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文言):借助学案掌握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理解文意。
过程与方法(文章):理解文章成为经典的原因。
(文学):从形式上赏读经典。
从内容上品读经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化):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苏轼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
从形式上解读经典。
从内容上解读经典。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文教学法
【教学模式】
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对苏轼的描述导入,使学生对其产生好奇,亲其人才能亲其文。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赋》。(板书)
二、 了解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初读文本,感知文言
借助学案预习,扫除阅读障碍。
多媒体课件展示:
读文言,感知文言句式: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四、赏读经典
探讨《赤壁赋》为什么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经典中的经典。
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
赏读语言
1、语言特色:它的语言特色是(1)骈散结合、以文入赋。
(2)自由豪放、气韵流畅的风格。
通过师生诵读找出符合上述语言特色的词句。
2、表达方式:《赤壁赋》采用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包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体现在哪里,学生集体诵读)
品读情感
3、情感密码:
(1)通过提问找出代表苏轼个人情感的词汇,引申出苏轼内心情感的变化。
词汇: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情感变化:乐——悲——乐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明确朗读中“乐”、“悲”、“喜”三种不同的情感基调
(2)解读“悲从何来”。
(3)同学探讨结合教师总结,概括苏轼转悲为喜的原因,解读苏轼的内心情感。
最后小结《赤壁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原因(形式和内容)
五、解读文化
1、通过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引出问题“我眼中的苏轼?”。(PPT展示)
2、学生课堂形成文字后师生交流探讨。教师概括苏轼文化解读的核心:“情趣”、“情怀”。
3、教师小结(苏轼的文化意义)。
六、结束语
对四文教学的收获及苏轼的历史文化形象进行总结,结束本节课学习。
七、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后赤壁赋》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遵循的是文言文教学的“四文”策略,提出了与教参不同的课程设计,从解读经典的角度切入,来完成对文本和作家的解读。
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就是以导学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依据学案合作探究,在诵读中理解文本。既掌握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受到了熏陶,既完成了教学目标能力层级的要求,也实现了情感价值取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