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登飞来峰 一、教材分析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上的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上的峰时的感想。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入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 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2.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策略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 诵读诗歌,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4.对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 ‎①他官至宰相,且两度任相;‎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6‎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号半山,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此环节由教师依次逐条口述内容,或者用课件逐条展示,直到学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课主题,板书课文题目:登飞来峰】‎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安石正好三十岁。‎ ‎2.关于作品:这首绝句,是王安石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上的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上的塔时的感想。‎ ‎3.关于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多媒体展示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  登飞来峰 ‎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两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当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象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们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 6‎ 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 ‎(5)再现古诗画面。‎ 它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 ‎(6)质疑问难。‎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学贵有疑,有了这些疑问,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学习。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四、诵读诗歌,理解内容 ‎ 1.解读1、2句。‎ 出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指名读诗句。‎ ‎(2)理解词语。‎ 寻: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明确夸张)‎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说、指名说)‎ ‎(4)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 师导:此时,诗人就站在飞来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情景。(出示:日出时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当时的景象吗?‎ ‎(5)指导朗读。‎ 师导: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 ‎2.解读第三、第四句。‎ ‎(过渡,师导:登上高高的塔,仿佛看见了日出时美丽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学生齐读第三、第四句。‎ ‎(2)理解词语。‎ 6‎ 不畏:不怕。‎ 缘:因为。‎ ‎(3)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明确〕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整体理解诗意。‎ 五、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师导:现在我们理解的只是诗句的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诗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样的,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我们要想读懂诗人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 ‎1.教师出示:王安石变法的故事,“浮云”的典故。‎ 学生自己读读。‎ 出示: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可是各项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2.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 师导:读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认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还指什么?‎ ‎3.深层次理解“不畏”。‎ 师导:同样王安石也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应是什么?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说吗?‎ ‎“不畏”说明了什么?坚决果断地读读这个词。‎ ‎4.理解“最高层”。‎ 师导: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 6‎ 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反动势力怎样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能如此坚持和毫不畏惧,全都源于“自缘身在最高层”。“最高层”又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5.指导朗读。‎ 读出诗人豪迈的气势。‎ ‎6.学生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请同学们合上书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六、小结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 六、板书设计 ‎ 登飞来峰 ‎ 借景抒情 ‎ ‎(铺垫) 勇往直前 ‎ 无所畏惧 ‎ 借情喻理 七、作业布置 ‎1.预习《游山西村》。‎ ‎2.完成同步练习。‎ 八、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朗读感悟。四个难字——寻、闻、畏、缘,我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然后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从朗读和感悟中领悟作者的志向和此诗所含的哲理。我总是迷惑,在应该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困惑……‎ 6‎ 然后自己说说学了《登飞来峰》以后,要如何做才能摆脱这些困惑。如果把这个事先已经设计好的环节加上,课堂效果就能好一些。另外拓展用时长了,导致占用了检测的时间,今后时控还要课前好好分配。‎ 一堂课下来,我看到了得与失,感受到,要使课堂真正“高效”起来。我仍需要不断努力。‎ 6‎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