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苏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七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苏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核舟记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 教学过程 ‎●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 6‎ 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设计(二)‎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 奇(jī)  ‎ 诎右臂支船(qū) ‎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生齐读2~5段。‎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 6‎ 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第二课时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五、课堂小结 6‎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A.尝贻余核舟一        B.诎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F.神情与苏、黄不属 G.八分有奇 ‎2.选出加粗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1)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为宫室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闭之 D.能以径寸之木 ‎(3)A.中轩敞者为舱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其两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又用篆章一 ‎4.下边是课文第2段的现代汉语译文,文字不够简洁,大约可删去30字左右,请你修改。‎ 这只船从头到尾的长度大约是八分还多一点,高大概是两个黄米粒上下那么高。船的中间高大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船舱的上面盖着一张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舱的旁边开着小 小的窗户,左右两边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户一看,可以看见左右两边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正好相对,把窗户关上以后,只可以看见右边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每个字都用石青给它上了色。 选几位同学逐题回答,明确:‎ ‎1.A.赠送        B.“诎”同“屈”,弯曲 C.“衡”同“横” D.平 E.挑选 F.相类似 G.“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2.(1)A(A解释为“是”,B、C、D均为“做”“雕刻”)‎ 6‎ ‎(2)D(A代词,指代船舱;B代词,指代左膝;C代词,指代窗。D“之”为结构助词,“的”)‎ ‎(3)C ‎3.(1)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译文: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 ‎(4)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还有一颗篆文图章。‎ 提醒学生注意两点:(1)文言文和现代文数量词的不同点在于: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前或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2)“桃核修狭者”“两膝相比者”属于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提前,译为“长而狭的桃核”“互相靠近的两膝”。‎ ‎4.修改后的译文为:这条小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两粒黄米那么高。中间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舱,上面盖着刻出来的箬篷,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两边相对。关上窗子,可以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这些字都是用石青涂染上色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2~4段。‎ ‎2.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总说: 奇巧 ‎ 分说: 船尾---------船顶 ‎ 总结: 通计 照应开头 ‎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请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提示,用橡皮泥试着捏一个“核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二、口语表达活动设计 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注意:让学生广开思路,在如实摹写实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进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预先准备发言稿。口头介绍可以先分小组进行,谁介绍得好,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三、设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个,不改变他们的位置、动作,以篇一人称,展开想像,描述其余四人的动作、语言、心理。‎ 四、开放探究 下面是清朝人宋起凤写的一篇文章,与《核舟记》有许多相似之处,试作比较阅读,想一想两文有什么异同。‎ 核工记 ‎[清]宋起凤 6‎ 参考答案:‎ 两文非常相似,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像。‎ 不同之处在于: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6‎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