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父母的心》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
2.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为主,采用学生自由朗读的方法。内容上引导学生体会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
二、【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为主,采用学生自由朗读的方法。内容上引导学生体会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
2.透过语言感悟、揣测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导入语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母亲的心是儿女的教室”。让我们共同走进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一文,也许从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的这篇小说中,我们能找到这些俗语最好的诠释。在这篇小说里,作者以他惯常的柔腻、纤细的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却割舍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的人间亲情!
整体感知
1.分析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穷父母、四个孩子、贵妇人和她的女佣;
环境:航行在海上的轮船;
情节:开端,贵妇人想要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发展,穷父母三次换送子女给贵妇人;
高潮,穷父母要回自己的女儿;
结局,穷人一家六口又团员团聚了。
2.请概括叙述本文大意。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一颗崇高的爱心。
3
3.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分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
全文主要写三次调换
时间 人物 顺序 表情 理由 财主夫人态度
当天傍晚 夫妻二人 长子 眼含热泪 难割难舍 贫穷 付钱
第二天早上 父亲 二子 无精打采 接班人次序 高高兴兴答应
第二天傍晚 妻子 女儿 不好意思 婆婆太大了 有些不高兴无可奈何
第三天上午 夫妻二人 全要回 痛苦 太小冷酷 悲伤 落泪(感动)
合作探究
1.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不能。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2.你认为本文的详略安排如何?为什么?
首先:从故事双方的人物来说,四次调换的过程,其时正是矛盾双方曲折复杂的心理历程。对穷夫妻来说,送子女给别人即可以让孩子过上好日子,自己又能有所回报,从而改变一下目前窘迫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啊!所以他们“商量”后将大儿子送给了贵妇女。但是那种难以割舍的爱子之情又让他们寝食难安,于是他们又三番五次的调换子女。毕竟“毁约”是难为情的,于是他们分别去跟贵妇女说,并且找出各种理由。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斗争过程,感动人们的正是那最纯洁、最无私、最令人感动的父母的心啊!
3
其次:从表达方法上看,前三次是略写,最后一次是详写。这样写避免了平铺直叙,令简单的故事情节摇曳生姿,产生一波三折的效果。让读者随着作者的叙述而感动,为故事情节的铺展而感染,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3.本文为什么起名“父母的心”?“心”在文中有何含义,起到什么作用?
因为文章中的父母亲从事件开始,心理就不断地变化着;对人物的描写都是围绕他们的心理变化展开的;父母最后的决定可以真切地反映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心。
“心”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眷爱之心,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是导线,串起了整个故事的情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效果检测】
六、【课堂小结】
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广阔。父母心时时刻刻系在子女身上,又希望孩子有优越生活条件,又无法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担心给孩子带来痛苦、伤害。所以同学们一定体谅这矛盾的父母心,伟大父母心。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要求送孩子时 犹豫不决,要求商量
送走长子时 条件优越,减轻负担
次子换回长子时 难舍长子,想法换回 一波三折,
女儿换回长子时 难舍次子,设法换回 跌宕起伏
要回女儿时 难舍女儿,决意不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