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吆 喝
萧 乾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⑴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
⑵了解“吆喝”的韵神美和蕴含中的社会、经济、文化内涵,从中感受到民风民俗。
2、 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⑵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⑶开展收集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作贡献。
3、 情感态度,价值感。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特学重点:
1、 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 品味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四季,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回忆给你印象最深的吆喝声并模仿出来。吆喝有什么特点?你
听了后有什么感想?其实,吆喝也是一种宣传,一种广告,也是一种艺术。今天,我们就随着萧乾去感受老北京的吆喝艺术吧。
二、 学生看课文注解①,并简介作者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语及不懂的地方。
⑴注音
3
囿 yòu 钹 bó 招徕 lái 铁铉 xuán 饽饽 bō
秫秸秆 shú jiē 商贩 fàn 吹嘘 xū 合辙押韵zhé
⑵随机应变 油嘴滑舌 晶莹可人
1、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2、 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内容。
本文介绍了旧北京城大街小巷的各种吆喝声,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法,音韵节奏等。
一、 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从而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句。
(1—3) 引出吆喝(器乐表演 → 声乐表演)
(5—9) 从早到晚
(4) 介绍吆喝声
(10) 一年四季
(11-14) 对吆喝声进行评价
㈡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声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
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声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待出有哪些叫卖声,读者自能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
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剪裁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㈢作者为什么对旧北京的吆喝声如何感兴趣?全文流露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把吆喝声当作了自己早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把吆喝当作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就是对文化的品行。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流露的是愉悦和怀想。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住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3
一、 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 老师提示:本文是地道的北京的缩写,特别是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杼,体会其中的意味。
老师可就语言、语调、语速以及动作上作指导。
课文中的例子“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的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2、 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如:①“白天就要热闹了…展销”,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②“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③“我对卖蛤蟆……青蛙”风趣的语言中透出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3、 课堂小结
同学们,听冯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对街头吆喝声的调查记录工作。
二、 布置作业:
1、 课后搜集整理吆喝声,体会“吆喝”的韵味。
2、 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