文的关系。(顿)贾宝玉要想与同为贵族青年的林妹妹自由结合尚且不能,试想一下,如果宝玉执意非袭人或晴雯不娶,他能如愿吗?没错。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当年将鲁侍萍赶出家门,再看周朴园30年前的处境,他也不过20多岁的小伙子,在上面还有老头子、老太太、大家庭,他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周朴园是有着极大的苦衷的,有相当大的被迫的成分。对于他最终的绝情,鲁当然是怀着明显的怨恨的。不过,从鲁的这几个“你们”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她对周一定程度的原谅、宽恕。尤其是—— “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一句台词,听起来是如此拗口,如果不是为了有意识的强调“你们家里”,是无法解释的。大家觉得呢?所以,“你们”一词传递出来当时抛弃鲁的不只是周,更主要的是封建大家庭。
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不可违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曹禺《雷雨》创作回顾
教师点拨:故事发生在30年前,即文中的“光绪20年1894年”,在清末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不被传统认可的。再看周朴园30年前的处境,他也不过20多岁的小伙子,在上面还有老头子、老太太、大家庭,他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你们”一词传递出来当时抛弃鲁的不只是周,更主要的是封建大家庭。
6、教师提问:“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作者的补充很重要,那么,当周朴园后来得知侍萍被赶走,有没有行动呢?(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这句话,想象周朴园当时沿着河失魂落魄地发疯一般地寻找,感受周朴园内心极度痛苦状)
尽管如此,周朴园最终还是选择了对封建大家庭的屈服,而这也是让鲁侍萍痛心的地方。
5、补充资料: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之外的、《雷雨》的其他语言片断中找到类似的意思。(投影:“人心易变”)
鲁 (落眼泪)凤儿,可怜的孩子,不是我不相信你, 我太爱你,我生怕外人欺负了你,(沉痛地)我太不敢相信世界上的人了。你妈就是在年青的时候没有人来提醒——可怜,妈就是一步走错,就步上走错了。人的心都*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
这是第三幕中,鲁侍萍带着四凤离开周公馆后,要求四凤发誓永远不再和周家人来往时说的话,这是鲁30年的苦难换来的生活“经验”。请大家特别注意最后一句话,(投影:“人心易变二”,突出末句)不难看出,这里所谓的“太软弱,太容易变”的“*不住”的人,指的其实就是周朴园。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妨这样说,对于周朴园,最让鲁感到不满的,与其说是周在感情方面的“绝情”,不如说是他的“软弱”,不能为爱情作抗争,不能为爱情作牺牲。
师:这个情境为我们展示的故事,的确有些残忍。侍萍的悲剧,固然应由那些恪守封建秩序和等级观念的大家长负责,而自己信任依赖的恋人却选择了妥协和背叛。这怎能不让在痛苦和磨难中苦熬三十年的侍萍既悔又恨呢?
这个时候的周朴园,我们又该怎样评价他呢?——封建秩序的妥协者,不能为爱扛起责任的懦夫 (懦弱妥协)
过渡:面对自己的懦弱酿成的悲剧,周朴园的内心有过愧疚和忏悔吗?他是怎样对待“死”去的侍萍的?
情境三 “痴情”的怀旧
周朴园: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祢补我的罪过。
解读步骤:
1、教师问:这两段话你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生1答:应是真实的,周朴园当年能爱上侍萍,说明侍萍自然有过人的魅力。当自己最心爱的人突然失去,周朴园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为了弥补内心的失落,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非常自然的事了。生2答:周朴园的怀念是虚伪的,他主要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掩盖他不光彩的过去,维护他在家庭中的威严,显示周家是个体面的家庭,抬高他在社会上的地位。生3答:我不同意生2的说法。周朴园的怀念当然是真实的,如果是虚伪的,事情已过去三十年了,周朴园要伪装给谁看?吃饱了没事干吗?生4答:周朴园要伪装一时容易,要伪装三十年是多难啊!在我看来,周朴园的怀念简直成了他生命中持之以恒的习惯了,肯定是真实的。生5答:周朴园和侍萍的爱情是真真切切的。假如周朴园是个花花公子,他也不会对一个下人如此放在心上了。)
老师的观点: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想当初,他是迫于封建门第观念才抛弃了侍萍,而抛弃侍萍对他本身也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他曾发疯的到河边找过侍萍,站在人物自身的角度来讲,我们能感受到他那种失去爱人后的撕心裂肺的痛。剧本中鲁侍萍讲完了她的遭遇后,周朴园的“汗涔涔”既让我们看出他的内疚心虚,同时要让我们看到他的良心未泯。更重要的一点,周朴园的两次婚姻都不幸福。前一任虽有钱有势,后一任(蘩漪)虽有才有貌,但都没有真爱,前者是一宗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纯粹的政治或经济交易, 后者有着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他和两任妻子之间根本没有思想上的交融感情上的碰撞,而只有温柔体贴、知书达理的侍萍才给过自己真爱。何况,那是两个人的初恋,初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他后来的言行说明他过去的怀念具有其特殊性,即周朴园脑子里所真正怀念的是那段情意缠绵的浪漫史,其中的鲁侍萍已具有很大的虚幻色彩了。向往幸福乃人之天性,我想周朴园也不应当例外。人一旦在现实中得不到所向往的东西,过去美好的经历就更容易清晰地重现于脑子里,并且吸引人去起劲地不断追忆它,年岁越久越强烈,在追忆中还会不自觉地丰富加工它,使之越来越美好。这时,那本来是真实美好的过去,便会逐渐神圣化,虚幻化了。周朴园这三十多年由于婚姻的不幸,使鲁侍萍在其心目中逐渐成为了极美的虚象。 真情怀恋
2、(热烈讨论后明确)周朴园的怀念确实是出自内心的需要,不能因动机的自私而否定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真实性。
3、教师说:此时,大家眼里看到的是一个爱得深、痛得切的、是一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周朴园。不过,随在剧情的发展,周朴园的形象变得复杂起来了,请看
情境四 无情的变脸
提问:这是周朴园认出了眼前这个“四凤的妈”就是梅侍萍后的一段对话。此时,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
二、朗读:请同学们揣摩人物的心理,试着将这段白朗读一遍。朗读时,可以采用同桌、邻桌间两两合作的形式。可以是一个读另一个听,也可以是两个分别“扮演”一个角色进行对话。
(学生自由朗读片刻)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好不好?(学生主动举手,确定男女同学各一人合作朗读)。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1、请生分角色朗读,让生点评。
2、教师提供揣摩人物语言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
(2)、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
(3)、探究舞台说明
(4)、借助心理学分析法
3、在认出钱之前,周热切地问“别人”打听梅的消息,并声称要为死去的梅修坟墓,给人的印象是,他深深的怀念着梅。可是,一旦梅真的站在他面前,为何他的态度突然发生那么大改变呢?
请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讨论此时周朴园大变脸的原因,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让生组成4人小组充分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交流。教师也参与学生讨论,并给足时间讨论。
生1答:周朴园害怕鲁侍萍来敲诈,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而变得翻脸不认人。
生2答:周朴园已是大资本家,而眼前的鲁侍萍是佣人四风的妈,俩人地位太悬殊了,他怕自己的财产、地位、名誉受到威胁,更不愿鲁侍萍来冲击他目前的家庭秩序,所以用残冷的话来结束这段旧情。
生3答:周已不是当年那年轻冲动的大少爷了,几十年的磨练已使他精明世故、沉稳老练,从下文他镇压工人罢工的手段就可以看出周朴园的心已变得狠起来。所以他对鲁侍萍的残酷是比较符合其身份和心理特征了。
生4答:根据舞台说明中“半晌”中的提示,我觉得周发现眼前的老妈子已不是过去年轻漂亮的梅侍萍了,鲁不说他已认不出来了,本能的反应马上就使周从怀旧的感情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经过情感与理智的较量,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 所以周用如此绝情的方式来结束对梅侍萍的幻想。
4、 经过讨论明确:此时的周朴园灵魂已被物质利益占据了统治地位,原先对侍萍的情感已被自私、残酷取代。虽然周的语言对侍萍而言是巨大的伤害,但是非常符合周的身份和心理特征的。如果周和鲁相认、抱头痛哭,那是有违人性发展的,是不可想象的。(讨论明确)当周认出侍萍后,一开始,他很惊讶,苍老的鲁与年轻的梅怎么也不能对应起来。当周最终确认了这一事实后,他感到有些失望,失望于他心中美好的理想的女子的幻像破灭了。接着涌上心头的是恐慌,经过“半晌”的电光石火的思想斗争事,理智占了上风,物质利益成为第一考虑,所以,他忽然严厉地开始质问鲁到这儿来的目的、企图。
此时,原行温情脉脉的周朴园消失得无影无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教师:老师觉得这个时候的周朴园,恰恰反映了他感情与思想的矛盾。感情是怀旧的,思想却是现实的;感情还在梦里,思想却在现实里;感情是真实的,思想却是复杂的。他的感情,一直沉浸在对过去那个曾经年轻貌美、温柔贤淑的侍萍的怀念里,而眼前的苍老倔强的侍萍打碎了他的梦。更令他担忧的是,活着的侍萍,随时可能让自己威严扫地、名誉被毁,甚至他一直标榜的引以为傲的“最有秩序的大家庭”土崩瓦解。
这一情境中的周朴园,我们看到的是,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只考虑金钱、地位、物质利益,而把感情抛在一边。他原先的温情,良知,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自私、冷酷。
利益至上
5、 当周朴园弄明白鲁侍萍这次的出现纯粹是邂逅相遇,他又是怎么表现的—
情境五 廉价的赎罪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就算得清的。
解读步骤:
教师设问:“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请同学联系上下文来说明周朴园究竟是怎样解决和鲁侍萍的恩怨? (本环节重点探讨周开支票的动机,由此窥见周复杂的内心世界)周朴园开支票的动机是什么?
(同学讨论后明确)
① 为自己,用钱将鲁家人打发走,封住他们的嘴,让“鲁家的人以后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免除后患。(自私、冷酷)
② 为自己:真正的要弥补罪过,表达忏悔之意,求得内心的安宁。
③为侍萍:想让鲁安度余生,为她提供生活保障。(有温情、有良知)
金钱万能
教师:这个情境中的周朴园,非常符合他作为资本家的阶级特征,那就是崇尚“金钱万能”。 因为侍萍活着这一事实本身潜伏着暴露他的罪恶历史、毁坏他的名誉和家庭的危险,何况侍萍已经到了周家,正怒不可遏地控诉他呢!怀念带来的欣慰,毕竟远远比不上切身利害的分量,而且,侍萍苍老倔强的真实形象,一下子破坏了他心目中那个高贵优雅、聪慧温顺的情人形象的完美性。他平生惟一的寄托土崩瓦解了,他恼火,他仇恨。于是,他又一次斩情绝爱,想用钱来打发侍萍离开。为了避免意外,他不许侍萍认儿子周萍,辞退鲁贵父女,规定“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怀念和绝情,貌以水火不相容,其实是对立的统一,形成周朴园对侍萍感情心理的整体。二者都是周朴园那种占有欲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怀念之所以能转化为绝情,动力就在于他那种以牺牲他人满足自己的极端自私。
而他不明白:有些错误,注定无法弥补;有些悔恨,注定无法磨灭,有些选择,注定无法被原谅,有些眼泪,注定无法被试去。有些感情,一旦受过伤害,就像一张被揉过的白纸,再怎么抚平,也恢复不了原样。区区金钱,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电影《雷雨》是以三个年轻人的死,两个女人的疯结束的,其实《雷雨》还有序幕和尾声,最终的结局是周公馆变成了教堂医院,而蘩漪和侍萍就住在里面,一个经常傻笑,一个时常大哭,老迈的周朴园定期去探望病人,探望他生命中的两个女人,周朴园苍老可怜的形象与十年前的眼睛发光、精神饱满形成向明的对比。对于死者和疯子,他们是不懂痛苦的,唯一活着的周朴园,只能在自责、忏悔和痛苦中了此残生了。
最后的情境:无尽的忏悔
自赎自责
教师:这就是周朴园——曾经是旧秩序的反抗者,曾经是真爱的追求者,却又不自觉的被旧秩序旧思想所异化,成为悲剧的酿造者。在他身上,充分显示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难怪曹遇先生会这样说——(投影:“曹禺”)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曹禺
从人性的角度看,人性是复杂丰富的。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作品要写得美,就要明确地把人的多样变化写出来。同一个人,有时是恶棍,在时是天使,有时聪明,有时是愚蠢。
要完全认清周朴园这个人物复杂的、多层次的内心世界,把握周朴园的复杂性格,是有着相当的难度的。
1977年12月11日,北京上演了“北京人艺”排演的新版《雷雨》。剧中周朴园的扮演者郑榕,此时已是73岁高龄,在此之前他扮演这个角色有400多场。当掌声响起时,郑榕自己却说,到了这次演出,我才刚刚弄明白,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
连郑榕先生这样杰出的艺术家尚且这样的体会,更何况在座的我们呢?——也许,这恰恰是《雷雨》的魅力所在吧!
四、小结: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懂得如何立体化多角度评价一个人。同学们谈谈你的收获。看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走进他的心灵世界,看他的情感和思想斗争变化,看他的阶级属性,看他的言行举止,看他对待周围人的不同态度。 周朴园的故事是否也给予你一点人生的教育和启迪?
同学们: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只是戏能重拍,人生却不能重来。
人世间,悲喜总是相伴而来,谁也不知道下一秒的剧情。但就是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更充实有意义。因此,我们要带着理性的眼睛审视思考自己的人生,在生活的大舞台上演好自己角色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剧情,关注“天下”的剧情,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成就理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