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学习的是社会生活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包括两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的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这一课和前面学过的改革开放的内容紧密相连,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展现,有助于对改革开放的深化理解,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标准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图片、文字等资料进行分析对比,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确定的?我国现在已经进入改革开放多少周年了?
学生:……
教师: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30周年了,在三十的里,我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就让我们来通过这次活动课来共同回顾这三十年的岁月变迁。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教师:说一说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迁?
1.衣
学生:改革以前人们衣着的特点是:色彩和样式单调,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
5
,而且数量有限,需要凭布票来购买。
学生:改革以后人们衣着的特点是:丰富多彩,风格各异,而且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表明,在当今社会,服饰不仅仅是遮羞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个性、显示风度的一种方式。
学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自身衣着不仅停留在保暖阶段,而是更加注重质量、时尚、美观,衣着消费日趋成衣化,衣着消费档次提升。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人均由几十元增长到几百元甚至几千元。
学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衣着消费更加注重品位和品牌,消费日趋高档化、个性化、精品化。
学生: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特殊需要,发明制造出许多新型服装,如防寒服、防辐射服、消防服、隔热服、宇航服……
教师:刚才同学们对服饰分析总结的比较恰当,希望以后继续努力。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着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同学们的分析很准确,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但是现在学生时代应倡导校服、运动服,切忌奇装异服和攀比。
教师:“民以食为天”,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吃”的方面变化也很大,近三十年人们在“吃”的方面有何变化呢?让我们一起了解日益丰富的饮食。
2.食
学生:改革开放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人们不但“穿”的单调,“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
学生: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居民每天只能凭粮票、肉票、菜票购买有限的食粮;七八十年代,百姓挖窖储藏萝卜、白菜、土豆等蔬菜,粮食以粗粮为主;改革开放后,大米等精细口粮成为人们的主食,蔬菜、水果种类日渐丰富;90年代营养搭配、绿色食品、膳食平衡成为百姓饮食“主旋律”。
教师:改革开放前,人们的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不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即吃出营养、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教师:饮食组的同学以详实的资料向我们讲解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饮食方面的变化,反映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人们常说,“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怎样的改善呢?
3.住
学生:改革开放前
5
,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只有3.6平方米,农村是8.1平方米。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条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超过了10平方米,农村超过24平方米。
教师:衣食住行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四个基本方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交通方面的成就。
4.行
学生:改革开放前,农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车和自行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乘出租汽车和开私家车的人多了起来,除此之外,我国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坐飞机不再是件稀罕事,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了一定的比重,说明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和改革前交通工具紧张,道路拥挤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师: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工具的增多,交通条件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展示:
提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请你出个主意?
教师:交通的发达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政府部门为此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请大家思考问题:
1、现在城市里为什么常出现“塞车”现象?(学生讨论后回答,机动车辆猛增,道路却依然狭窄等。)
2、如何缓解城市中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问题(学生通过看书找到答案,实行“公交优先”、开辟新的公交线路、使用清洁燃料,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加强道路建设,发展轨道交通,加强交通管理等)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基本了解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现在我们把这部分内容简要的概括一下。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材料:八十年代初恢复高考.就业是国家分配,由各级人事部门按各单位的用人编制分配的.如是象现在一样,上街招聘,那就是犯法.当时人事就业方面是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层层把关政审而来的,是深圳改革开放需要大量人才,不得以到广州大街上顶着违法的帽子招聘,冲出了第一步,才有今天的人才自由流动,(由此看出改革一步是有多难的),现在谁能想到八十年代招聘还是违法的.
5
八十年代未招聘就进入寻常单位了.毕业生还是分配的.
九十年代中开始毕业生自主择业了.
九十年代未毕业生就完全自主择业了.不包分配了.由人事部门分配转换成用人单位接收后报人事部门审批.
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统包统配、“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在人才市场上自主选择职业,出现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
展示:
人才交流会场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
教师:改革开放后,“铁饭碗”逐渐被打破,人们通过人才市场上自主选择职业,这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什么趋势?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优胜劣汰趋势。
要求人们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以提高自身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设计意图:教育学生要学业有成、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
思考: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但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打破“铁饭碗”时应该怎样帮助那些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回答: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等。
提问:与农村家庭有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什么?
学生:新农合制度
教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保障措施?
学生: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等。
教师: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向成熟迈进,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你觉得以后我们的生活还会怎么变?
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5
这部分内容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应适当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展示:(滚动图片)
教师:乔迁新居,住户笑了;种地直补,农民笑了;跳广场舞,中国大妈笑了;养老保险,病有所医,老百姓笑了......,这一张张笑脸,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国家的保障体系的完善了。而这些巨大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拼搏,是老一代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伟大梦想的实现,也是我们继续阔步前进征程的起点和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梦是文化强国梦,经济富民梦,也是民族复兴梦,中国梦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
六、课堂检测
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 板书设计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