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课型: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生活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就业制度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问题。本课是中国现代史的最后一课,从人们生活方式的角度,围绕衣食住行的变化,对现代中国历史做了一个总结,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标准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图片、文字等资料进行分析对比,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红包、毛主席语录
教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这两样东西是什么呀?
学生:红包、毛主席语录
教师:这两样风马牛不相济的东西老师为什么会把它们放在一起呢?
学生:因为都是红色的。
教师:红色代表喜庆。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说明它们在不同的年代充当过新人的礼物。这两样东西的变化说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展示课题)
6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下面我们通过张先生和他的父母的两场婚礼来了解一下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
展示:张先生和他的父母
教师:请同学们从下列图片中找出哪些图片符合张先生的婚礼即现代婚礼的场景。并说明理由(从新娘服装、婚宴安排、婚房布置、婚车服务看)。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九 图十
展示:
学生:从新娘服装上看应该选图二,新娘子穿的是婚纱。从婚宴安排上看应该选图三、图五。因为现在物质丰富。从婚房布置上看应该选图七、图八。因为现在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花园小区,还有单门独院的别墅。从婚车服务上看应该选图九、图十。因为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非常多,有汽车、火车、私家轿车、高速铁路、飞机等。
教师:那么张先生的父母他们那个年代的婚礼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展示:1、影片中婚礼描述的背景是什么时代?
2、新娘穿的还是婚纱吗?
3、婚礼中,迎亲队伍向人们派发的是什么?
6
4、婚礼结束后,接走新娘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播放:巩俐主演的电影《活着》片段
学生:时代背景是改革开放以前,确切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时期;新娘穿的是军装,其他人穿的也是军装;婚礼中,迎亲队伍向人们派发的是糖;婚礼结束后,接走新娘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不同时代的婚礼,让学生对衣食住行的变迁有直观感受,培养学生读图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比较一下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在衣食住行用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看书归纳总结。
展示: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每月只有3两的油和肉,当时一些机关工作者常成群结队到山区郊外挖野生植物的茎,把它们磨成粉末,来弥补粮食定量不足!
材料二 近几年,吃野菜成为时髦。很多天然的野菜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常有药用功效。……
思考:材料一、二中的“吃野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从吃野菜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变化。)
展示:布票、粮票、油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必须凭借各种票证才能购买到物品。粮票、煤票、 肉票、糖票、布票……各种票证让人眼花缭乱。如今,票证已经退出我们的生活。走进商店、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
──摘编自《百年中国》
教师:为什么以前非要用这些票证才能买东西?现在却不要这些票证了?
学生: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物质供应严重匮乏,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物质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票证已经退出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从票证的使用与取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变化。)
展示: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图片
教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
教师:现在城市里为什么常出现“塞车”现象?你认为如何解决为好?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6
展示:20世纪50年代的四大件(“三转一响”)、20世纪90年代的新四大件、
新世纪的新四大件图片
教师:从“四大件”的演变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想一想,改革开放前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身边历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从而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材料:
八十年代初恢复高考.就业是国家分配,由各级人事部门按各单位的用人编制分配的。如象现在一样,上街招聘,那就是犯法。当时人事就业方面是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层层把关政审而来的,是深圳改革开放需要大量人才,不得以到广州大街上顶着违法的帽子招聘,冲出了第一步,才有今天的人才自由流动,(由此看出改革一步是有多难的),现在谁能想到八十年代招聘还是违法的。
八十年代未招聘就进入寻常单位了,毕业生还是分配的。
九十年代中开始毕业生自主择业了。
九十年代未毕业生就完全自主择业了,不包分配了,由人事部门分配转换成用人单位接收后报人事部门审批。
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统包统配、“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在人才市场上自主选择职业,出现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
展示:人才交流会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图片
教师:改革开放后,“铁饭碗”逐渐被打破,人们通过人才市场上自主选择职业,这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什么趋势?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教育学生要学业有成、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
教师: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但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打破“铁饭碗”时应该怎样帮助那些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
学生: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等。
教师:与农村家庭有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什么?
学生:新农合制度
6
教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保障措施?
学生: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等。
教师: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向成熟迈进,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你觉得以后我们的生活还会怎么变?
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应适当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乔迁新居,住户笑了;种地直补,农民笑了;跳广场舞,中国大妈笑了;养老保险,病有所医,老百姓笑了......,这一张张笑脸,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国家的保障体系完善了。而这些巨大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拼搏,是老一代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伟大梦想的实现,也是我们继续阔步前进征程的起点和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梦是文化强国梦,经济富民梦,也是民族复兴梦,中国梦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查找资料,访问长辈,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你家在衣食住行方面有哪 些重要变化?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1、衣: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丰富多彩
2、食:匮乏、单调、营养不足→从“吃饱”到“吃好”
3、住:居住条件差→居住面积扩大、环境改善
4、行:交通条件较差→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制度的变化:统包统配、铁饭碗→自主择业、公开招聘等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八、教学反思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介绍的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及我国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中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学习重点。
6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也正在经历、感受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学习起来会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变”字,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地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知识学生相对陌生,但经过老师的问题引导“与农村家庭有关的社会保障——新农合制度”,学生有了初步的印象,效果较好;为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老师对这两部分做了承上启下的点拨和知识性、问题性补充,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也非常感兴趣,效果比预想的要好。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