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学习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三、过程
: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1、写出下面汉字的拼音
厩( ) 且( )鞮( )侯 单( )于 缑( )王 昆( )邪( )浞( ) 野( ) 侯 阏( ) 氏( ) 左伊秩訾( ) 旃( ) 羝( ) 去( ) 辇( ) 雍( ) 棫( )阳宫 斧钺( ) 汤镬( )
2、解释下面一词多义
引(1)引佩刀自刺。 (2)虞常果引张胜。
以(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汉亦留之以相当。
(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4)以状语武。
(5)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6)蹈其背以出血。
(7)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8)空以身膏草野
(9)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 (10)见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11)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使(1)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2)匈奴使来
(3)武益愈,单于使晓武 (4)方欲发使送武等
(5)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6)单于使陵至海上 (7)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因(1)君因我降 (2)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3)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4)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候(1)朝夕遣人候问武 (2)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
(3)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当(1)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2)副有,当相坐。
乃(1)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乃幽武,置大窖中 (4)羝乳乃得归
为(1)前长君为奉车 (2)兄弟並为郎
(3)子卿尚复谁为乎 (4)皆为陛下所成就
(5)子为父死,亡所恨 (6)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
3.指出并写出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
(1)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2)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3)与旃毛并咽之 (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5)空自苦亡人之地 (6)信义安所见乎?
(7)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8)法令亡常
(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10)武父子亡功德
(11)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 (12)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13)始以疆壮出
4、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
例句:何久自苦如此!
A.单于壮其节B.空以身膏草野C.反欲斗两主D.单于愈益欲降之
5、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
例句:惠等哭,舆归营
A.天雨雪B.杖汉节牧羊C.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D.羝乳乃得归
6、选出与下面例句句式不同的一句()
例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A.见犯乃死,重负国B.皆为陛下所成就C.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D.为降虏于蛮夷
7.选出与下面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
例句:(3)何以女为见?
A.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B.子卿尚复谁为乎?C.非汉所望也
D.皆为陛下所成就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二)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很多同学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有一个感觉,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难,总想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因为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们现在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这样一来,曲折复杂的情节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的脉络也就出来了。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
。
2、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
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3、既然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那么我们且仔细研读这部分。
这部分主要是人物对话,找几个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4、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体会到了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5、除了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6、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