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小石潭记》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
2.疏通文意,把握主要内容。
3.理解内涵,体会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导入语
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山水之美,自然的折光,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整体感知
1.基础知识积累
(一)名词作状语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2)下见小潭 下: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4)日光下彻 下:向下
(5)俶尔远之 远: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 西南:向西南
(7)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二)使动用法
4
凄神寒骨 凄:使…凄凉 寒:使…感到寒冷
(三)意动用法
心乐之 乐:以…为乐
(四)形容词作动词
近岸 近:靠近
(五)名词作动词
隶而从者 隶:作为随从
(六)一词多义
(1)乐
心乐之 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
(2)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不可久居 能
(3)清
水尤清冽 清澈
以其境过清 凄清
(4)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从,自
隶而从者 跟从
(5)以
以其境过清 因为
卷石底以出 而
(6)而
记之而去 表顺承关系
隶而从者 表并列关系
潭西南而望 连词
2.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4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合作探究
1.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
4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2.结合文中语句,说说小石潭有哪些特点?(重点品味“潭中鱼可白许头”一段)
明确:将同学们的回答概括为一个字——“幽”:这是“幽深”的“幽”、这是“幽远”的“幽”、这是“清幽”的“幽”、这是“幽静”的“幽”。作者仅仅用了144个字就将我们带入了“幽”的意境。
3.文中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柳宗元因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到永州,心中是愤懑凄苦的,他只有寄情于永州的山水,在其中寻寻觅觅,去求得心灵一时的宁静,精神上短暂的欢愉。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而忧伤却难以抚平,也就是说这里的乐也是忧的一种表现,他的山水之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情绪又会流露出来。
五、【效果检测】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这个清幽之境,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水由石而清,人由石而感,小石潭的一草一木,小石潭的一石一鱼,在柳宗元笔下,散落成字字传情的精粹。让我们学习古人寄情山水、陶冶性情的潇洒,在欣赏美文中感悟人生。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