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作者及其散文“小叙事”的特点。
(3)了解各地端午节风俗,对比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风俗。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情趣,真正实现美读课文。
(2)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有味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
2、揣摩、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是妙笔,还是赘笔?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同学交流)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江苏高邮,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二、看课文注解①,了解作者。
三、检查预习,抽读课后词语。
1、给加点字注音。
4
腌(yān) 门楣(méi) 苋菜(xiàng) 城隍庙(huáng)
络子(lào) 门槛(kǎn) 车胤(yìn)
2、释义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莫名其妙
3、理解
曾经沧海难为水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尽可能读出文章的风味、情趣。
2、默读,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3、合作探究
标题“端午的鸭蛋”,为什么要从“端午的风俗”写起?
就文章思路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①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先写端午的风俗,从各地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写“端午的鸭蛋”。
②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一个合理的背景。
三个层次,缓缓展开,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4、思考、研讨(学生独立完成)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贴五毒 贴符 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
对家乡的咸鸭蛋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几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生命中的至爱。
五、布置作用
《训练》基础巩固题,探究提高题。
4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复习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 揣摩品味语言,领悟汪曾祺的语言艺术
1、 学生齐谈课文2—5段。
2、 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文句,仔细品味其特点。
3、 老师介绍汪曾祺的创作特点。
语言追求:平谈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
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
学生自由选例品味评析。
⑴“我的家乡是水乡……出了名”。
口语化
⑵“双黄蛋……这个就是个鸭蛋”。
⑶“高邮鸭蛋的特点是……所不及”
典雅美
⑷“端午一早……”有的秀气—平淡而有味
⑸“我走的地方不少……”——淡淡的幽默”
⑹“筷子头一扎……”——生动美,善用语言造型”。
4、 老师小结:大家评析得非常好,作者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质朴中蕴含着典雅美,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三、合作研讨,领悟作者创作风格
课后研讨三:
四、 体验与反思
汪曾祺先生笔下端午的鸭蛋是那样令人神往。掀开记忆的一角,尘封的岁月里留下了我们金光灿灿的童年,请把你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经历和家乡的习俗介绍给大家。
4
四、 课堂小结
五、 童年是一片海,幼小的我们光着脚丫,在海边嬉耍玩乐。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滋味。汪先生从小小的鸭蛋中品尝出生活用品的真味,我相信,同学们也会从一片叶、一滴水中咂摸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六、 布置作业
《训练》拓展延伸题
板书设计:
端午 说端午:七种风俗 —— 闲适自由
的 说鸭蛋:名声、特色——轻松幽默
鸭蛋 说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雅俗共赏
反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