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邓稼先》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邓稼先 一、教材分析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了解这些资料,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建议结合“积累拓展”五,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对文本背景有所了解。本文语言平实,人物关系单纯,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适合作速读训练。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4.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四、教学策略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导入。‎ 民族的进步、历史的发展需要伟大的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为我们的民族做出过伟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的突出事迹,一起来感受和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9‎ ‎(二)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怀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20世纪物理学大师,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交代写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七周年,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 ‎(四)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中的几件典型事情。‎ 二、自主学习 任务一: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己不会的字词,给“读读写写”栏目的字词注音,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  ) 元勋(  ) 无垠(  ) 选聘(  ) 至死不懈(  ) 筹划(  ) 宰割(  ) 彷徨(  ) 仰慕(  ) 鲜为人知(  ) 开拓(  ) 难堪(  ) 鞠躬尽瘁(  ) 风悲日曛(  ) 兽铤亡群(  )‎ ‎〔答案〕 jià xūn yín pìn xiè chóu zǎi páng yǎng xiǎn tuò kān cuì xūn tǐng ‎2.解释下列词语。‎ ‎(1)宰割:‎ ‎(2)彷徨:‎ ‎(3)可歌可泣:‎ ‎(4)鲜为人知:‎ 9‎ ‎(5)当之无愧:‎ ‎(6)锋芒毕露:‎ ‎(7)家喻户晓:‎ ‎(8)妇孺皆知:‎ ‎ (9)马革裹尸:‎ ‎ (1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答案〕 (1)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2)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3)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4)很少有人知道。 (5)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6)形容人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7)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8)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9)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10)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任务二: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快速阅读课文,自主解决如下问题,独立思考与组内互助相结合。】‎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 ‎〔明确〕 ‎ ‎1.本文采取横式结构方式,共分6部分,试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第四部分:写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举例具体叙述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巨大贡献,‎ ‎4.示例:‎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9‎ 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 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的工作的坚定、执着与勇敢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2.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祖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通过对比,表现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三、人物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示例: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胜利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行动描写:以第三部分为例进行分析。‎ 语言描写: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短短一句话,突出了邓稼先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 侧面描写:第五部分,“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向上、求实、勤奋、创新。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段;第二部分最后两段;第三部分第九、第十段。‎ 9‎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四、质疑探究 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对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饱含着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学生围绕自读课文时的疑惑,在班内提出疑问,然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集中释疑。】‎ 问题预设:‎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的;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明确〕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对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饱含着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五、发现之旅 ‎1.快速阅读课文,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 9‎ 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示例:‎ ‎(1)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词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时中国遭受列强的凌辱、压迫而不思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让我们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2)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 示例:‎ ‎(1)我发现“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位于第一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引领下文。‎ ‎(2)我发现“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示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3)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4)我发现“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 业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9‎ 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着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六、精读探究 ‎【指导学生细致研读课文,或研读课文的某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明确〕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 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便于朗读,使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运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小组合作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的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明确〕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谊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的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出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七、精段研读 9‎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如下问题:‎ ‎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明确〕第五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具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现荒凉凄惨的氛围,说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恶劣。‎ ‎3.文章写1982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现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4.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之中。‎ 八、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时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六、板书设计 两弹元勋——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 邓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真诚坦白 忠厚朴实 永恒的骄傲 稼 民族感情?友情?——民族脊梁 真诚对友 ‎ 先 我不能走——奋不顾身 热血尤殷 七、作业布置 ‎1.预习下课字词和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 八、教学反思 ‎《邓稼先》一文的作者也是科学家,与邓稼先有着五十年的友情。他写邓稼先大气磅礴,始终以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为背景,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来写,显示出作者博大深远的视野,并且最大限度地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的形象。邓稼先为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因此,精心设计导语就非常重要。只有这样,‎ 9‎ 才能拉近学生与“两弹”元勋的距离。‎ 整个教学过程呈三个板块,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该课的教学流程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并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可操作性较强,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受到熏陶,进而上升为对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鲜明地突出了注重知识、注重过程,同时还十分注重方法的特点,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精神,这正是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做法。‎ 9‎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