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课型: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成果,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同时为下一课学习“8•63”计划作好了铺垫。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
二、课程标准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过程与方法:通过“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解,训练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杰出的科学家的事迹。
五、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在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等。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
展示:两弹一星群英谱如邓稼先、钱学森等(滚动图片)
(设计意图:今昔的对比有助于学生加深认识五六十年代国家的国家科技,图片的展示有助于学生对这些科学家有直观的印象。)
教师:同学们,这些照片中的人你也许认识他,但更多的是你并不认识他们。“两弹一星”元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英谱”、一个光荣的伟大团体。基于保密的需要,那个年代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甚至连其家人都不知道他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每个人的背后都留下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感人故事……
展示: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6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教师:“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科技成就,看看这些科技成就在当时意味着什么?首先让我们一起回到历史上曾经震撼人心的一刻!
(一) 教师引领 合作探究
第一篇章:两弹发力耀苍穹
展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教师:东方一声巨响,宣告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世界上最早拥有原子弹的国家是谁?
学生:美国
展示:
1945年7月16日,美国研制的人类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
1949年8月29日,苏联爆炸试验成功了自己的原子弹
1952年10月,英国在澳大利亚沿海的一艘船上试爆原子弹成功
1960年2月13日,法国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思考:我国是世界上第几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学生:世界第5
教师: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但我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呢?让我们首先来看两段材料。
展示:
材料一 如果说,美国1945年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是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从而促进了二战的尽快结束,避免了更多无辜生命的牺牲和物资损失,似乎没有更多的疑义的话,但此后,美国自恃核优势,将核威胁与核遏制上升为国家战略,则是冷战时代最大的不良因素。在朝鲜战争、台海冲突中,美国有人多次扬言要对还没有核武器的中国威胁使用核武器。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战略背景下,中国决心发展自己的核力量,来制止核战争。就战略层面讲,美国是新中国发展核武器的促进力量。
材料二 几位与会老帅的态度是勿庸置疑的,陈毅个性鲜明地说,中国人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反对派的态度也针锋相对说,老总啊,你还是把裤子提上吧,光着屁股是搞不了原子弹的。
6
(设计意图:两段材料的出示有助于引导学生知晓中国研发核武器的深层次原因,了解中国研发核武器的坎坷历程。)
学生:讨论,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回答问题。
教师:随着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中国迈入了核国家行列,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利用核武器呢?
学生:维护世界和平!
教师:中国研发原子弹就是要打破大国的核垄断和美国的“核讹诈”!我国政府也一再声明:“中国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展示:
中国核爆炸成功后,有人嘲笑我们“有弹无枪”,无非是说我们光有原子弹,没有运载工具,我们要用导弹把原子弹打出去,用行动来回答舆论的挑战!
——1966年10月19日,周恩来
教师:我们习惯上把原子弹和导弹合称为“两弹”。导弹利用制导系统把弹头送到指定目标,弹头也可以是原子弹,这就是导弹核武器,简称“核弹”。我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可用于实战的核弹的呢?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展示:中国1964年地地中程导弹试验图、东风2号
(设计意图: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对核武器有了形象的认识,有助于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我国开始研制弹道导弹的决定,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还要早10年多。1965年11月,由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甲弹道导弹在大西北戈壁滩上发射试验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发射试验顺利进行,东风二甲导弹携带当量1.2万吨的原子弹弹头从甘肃酒泉腾空而起,精确命中800公里以外新疆罗布泊的目标……我国导弹核试验获得巨大成功!新中国结束了核武器“有弹无枪”的历史!消息传出,震惊全球!后来我国的导弹技术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研制成功了洲际核弹。
展示:东风5号战略导弹
教师:“东风5号甲”是目前打得最远的一款洲际导弹,射程在13000-15000千米之间,真正实现了全球覆盖的能力。我国的特殊兵种“二炮”就是导弹部队,是我国捍卫国防的重要力量。谁能说说我国较为先进导弹还有哪些?
学生:东风—21D弹道导弹(专打航母),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巨浪2型、3型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导弹),“红旗9”防空导弹……
教师:“两弹”的成功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我国的两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如何研究的呢?
学生:一穷二白。
6
教师:那我们能否也以一个成语来形容两弹研制的过程?
学生:自力更生。
教师:而科学家的相互的鼓励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能否也以一个成语形容?
学生:艰苦奋斗。
教师:正是科学家们的艰苦奋斗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邓稼先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对“两弹”的研制功勋卓越,但由于工作保密,生前籍籍无名,连他的好友杨振宁也不知道他就是中国“两弹”的领导设计者。阅读教材导入框,思考杨振宁为什么会落泪?杨振宁落泪,邓稼先回国,两者之间有没有共同的情感因素在内?
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当1986年国内首次公开报导邓稼先的名字时,他却辞世而去。下面是当时我国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悼邓稼先的词。
展示:
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
藐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第二篇章 航天科技载誉归
展示:长征一号、东方红1号卫星
教师:“长征一号”火箭,正是它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我国的卫星技术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呢?
学生: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教师:原子弹和导弹合称为“两弹”,加之人造地球卫星,我们合称为“两弹一星”。 今天,为了纪念为“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同时为了继续发扬他们的精神,我们正式总结了“两弹一星”精神。
展示: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教师:在此之后,我国在航天事业上又有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呢?
展示:神舟1号飞船、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嫦娥1号探月卫星、“玉兔”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教师:我国已经启动了探月计划,我们还给这个计划取了个很美的名字,它来自中国古代一个跟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大家一定能猜到是什么?
学生:“嫦娥计划”。
6
教师:如果说“两弹一星”使中国人的腰杆硬起来了,那么,有一个人,凭着他的成就使使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也是一项奇迹!他是谁呢?这项成就又是什么?
第三篇章 东方魔稻福黎民
展示:袁隆平像
教师:有人称袁隆平为中国人的“稻田守望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袁隆平先生。有人把籼型杂交水稻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学生:使土地增产,让更多人远离饥饿,保护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教师:他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正是因此,袁隆平先生获得了成功和无数大奖。
展示:
1985年,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奖。1987年,联合国教科学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1988年,英国皇家让克奖。2011年,马哈蒂尔科学奖。······
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
教师:袁隆平也因此而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成为2004 感动中国人物。
展示: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给袁隆平的颁奖词
教师:建国后,我国科技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讨论:学生交流,代表发言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一起走近了新中国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爱国奉献、赤胆忠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的优良品质,不为名利,默默奉献!让科技创新成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六、课堂检测
1.建国后,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垄断,我国决定( ) A.建立人民空军 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研制“两弹一星” D.实施“863计划”
2.1964年10月,我国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是 (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3.2011年11月,“神舟八号”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次破。追溯历史,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
6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东方红1号卫星射成功
4.中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维护粮食安全,一要坚守耕地数量,二要提高粮食产量。有人这样称赞中国的一位农业科学家“是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他是 (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钱学森
七、板书设计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一篇章:两弹发力耀苍穹
第二篇章:航天科技载誉归
第三篇章:东方魔稻福黎民
八、教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应及时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本节课涉及的专业科技知识较多,有的科技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老师相应的补充。但因课时有限不能拓展深化,只能局限于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来讲解。如何使学生上一个台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通过本课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关心国防、热爱国防,从小立志报效祖国,渴望投身于国防建设中去的优良品质。让学生向老一代科学家学习,不为名、不为利,赤胆忠心,报效祖国!利用学生对军事武器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说多探讨。本节课也是一次重要的科普教育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