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邓稼先 一、教材分析 ‎《邓稼先》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朗读酝酿情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五、教法与学法 5‎ ‎(一)教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来才能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献身科学的情怀。‎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音乐设置情境。‎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要求。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多方面接受信息,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时数 两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情引入法)‎ 教师先播放1999年9月中央为“两弹一星”有功人员授勋的有关报道,然后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具体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邓稼先,也可以是其他从事过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设计意图:他们忘我的奉献,不慕荣誉与金钱的高尚品德和个性魅力会激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愿意了解这些英雄人物。这是我们开始进行课文学习的最好时机。‎ ‎(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 5‎ 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三)教读课文 放朗读录音,突出有感情朗读,创设情境。‎ 老师范读第一部分,同学自由朗读其余部分,进一步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分组讨论,课文每一部分分别侧重写哪些内容,又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提示:第一部分,从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写出邓稼先的生平,特别是研制两弹、为国尽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迹。第三部分,用比较法,把中国的国防科技领导人邓稼先和美国国防科技领导人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1.第一部分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可否去掉?2.各部分之间是否围绕中心随意安排顺序,可否任意调换?‎ 提示:1.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写作,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试想,中国百年的屈辱,一次次战争的失败,列强的人侵掠夺,都是因为政府的软弱无能,国力的贫弱和科技落后,被动挨打。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政府强大了,国力增强了,科技是否领先则成了改变落后挨打局面的关键。而邓稼先正是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站立起来的人。他的功绩是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 5‎ 去衡量,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2.各部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独立,实则内有联系,逻辑严密,不可调换。第一部分,是为赞扬邓稼先创设环境,作必要铺垫,放在开头,不能移动。第二部分从邓稼先出生到逝世,总体介绍其生平和成就,是下文的纲目,下文是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展开。第三、四、五部分,分别认为人品格、工作风格和献身精神等方面具体展现邓稼先的伟大精神,是对第二部分的展开。同时这三部分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有逐渐深入的意味,也不可调换。第六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水到渠成地引出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和缅怀,文章中心得到全面体现。这样整篇文章安排严密合理,独特而周全,可见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深邃的逻辑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类似的质疑,逐渐把课文分析引向更深更细,让学生的理解也更准确,记忆更牢固。‎ 如学生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分组讨论,发挥群体思维力量,也可利用一些问题引导到主要问题之上。这些都要求教师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课下收集有关资料,准备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作者是怎样写邓稼先的,读后你感到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然后自己再组织语言,说说你所认识的邓稼先。‎ ‎(二)阅读分析 选择几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小声地跟读体会。反复体会,准确把握读法。‎ 分组分析,找出各段中的描写方法,细读体味。‎ 文中用热情洋溢、带有感情的叙述,形象生动的描写和他含激情的评论,再现邓稼先感人的事迹。最后一部分看似摘记,记录了自己一些信件、电报上的语言,其实是对邓稼先其人一生伟大精神的概括和赞扬,此节是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是把感情蕴含于议论之中,是更深沉的感情表达。是文章中心的集中体现。‎ 第三部分为什么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呢?‎ 提示: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大精神。作者也正是要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这一环节,以寒春事件,时时透出邓稼先对 5‎ 自己的工作认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挚友世交,也决不犯规,这正是他为人忠正的反映。此部分的题目中用到两个问号,是文章结尾处不知自己落泪是为民族感情,还是为邓稼先,以此正是告诉读者,自己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小组讨论找出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归纳语言特色。‎ 引用:第五部分中的《吊古战场文》及五四歌曲。‎ 歌词和诗文都是整齐规章的语句,读来朗朗上口。‎ 对比: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本文语言多处用到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此外,运用长句和短句的配合,读来朗朗上口,整齐紧凑,有音乐的跳跃感,蕴含着深厚的感情。‎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回忆性传记,运用了富于变化的语言,不同于一般传记客观平淡的语言,作者是有目的的,作者借语言的变化,表达深厚的感情,告诉读者,这不是一般的传记,是功臣的赞歌。‎ ‎(三)总结扩展 总结:“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板书),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扩展:以中国青年一代的名义给联合国秘书长或美国总统写一封信,表明中国对战争的立场,表达对和平利用核能源的呼吁。‎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感情的理解,更好的了解邓稼先。‎ 十、板书设计 5‎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