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北师大版必修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北师大版必修4)》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整体感知和领会课文内容的能力,理解文中阐述的观点。‎ ‎2.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抓住脉络,把握论证思路。‎ ‎3.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疑难的学习习惯。‎ ‎4.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2.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成功的建筑”。‎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领会、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运用工具书,积累下列词语 散漫零乱 层出不穷 万变不离其宗 悠然自得 千篇一律 ‎ 大同小异 左睇右盼 荒谬绝伦 欲扬先抑 杂乱无章 ‎2.通过阅读判断: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严巍峨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之一,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二、解题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 明确:‎ ‎1.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 ‎2.“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建筑是时空艺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相互统一。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只注重变化,作品又往往杂乱无章。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 ‎3.副标题中的“通感”应当怎样理解?‎ 提示:注意把握修辞中的“通感”与本文之中“通感”的不同之处。‎ 5‎ 明确:副标题中出现了“通感”一词。“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如《荷塘月色》中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对淡淡的荷香的描述。这里“通感”不是修辞格意义上的“移用”“移觉”,而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 在本文中“通感”一词的内涵与上述情况不同,它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是事物间具有共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的一致反映。“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即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次为初读课文,要求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的基本意思。‎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1.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主要说明艺术创作,尤其是具有“持续性”的作品,往往有一个重复与变化的问题。分四层:‎ 第一层(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同时阐明“持续性“的含义。‎ 第二层(第2—3自然段):以音乐作品为例。‎ 第三层(第4自然段):以舞台艺术为例。‎ 第四层(第5—7自然段):以绘画艺术为例。‎ 总结:所有艺术创作都是通过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 ‎2. 第二部分(第8—15自然段),举例论证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进一步阐明中心,简评我国12年来的建筑情况,指出不足,提出论点—建筑设计要做到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 四、欣赏领悟 请学生欣赏《硕鼠》、《鳟鱼》、《清明上河图》、《临韦偃放牧图》和建筑典范(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等),领悟“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特别重要”以及“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中都是通过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的含义。‎ 五、作业 ‎1. 课文中对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做了细致的描述,请用表格形式整理作者关于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艺术特点的说明,并思考课文中音乐、绘画、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显示)‎ 5‎ ‎2.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单纯的“千篇一律”太“板”;单纯的“千变万化”则太乱,在音乐、绘画、建筑中这截然不同的两者是怎样做到和谐统一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研读梁思成先生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吧。‎ 二、再读课文 本次为二读课文,要求能抓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 明确:‎ 第1段是理解全文“纲”,提出了论题和论点,说明艺术作品中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 第2段指出“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创作者通过乐句、乐段的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第3段以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明确地阐述了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辩证关系。‎ 第4段说明舞台艺术是时间、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创作,创作者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旋律的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 第5~7段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说明在时间与空间的不断持续中,绘画创作在重复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而这种重复中的变化与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变化关系十分相似。‎ 第8段过渡到论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9段说明作为建造人民大会堂构件的柱子完全相同,是简单重复,但不同的是这些柱子在组合排列中“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作者强调重复是给予这座建筑以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10、11段介绍世界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故宫。作者以人们熟悉的故宫中轴线上的“前三殿”“后三殿”为例,说它们“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与“变奏”;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 5‎ ‎。这里既有变奏,又有伴奏;既有运用各种手法烘托主题曲的变化重复,又有配合主要器乐演奏的其他器乐的伴奏,真是重复多变,多彩多姿。故宫的建筑组群、殿堂、楼阁、廊庑处处体现了“千篇一律”,乃至每座建筑的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都是无尽的重复,但在时间、空间的持续中,人们以一定的审美情趣的欣赏,发现故宫“整个景色、轮廓、光影,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作者总结道“空间和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第12段简略介绍颐和园里的谐趣园。园中央有一个荷池、环池建有13座楼台亭榭,与颐和园的建筑整体交相辉映,形成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 第13~14段介绍建筑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如果说长廊的柱子是“千篇一律”,那么乐寿堂回廊墙上的花窗便是“大统一中的小变化”了。花窗的变化与廊柱的重复各具情态和谐统一。‎ 第15段,在前几段举例、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明确指出: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群体建筑,“往往都以建筑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幅立体的绘画,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是音乐、绘画艺术的特点,更是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 第16段,简评我国12年来的城市建筑设计情况,指出不足,进一步阐明建筑设计要做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和谐的统一。‎ 三、三读课文 本次为三读课文,重在领会文章主旨,学习文章构思、语言、写法方面的特色。‎ 读课文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的时候,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其的含义是什么?‎ ‎2.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3.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用了20个“一根”。这样的表达效果怎样?‎ ‎4.作者在讲到建筑的重复和变化时说:“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后文还说:“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可是在举例的时候,只列举了中国的建筑实例,没有举外国的例子,这是否说明本文的材料有不足之嫌呢?‎ ‎5.“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耐人寻味,请品味作者通过“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这一细节传达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 ‎1.艺术作品中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如果没有持续性,就谈不上重复和变化了。‎ ‎2.谈音乐和绘画确是为了谈建筑,文章倒数第二段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如果没有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手卷”和“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依托。‎ ‎3.二十个“一根”在语言上就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不是变化。‎ ‎4.这一问题允许各抒己见,不必强求一致。‎ ‎5.浅白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建筑师的作用、建筑与人的生存关系。话语浅显,但包含着很深刻的思想。人被现代建筑统一分割,装在规范的空间里,已经被异化了。有人说现代建筑就是新的贫民窟,没有亲切感,人们找不到自己的家园,好像孩子哭着找不到家门……人们已经被生活的紧张和压迫隔离和囚禁。这句话表现了作为建筑大师的梁先生对当代城市建设中错误思潮的焦虑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四、艺术特色 ‎1.这篇科技论文,笔法灵活,分析辩证。尽管作者谈论的主要对象在建筑方面,但由于注重各个艺术门类间相互渗透而产生的通感,就使读者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大大加深,同时也使读者懂得了艺术中存在的一些普遍规律。‎ ‎2.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本文的语言表达准确严谨,同时,口语和文言词语的恰当运用,使文章显得活泼,通俗易懂。‎ 五、中心意思 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作者举音乐、绘画、建筑领域的经典作品为例,通过辩证分析,阐明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是音乐、绘画艺术的特点,更是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 六、课后作业 ‎1.《语文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 ‎2.全文结构其实也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艺术原则,请加以分析。‎ 明确:‎ 5‎ 音乐、舞台艺术、绘画、建筑,变化着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相通的艺术规律;一项项、一节节按顺序说来,结构稳重、朴实,却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 ‎3. 请运用课文介绍的观点和知识,谈谈你对所居住城市建筑的评价或意见。‎ ‎(梁先生文中所言现代城市建筑的诸多弊端并未从我们身边完全消失,可让学生注意观察思考,品评自己周围的城市风貌,关心家乡,关注社会,进一步借助所学知识增强自己的审美素养。)‎ ‎ 第三课时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梁思成 5‎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