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科目: 高一语文 主备人: 邱志红 备课日期:
课 题
品质
计划 2 课时
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2、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2、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周国平《灵魂的在场》)
灵魂即品质。它无关财富的多少,无关地位的高下,那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个底层鞋匠身上展现的高贵品质。
二、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y,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1932年,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
关键
点拨
加工
润色
《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正音。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pán) 鬈(quán)曲
赊(shē)账 趿(tā)拉 蹙(cù)眉 时髦(máo)
褶(zhě)皱 脚趾(zhǐ) 诧(chà)异 断炊(chuī)
褐色(hè) 簇新(cù) 潜在(qián)
四、整体感知
1、迅速浏览全文(限时5分钟)
2、请学生概括小说内容(限50个字)
明确:拥有高超制鞋手艺的鞋匠格斯拉因不肯降低品质,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失败,最终饿死。
五、课文赏析
(一)为何以“品质”为题?
1、鞋匠格斯拉拥有高超的制鞋手艺你从何而知?(品鞋)
第二段: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第七段: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象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
归纳总结:
(1)、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
作者细致地描绘橱窗陈列的样品,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鞋手艺。“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2)从介绍“我”和格斯拉的具体交往中
写出格斯拉的信誉好,靴子的质量高。从他接待顾客的方式来看,显然他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制作靴子上。他对自己的手艺有一种自信,对自己制作的靴子也有把握(“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2、如此要求靴子品质的格斯拉是个具有怎么品质的人?(品人)
第五段: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蜷曲的……好象在迷恋着理想——朴素迟钝、迷恋理想(外貌描写)
第八段:上身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忘我敬业、聚精会神(外貌描写)
僵硬、迟钝、死板外貌下一位老实、诚恳、忠于自己技艺的手艺人形象
第八段: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性格朴实沉静、不浮躁(环境描写)
第十一段: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认真细致、精益求精(侧面描写)
与大工业化时代的重量轻质、浮躁心态截然不同
总结: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写貌是为了写“神”,即人物的精神世界
3、至此,我们很清楚作者为何以《品质》为题了:靴子的品质,靴匠的品质。不过我觉得还有第三种品质。我们不妨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作为格斯拉的老主顾“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买那么多格斯拉的靴子呢?大家可要知道一双靴子都能穿两年左右。(大意:同情、怜悯、敬重。品质的第三层含义:一个人对底层人的同情与悲悯甚至崇敬的品质)
(二)造成格斯拉悲剧命运的原因
格斯拉的悲剧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1)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
(2)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 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资本垄断的社会
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 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同行的激烈竞争
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
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三)疑难问题探讨
1、如何理解“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可以看作是对鞋匠一生的总结:手艺是鞋匠的生命,对手艺的执著实际上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坚守。靴子的品质就是鞋匠的品质,靴子的灵魂就是鞋匠的灵魂!从此句可以看出,在店铺濒临破产的时候,格斯拉先生仍旧以坚强的毅力在支撑着。他日夜不停地工作,却难以维持生活。虽如此,却仍不肯出卖自己的诚实和信誉,换用劣质皮革。从“他经常断炊”、“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中我们可以想到:格斯拉先生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2、作者为什么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
这是为人物的死作铺垫。
在一番对话后,格斯拉一如既往地为“我”量尺码;“我”在收到货后,又对靴子作了一番评价(“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这些铺垫之下,人物的命运就显得不可思议:格斯拉竟然饿死了。
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一段话道出了人物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
3、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当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生产,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格斯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采用双线索的叙事方式,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我”几次去店铺做靴子;暗线是店铺的兴衰历程。
六、课堂小结
靴子的灵魂就是格斯拉的生命,他用生命坚守着社会的良知,至死不渝地保持诚信善良负责敬业的美好品质,这是人性的光辉,也是坚守的价值。小说流露出传统失落的无奈,文明倒退的痛心,呼唤人们在物质的社会里,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这也是今天我们震撼的所在。
作业
布置
完成学案习题。
学习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