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课题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自主学习法、启发法、分析归纳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本着节约时间、节约药品、保护环境、观察实验现象直观、明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同学间互相合作探究的原则,大胆改进实验,为了让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紧凑有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我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之后,并在教学程序的最后,通过反馈练习来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化。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具体教法设计如下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教学,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创设情境→回顾复习→教师演示→学生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总结金属活动性强弱→创设学生实验 →讨论分析金属与酸反应的强弱 → 归纳总结金属活动性 →
9
提出问题→评价反思→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讨论总结金属活动性强弱→总结完善→巩固练习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镁条、铝片、铜片、被氧化了的镁条与铝片、酒精灯、火柴、砂纸。
学生用具: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片、砂纸、火柴、点滴板。
【教学过程】(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
问题情景
板书
课题引入
展示
演示
补充
板书
解说
古代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的图片。
为什么有的保留这么完整,表面没有什么改变;而有的金属表面却有这么大的改变呢?这些金属制品的“化妆师”是谁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确切地说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偷偷的起作用。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金属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镁、铁燃烧的图片
将一根铜丝和金戒指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由此说明,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金最不活泼。
金属的活动性:
Mg﹥Al>Fe>Cu>Au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2Mg+O22MgO
4Al+3O2===2Al2O3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金属活动性强弱并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听讲,进一步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轻松引入课题
明确教学目标
温故知新,从学生熟悉的物质、事实出发引入新课,同时复习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培养对比能力,证明镁、铝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9
思考
小结
过渡
投影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
这就解答了一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铁的活动性比较强,因此铁制品被腐蚀地比较严重。铜活动性较弱,被腐蚀的程度比较轻。而金的活动性弱,基本上不被腐蚀。
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为什么我们通常看见铁生锈而没有看到铝生锈?在清洗铝制品时应注意些什么?
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如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这也是铝的产量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的运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是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应出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活动与探究:
将学生分成A、B两组。
A组:在点滴板中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光洁的镁条、锌粒、铁片、铜片,各加入等量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引导对信息进行处理,并获取结论。
学生讨论并回答: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A组:
Mg+2HCl==MgCl2+H2↑
Zn+2HCl == ZnCl2+H2↑
通过对比突破难点,并为金属活动性顺序做铺垫。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
探究实验改进后,节约时间,节约药品,减少污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和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9
导思
投影
过渡
同学们,你们的观察真实可靠吗?
“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一些金属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如铜和银,如何确定它们之间活动性顺序呢?
要求:对铝、铜、银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Fe+2HCl==FeCl2+ H2↑
B组:
Mg+H2SO4==MgSO4+H2↑
Zn +H2SO4== ZnSO4+ H2↑
Fe+ H2SO4==FeSO4 + H2↑
交流:
(1)镁、锌、铁可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与盐酸或者稀硫酸反应。
(2)镁、锌、铁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其次是锌,然后是铁。
(3)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
(4)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观看图片,对照自己的探究反思:
讨论:回忆第五单元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
猜想:可用这种方法解决铜、银等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确定的困难。
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
既可以按教材的方案设计,也可以自己创新设计,记录必须真实。
(当学生提出与教材不同的实验方案时,教师要肯定其方案的合理性,若有条件,教师应事先作好准备,让学生亲手动手实验)
在讨论、交流中,吸取别人有益的意见,让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创设轻松和谐的探究氛围,发展学生想象力,将真实事物以“图景”形式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协调。
9
展示
导入
介绍
设问
背景介绍
板书
1、 设计探究方案
2、 预测实验现象
3、 作出合理判断
铜与硝酸银反应图片——银树,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图片——铜树。
我们作出了这么多探究,但规律还是零碎的,请同学们将已经探究的规律归纳起来。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加倍努力把我们祖先的业绩发扬光大。
更多的金属活动性怎样呢?
科学家类似于我们的探究,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总结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Al+3CuSO4==Al2(SO4)3+3Cu
Cu+2AgNO3==Cu(NO3)2+2Ag
结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Al>Cu>Ag
学生互动,按自己分析、归纳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列成序。展示、评价、交流、讨论排序的理由和依据。
Mg>Al>Zn>Fe>Cu>Ag>Au
听讲
读教材(多媒体)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
金属活动性由强渐弱
思考,讨论并确定简洁语言归纳
听讲
理解
培养操作技能,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的观察、规范表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反应现象判断产物并能书写化学方程式。
发展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进行信息处理的科学方法和能力。并防止学生死记硬背。更深层次建构规律,培养自学能力。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9
启迪
投影并讲解
过渡
投影
讨论
评价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金属元素的位置与它的活动性有什么关系?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否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对判断金属活动性提供了什么依据?
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它可以给你以下一些判断的依据: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下面,是我们本节课探究时所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
Mg+2HCl == MgCl2+ H2↑
Zn +H2SO4== ZnSO4+ H2↑
Fe + CuSO4 == FeSO4 + Cu
Cu+2AgNO3==Cu(NO3)2+2Ag
学生各抒己见,思考,回答:
这些反应的特点是: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小结:
1、金属的化学性质
①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
②一些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
③一些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2、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
①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与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
②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以背景介绍启迪学生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究精神。
形成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完整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发展和完善自我
9
板书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习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回答的很好。化学上,我们把具有这一特点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
特点:A + BC = B + AC
请同学们发表见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有X、Y、Z三种金属。X、Y、Z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溶解并放出氢气,Y、Z无变化;将Y放入Z的化合物溶液中无变化;Z放入Y的化合物溶液中有Y析出:则X、Y、Z的活动性顺序如何?
2
③金属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思考,进行讨论、分析完成问题的解答,互动评价。
解答问题对学生知识的要求
1、知道金属主要化学性质
2、金属活动性顺序
3、活动性判断与应用(见归纳)。
理解、掌握置换反应的应特点和规律。
进一步学习金属活动性的判断与运用。
给学生创造充分展示的舞台,和勇于表达观点的机会。
发展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对认知的自省与反思。
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价值,内涵等延伸,扩展学生认知领域。持续发展学生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9
、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3、请大家根据实验事实,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选择药品比较铁、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布置作业】
1、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活泼性 Zn > Fe > Cu
2、 课后习题3、6、8
【板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 ==== 2Al2O3 (氧化膜抗腐蚀)
空气中: 2Mg+O2 2MgO
氧气中: 3Fe+2O2 Fe3O4
2、金属与酸的反应现象:金属表面有气泡冒出。
Mg + 2HCl ==== MgCl2+H2↑
Zn + 2HCl === ZnCl2+H2↑
Fe + 2HCl ==== FeCl2+H2↑
Cu与稀盐酸不反应
结论:(1)根据反应剧烈程度可知不同种金属活动性:
Mg>Zn > Fe > Cu>Au
(2)金属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3、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Al+3CuSO4 ==== 3Cu+Al2(SO4)3
Cu + 2AgNO3 ==== Cu(NO3)2 + 2Ag
结论:(1)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Al > Cu > Ag
(2)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二、置换反应
1、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A+BC=AC+B
三、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9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课后反思】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能够很好地完成复习与归纳、活动与探究、体验生活与化学、知识规律与应用四大板块的教学设计,抓住了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强弱两条主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并加以应用。教师能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教材安排与设计的巧妙性,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知识规律应用的发展性”为新课程教与学带来远大的发展空间。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主要的缺陷是时间较为紧张,课堂上学生极为兴奋,控制探究的进程较难。课堂各种活动亦应作好更充分的准备,多媒体应用尽可能贴切,实验探究安排亦应更合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