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地球和地图章末复习
一、教学目标
1. 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4. 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昼夜更替和地球公转现象。
4. 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正确识别常见图例。
5. 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6.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地形剖面图。
二、教学重难点
1. 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正确识别常见图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地形剖面图。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第一章我们学完了,今天我们进行第一章的复习。我们将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不太好的几个重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大家要认真,到底是哪些知识呢呢?大家请看大屏幕:
1. 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4. 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昼夜更替和地球公转现象。
4. 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正确识别常见图例。
5. 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6.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地形剖面图。
【考点一】地球的大小和形状
课件展示:
9
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通过生生互动,了解基本规律,给予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
师:地球是一个两级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考点二】: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课件展示: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
师: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点,垂直于纬线的半圆:长度都相等。度数从本初子午线向两侧递增,即从0°到 180°。
纬线垂直于地轴,同赤道平行的圆圈: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长,极 点为0纬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增(0°~90°)
现在我们先练练手,看看大家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件展示典例
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考点三】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师:多媒体展示:
9
通过课件和地图的展示,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分组讨论,让每组的代表交流答案。
针对同学们错的比较多的,老师讲解。
师: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天。在侧视图中自西向东旋转;在极地上空俯视,呈北逆南顺方向旋转。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地球的自转,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上的差异。
课件展示典例
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考点四】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多媒体展示: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
师: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永远指向北极星。
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课件展示:图片
9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
师:地球在公转时,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所以,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的照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差别。因此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随纬度而不同,从而产生五带。
课件展示典例
9
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考点五】地图的要素
课件展示:
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也叫缩尺。
师:用公式表示就是: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范围的大或小
内容的详略
比例尺较大
小
详
比例尺较小
大
略
课件展示:
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
老师多媒体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点拨提升。
师: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方
9
多媒体展示问题
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
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阅读第14页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分组讨论。
师:教师深入学生中间,点拨、指导。
【考点六】:海拔和相对高度
课件展示:
阅读书本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师: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考点七】地形剖面图及绘制
9
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学生交流感悟心得
师: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等高距。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注意: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同;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高度相同;高度不同的两条等高线不会交叉;如果绘的是等深线,图中由内向外高度增加。
课件展示:
师:让学生观察地形起伏状况。地形剖面图反映地形起伏一目了然,它是怎么绘制出来的?
电脑出示动画: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学生仔细观察,感悟画法)
师:归纳总结(三步法)
第一步:在剖面线上找出它与等高线的交点;
第二步:每一个点向下做垂线,在高度表找上找到相应的点;
第三步: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接。
【考点八】:五种地形类型的比较
9
课件展示: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海拔
超过500米
超过500米
低于500米
不一定
低于200米
相对高度
平坦,边缘部分陡峭
起伏大坡度陡(山高谷深)
起伏小,坡度和缓
中间低四周高
平坦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读课本P27“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辨认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形并区分它们的特征。然后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对比高度表从颜色上区分五种基本地形。(教师点拨)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五、板书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 地球自转和公转
(1)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4. 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正确识别常见图例。
5.地形剖面图
(1)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
(2)绘制地形剖面图
6. 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复习课,根据复习课的特点,采用题目带动复习策略。通过习题,发现问题,对点解决,再补偿训练,课堂效果好。但教师关键点的点评要恰到好处,把握好。
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
9
网络教学资源,重视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通过利用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活动课,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