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短文两篇——爱莲说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为宋代散文的上乘之作。不仅思想深刻,其艺术手法亦别具特色。其中有对世间众花的叙述,有对莲花君子形象的描写铺陈,有对爱花态度的议论,有对内心感慨的抒发,又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类美好的品德情操赋予莲花,借花喻人,自况自励。将“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三者进行对比,以揭示菊、牡丹、莲各自不同的形态与气质,并以菊为陪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对争名逐利的人进行了委婉的讽刺,言已尽而意无穷,极富艺术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1.准确并有感情地朗读《爱莲说》。
2.翻译并背诵《爱莲说》,掌握文言常用实词。
3.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4.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以及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理解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能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策略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4、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了解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5
1.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题目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简介作者。
〔明确〕本文作者周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人们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二、读一读
1.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
2.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注意生字字音:
蕃(fán) 淤泥(yū) 清涟(lián) 濯(zhuó) 噫(yī) 亵玩(xiè) 鲜有闻(xiǎn)
3.齐读课文。
三、译一译
文言文翻译指导:(1)落实重要实词。落实重要实词是文言句子翻译的重点,对句中出现的重要实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灵活理解。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古字通假现象;二是古今异义现象;三是一词多义现象;四是词类活用现象。
(2)把握句式特点。主要考查内容:①对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不同句型的理解翻译能力;②对文言文判断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被动句式的理解翻译能力;③对语段中重要的议论句、抒情句、描写句的理解翻译能力。
(3)领会语句大意。①根据上下文衔接,理解语句大意;②根据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体验,理解语句大意;③根据事件的发展,理解语句大意;④结合现代用语习惯,理解语句大意。
1.自由读课文,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
2.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3.注意如下重点语句的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明确〕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在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
5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明确〕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明确〕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4)莲,花之君子者也。
〔明确〕莲,是花中的君子。
四、析一析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明确〕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赋予莲花高洁质朴、正直芳香的品格。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它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做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2.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明确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的反衬作用。
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小结: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5
〔明确〕议论。
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明确〕“谓”。
文中有哪一个字做了提示?
〔明确〕“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
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
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该怎么读?
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五、背一背
1.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2.结合前面对每一句的翻译和“说”过程的梳理,用前后关联法指导学生背诵。
3.小组之间展开背诵对抗比赛,看哪个小组背诵得既快又准确。
六、总结延伸
5
1.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的句式说一段话。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孩子之间的攀比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组内交流后,选派代表在班内展示。】
六、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七、作业布置
1.预习下课字词和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
八、教学反思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参与者,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