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九年级上)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九年级上)》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0课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 【教学方法】‎ ‎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着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诵,进入作品情境,理清课文内容。‎ ‎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 【教学重点】‎ ‎  1.品味“孤独”,体会成长的感受。‎ ‎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  3.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 【文题解说】‎ ‎  “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题目不仅形象生动地表明了小说的主题,而且有浓郁的文学意味。‎ ‎ 【创作背景】‎ ‎  故事发生在1962年一个叫作油麻地的农村地区,小学六年级学生杜小康家原本比较富裕(因他祖上和父亲一直经营杂货铺),但他父亲因一次撞船事故而破产、生病。杜小康只好辍学,帮父亲去治病。父亲病好后,借钱买来了500只鸭苗,要杜小康一道乘小船到三百里以外的芦荡去放鸭,那里有活鱼虾,鸭子吃了长得快,还能产出双黄蛋。节选部分就从这里开始。‎ 导入:谈话导入 ‎  [设计意图] 简洁明了,直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6‎ ‎  同学们到了初三,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也许你们的身高超过了父母、老师,但你们的心理“长大”了吗?能否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有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的寂寞,使他痛苦,也令他长大。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间长大了、坚强了。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今天我们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 一、快速阅读,夯实基础 ‎  1.简介作者、题目及写作背景。‎ ‎  [设计意图] 利于课文的理解学习。‎ ‎  〔明确〕 见备课资料。(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以上方面的知识,课上展示,学生相互补充,不足部分,教师补充。)‎ ‎  2.自读课文,标注不会的字音及不理解的词语。‎ ‎  [设计意图] 扫除字词障碍。‎ ‎  〔明确〕 见备课资料。(不会的,生与生或小组间解决,最后由师补充,标记课下注解中应掌握的词语。)‎ ‎   [设计意图] 夯实基础。‎ ‎  〔明确〕 先小组内考字词,后速记不会的字词。‎ ‎  3.边读边标注段落,巩固字词。‎ ‎  [设计意图] 标段,速读,巩固字词。‎ ‎  〔明确〕 标段在段首,巩固不会的字词,理解课文大意。注意揣摩杜小康的心理。‎ 二、诵读活动,理解词句 ‎  1.结合文意,理解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  [设计意图] 理解重点词语能力。‎ ‎  (1)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 ‎  (3)前行是纯粹的。‎ ‎  (4)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  (5)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用镰刀割倒一大片芦苇,然后将它们扎成把。忙了整整一天,给鸭们围了一个鸭栏,也为他们自己搭了一个小窝棚。‎ ‎  (6)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 ‎  〔明确〕 (1)“但、竟、忽然”表现了变故的突如其来,出人意料。“一落千丈”表明变化之大。‎ 6‎ ‎“只好”传达出杜小康在突然的家庭变故面前的无助和无奈。‎ ‎  (2)“涌”形象地将芦苇的无边无际、荒无人烟的动态之美表现出来,将杜小康“逃不走的感觉”表现得更为真切。‎ ‎  (3)“纯粹”表明前行速度之快,强调了父子俩离开油麻地是不可改变的,前行是绝对的,哪怕有痛苦、有磨难。‎ ‎  (4)“紧紧”“迟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杜小康的胆怯、恐慌。‎ ‎  (5)“割、扎、围、搭”一系列动词,贴切地写出了父子俩动作的麻利,体现了他们勤劳能干。‎ ‎  (6)“跟、拨”动作描写,突出了在紧急形势下,杜小康不顾一切去追赶鸭群的勇敢举动,表明他长大了。‎ ‎  2.结合文意,赏析下列句子。‎ ‎  [设计意图] 赏析句子能力。‎ ‎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  (2)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  (3)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  (4)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  (5)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  〔明确〕 (1)以“扇面形”比喻鸭群前进的队形和水流的形状,准确形象,也象征着杜雍和前行的决心。‎ ‎  (2)写出了“鸭们”的乖巧,反映出此时杜小康的孤独心态。‎ ‎  (3)心理描写,表现出杜小康对故乡的思念,从侧面表现了他内心的孤寂。‎ ‎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芦荡”比作“浪潮”,用“涌”字形象地将芦荡的无边无际、荒无人烟的动态之美表现出来了。用“万重大山”形容芦荡,生动地表现出陌生的环境带给杜小康压抑、沉重、无处逃避的心理。芦荡的幽深繁茂反衬出小船的孤小,将杜小康“逃不走的感觉”表现得更为真切。‎ ‎  (5)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杜小康坚强、勇敢、懂事、成熟、敢于担当的性格特点。‎ 三、初读课文,把握整体 6‎ ‎  1.速读课文,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  [设计意图] 明确文章的三要素。‎ ‎  〔明确〕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  2.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  [设计意图]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  〔明确〕 家道中落,随父放鸭(开端)——撑船赶鸭,初到芦苇荡(发展)——芦苇荡遇雨,经受考验(高潮)——与鸭共成长(结局) ‎ ‎  3.速读课文,结合以上的知识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明确结构。‎ ‎  [设计意图] 分层、归纳概括能力。‎ ‎  〔明确〕 第一部分(1):交代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放鸭。‎ ‎  第二部分(2~27):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后,在芦苇滩上安了新家,开始放鸭生活。‎ ‎  第三部分(28~52):杜小康在芦苇荡中放鸭、找鸭,战胜孤独与寂寞,历经重重磨难,终于“长大”了。‎ ‎  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 ‎  4.速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旨。‎ ‎  [设计意图] 概括归纳能力。‎ ‎  〔明确〕 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得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少男少女们: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炼,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四、研读分析,重点突破 ‎  1.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 ‎  [设计意图] 理解小说题目。‎ ‎  〔明确〕 (1)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  (3)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6‎ ‎  (4)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  (5)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  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主人公成长的过程。‎ ‎  2.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如何理解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  [设计意图] 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 ‎  〔明确〕 (1)失去交流的环境。离开学校和同学,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和人群,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  (3)对自然环境的恐惧。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强大的压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 ‎  (4)对前途的恐惧。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生活的茫然,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  3.请结合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的作用。‎ ‎  [设计意图] 突破难点。‎ ‎  〔明确〕环境描写示例 表达作用 效果综述 鸭群向芦苇荡进行,“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 这些带给人孤独、单调甚至有点残酷的环境,使人物在浓重的忧郁、怅惘、孤独、痛苦后快速成长,成长的喜悦如春风般在心头荡漾。‎ ‎“鸭们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鸭群是伙伴,是心灵的安慰,它们见证着杜小康成长的艰辛和喜悦。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惧。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环境恶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衬托了杜小康的坚强、勇敢。 ‎ ‎  4.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分析下列句子的作用。‎ ‎  [设计意图] 突破难点。‎ ‎  (1)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 6‎ ‎  (2)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  〔明确〕 (1)表现杜小康对家的依依不舍,对母亲和上学的魂牵梦绕,对芦苇滩这一孤单的地方的急欲逃离。‎ ‎  (2)它既照应了上文杜小康风雨寻鸭时“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又生动再现了杜小康成长过程中的淡淡忧伤。‎ ‎  5.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每个人成长的经历不同,成长的故事也就丰富多彩,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 ‎  [设计意图] 感悟“孤独”。‎ ‎  (1)把个人亲身经历过“孤独”的故事在全班进行交流。‎ ‎  (2)每位同学用“孤独是……”写一句话,在全班作一次朗诵。‎ ‎  〔明确〕 ‎ ‎  示例1:孤独是一座没上发条的钟,孤独是一朵凌寒开放的花;孤独是面对爱人欲诉不能的无奈,孤独是面对朋友难分难舍的牵挂;孤独是满怀心事时的一声轻叹,孤独是希望渺茫时的一缕华发。‎ ‎  示例2:孤独是我走在繁华的大街上看着嬉闹的人群,却寻找不到一束熟悉的目光。孤独是我坐在豪华的餐厅里品尝着美味佳肴,身边却没有人和我对饮谈笑。‎ ‎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之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   1.反复诵读课文,摘抄文中的精彩句段,加以鉴赏,积累语言。‎ ‎  2.请以“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 6‎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