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
基本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梳理文章情节。
2.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掌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变化。
提升目标:
1.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都能享有的纯真愿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一、 默一默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面面相觑( ) shū( )忽 袅( ) 锨( ) 悄( )无声息
嫉妒( ) 掬( ) 酥( ) 偎( )
二、读一读
提问1:快速阅读课文,明确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的一件什么事情?
预设:时间:中秋节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 “院子里” “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设计目的:整体感知全文,锻炼学生复述概括课文的能力。
三、想一想
提问1:仔细默读课文,认真思考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这些月亮有什么不同?
预设:
3
镜中月 白道儿、半圆、爬得高、满盈、亏了
院中月 玉玉的、银银的、大、圆、里边有东西
杯中月 小小的满圆,酥酥的,葡萄叶儿、瓷花盆上、锨刃儿
河中月 哪一处的的水里都有
眼中月 小小的、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呢
空中月 白光光的,月亮是我们的印章
设计目的: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中孩子们寻找月亮的全过程。
提问2: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课文回答。
预设: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 ——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 ——河中寻月,眼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设计目的:掌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变化。
四、 练一练
搜集整理并背诵有关月亮的古诗词,至少3首。
第二课时
一、 默一默
复习:听写上节课所学生字词,并默写有关月亮的诗词。
二、读一读
提问:在孩子们寻月的过程中,奶奶这个人物是不可忽略的,那么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①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甚至童心未泯的人;
②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作用:没有奶奶这个人物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也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设计目的: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
三、 想一想
提问1:仔细阅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的含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预设:印章在生活中起着证明的作用。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那么天空就是一个巨幅的纸页,纸页上的作品为“我”所有,“我”是天空的主人,“我”对天空的一切负责。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由此看出童心具有极为高超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设计目的:通过对文章的梳理,透过对月亮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提问2:本文充满童心童趣,不仅仅体现在“寻月亮”这件事上,更体现在语言表达上,请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富于童心童趣的话,朗读并分析。
预设:例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品味: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活了,形象逼真。
例2: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品味:透过这样的描写手法,我们似乎窥见了孩子们水晶般的心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例3: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我们就都跑出门去……
品味:“匆匆”一词表现出孩子们的好奇心理,以及对事物勇于探索的品质。
设计目的:品味文章语言,揣摩其在描写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四、 练一练
中秋夜,你也在这一群孩子中,一家一起盼月、看月、寻月、议月,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文字写一写你心中的月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