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8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辽、宋、西夏的建立,了解它们是同时并立的政权。‎ ‎ 2.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区别和影响,并尝试对两次和议作出客观的评价。‎ ‎3. 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 通过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了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3. 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地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辽、宋、西夏的建立,了解它们是同时并立的政权;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区别和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北宋建立的时间、皇帝、都城等基本知识,教师点评和总结。‎ 出示《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指出: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并强调指出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由此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二、学习新课:‎ ‎(一)辽宋“澶渊之盟”‎ ‎1.辽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媒体出示知识要点。‎ ‎10世纪初,     统一契丹各部并于     年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 为辽,定都     。他就是     。‎ 适当补充有关知识介绍契丹的强大,并对课本插图进行简单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 ‎ ‎ 组织学生讨论:“契丹矛”和 “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 ‎ “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 ‎2. 澶渊之盟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媒体出示知识要点。‎ ‎(1)背景:北宋建立后,宋辽之间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年,辽军进攻北宋的    城,宰相    主战,后     率军亲征,重挫辽军。 ‎ ‎(2)时间:     年。 ‎ ‎(3)主要内容: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     。 ‎ ‎(4)影响: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此后,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     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学生分组展示。‎ 合作探究: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 学生讨论明确:当时的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实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加之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开始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对辽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御,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别戍卫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境上。这使得北宋御敌能力更为减弱。辽统治者则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地进攻。‎ 学生讲述“澶州之战”,通过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学生了解即可。‎ 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组织学生讨论: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 指导学生了解课本中选自《栾城集》的一段引言,增强对和议积极作用的认识。‎ 过渡:同一时期,与辽、北宋并立的还有一个政权——西夏。‎ 二、宋夏和战 教师提问:西夏的位置、建立(时间、都城、统治者、少数民族)。‎ 学生回答明确:位置在今天的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位于北宋的西北,历史上称其政权为西夏。‎ 组织学生讨论辽、夏政权与宋的关系的共同点。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互相提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关于宋夏和战的时间、内容以及影响作用 3‎ ‎ ‎ ‎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榷场。西夏和北宋的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的发展。‎ 组织学生讨论: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西夏,北宋政权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第一,西夏虽然屡屡胜利,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二,战争也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中断北宋对西夏的粮食供应,严重影响了西夏人民的日常生活,西夏人民反对战争,西夏统治者提出议和;第三,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同意议和。‎ ‎(三)碰撞中的融合 教师指出“辽、西夏统治者在南下掠夺的过程中,遭到了中原军民强烈的抵抗,迫使他们调整政策,放弃了一些野蛮、落后的做法。统治者积极学习中原先进文化,既有共同点,也有根据本国的情况作出调整。”‎ 教师设计“辽、西夏汉化简表”,由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完成。‎ 政权 辽(契丹族)‎ 西夏(党项族)‎ 汉化共同改革 ① 奖励垦荒 ‎② 汉人大规模地北迁 ‎③ 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汉化不同改革 ‎①革除北宋服役繁杂的弊端 ‎②用汉制管理汉人 ‎③保护和发展先进中原文明 ‎①统治者重视学习中原文化 ‎②任用汉人为官 ‎③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④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 ‎⑤用汉文铸造钱币 教师指出“中国的英文简称是CHINA源自于瓷器‘china’,说明中国的瓷器无论是国人还是世界都是非常著名的,而一些国家的语言中用‘契丹’的音译称为中国,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讨论,随意发挥。)教师总结“第一,说明了契丹族与汉族的融合,契丹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第二,说明了契丹政权曾经强盛一时,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战争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 ‎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