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活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北师大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七年级生物下册《活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北师大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开展的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基础。因此,本课时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本课时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学生都有感性认识,对所开展的探究实验参与的热情较高,都愿意积极主动地与小组同学开展合作探究实验,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规范操作实验器材;‎ ‎(3)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2、教学难点:‎ 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 二、说教法 主要采用设问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来学习本课。‎ 通过引导学生实验,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归纳来突出重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重点环节设问来突破教学难点。‎ 三、说学法 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和总结反思法学习本课。‎ 四、说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情境导入、合作探究、应用提升和板书设计等4个环节。‎ ‎1、情境导入 ‎(1)介绍馒头的成分和特性,奠定必备的知识基础:①未加糖的馒头的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本身无甜味;②淀粉遇到碘液变成蓝色。‎ ‎(2)设计咀嚼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无甜味的馒头经过学生的慢慢咀嚼后,发现无甜味的馒头在口腔内变甜了。‎ ‎(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在口腔内,无甜味的淀粉为什么会变甜呢?鼓励各小组学生开展讨论,并得出了几下猜测:‎ ‎①无甜味的淀粉变甜可能与牙齿的咀嚼有关;‎ 3‎ ‎②无甜味的淀粉变甜可能与舌的搅拌有关;‎ ‎③无甜味的淀粉变甜可能与唾液的分泌有关;‎ 主要与哪种因素有关,需要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合作探究 先要求学生回忆探究实验的6大步骤,并一起说出答案,这样有利于快速集中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顺利开展以下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由于学生之前学习了有关鼠妇和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较快且准确地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要求各实验小组推举学生代表举手回答,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 ‎(3)制定计划:本实验为多因子变量对照实验,与前面学习过的单因子变量对照实验相比,内容更加复杂,难度更大,学生存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很难快速设计实验方案。针对这一难点,我做了如下引导:‎ 一是确定实验变量。在确定实验变量的过程中,同学间出现了较大争议:有同学认为本实验有3个变量,即: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有无。有同学通过预习教材,查阅资料后认为,本实验只有两个变量,即:唾液的有无和馒头的形态。面对这一争议,我指导学生再次阅读教材,并作出了如下解释,本实验确实有3个影响因素: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有无,但由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属于物理性消化,为了简化操作,于是综合为一个实验变量“馒头的形态”进行研究。通过层层点拨,确定实验变量这一难点得到了突破,学生设计实验过程的思路也更加清晰。‎ 二是设计实验方案。全班同学共分16个实验小组,其中8个化学组和8个物理组。化学组以唾液为实验变量展开讨论,物理组以馒头的形态为实验变量展开讨论。3分钟后,各实验小组推举代表报告实验方案。分析各小组的报告发现,有的小组忽视了等量的问题,有的小组忽视了适宜的温度等问题,通过其他小组同学的补充和完善后,实验方案初步确定。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确定实验方案,强调重点的实验步骤。‎ ‎(4)分组实验:化学组以唾液为实验变量进行实验,物理组以馒头的形态为实验变量进行实验。开展分组实验有助于更好地突出实验重点,针对性更强。另外,在加热过程中,为了避免试管和温度计接触到烧杯,按照常规设计,分别用3个试管夹夹住试管和温度计。但这样操作不方便,于是创新实验装置,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一块泡沫,打出3个小孔,分别插入试管和温度计。这种创新设计,既简便,又能使试管和温度计更加稳定。‎ ‎(5)得出结论:实验完成后,请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变量与实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并由此获得实验结论。这一连串问题的分析,都由各小组推举学生代表回答,能更好地促进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6)表达与交流:鼓励实验结果不明显的小组在课堂上展示实验结果,并一起分析实验结果不明显的原因。鼓励学生要敢于面对失败,并积极分析失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迎接胜利的曙光。如同长征精神告诉我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3、应用提升 请运用本节实验课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3‎ ‎(1)日常生活中,为了让口腔对食物充分发挥作用,我们该养成怎样的饮食习惯?‎ ‎(细嚼慢咽)‎ ‎(2)平时为什么要少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 ‎ (因为唾液中的酶在37度时催化效果最佳,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不利于酶的催化作用)‎ ‎4、板书设计 ‎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1) 实验变量:唾液、馒头的形态 ‎(2)‎ 试管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馒头的形态 A馒头碎屑 B馒头碎屑 B馒头块 ‎ ‎ ‎ 唾液与清水 ‎2毫升唾液 ‎2毫升清水 ‎2毫升唾液 是否搅拌 ‎ 充分搅拌 ‎ 充分搅拌 ‎ 不搅拌 加热 ‎ 37度 5分钟 碘液 ‎ 滴加碘液 现象 五、说教学反思;‎ ‎ 1、本节实验课的亮点:‎ ‎(1)在实验变量的确定上,运用了归纳综合的思想。如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这两个物理性消化的实验变量归纳综合为一个变量“馒头的形态”进行研究。‎ ‎(2)在获得实验结论的分析过程中,坚持单因子变量原则。在分析实验结果和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将两个实验变量分别考虑,分析实验结果与单因子实验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推理和思考,让学生自主获得实验结论。‎ ‎(3)优化实验装置,巧妙使用泡沫固定试管和温度计。用挖孔后的泡沫代替试管夹,固定试管和温度计。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既简便、安全,又能使实验温度更好监控,提高了实验的有效性。‎ ‎2、本节实验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设计实验过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3‎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