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雨巷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2诗两首(雨巷)教案(人教版必修一).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诗两首--雨巷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共有 1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诗两首--雨巷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项目 内容 课题 ‎2、诗两首(雨巷)‎ ‎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教学重、‎ 难点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难点。‎ 教学 方法 诵读法、创设情境引导分析法。‎ 教学 过程 一、 导入课文:‎ 情境导入:课件展现江南小巷暮春景象。‎ 二、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 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一、 整体感知 一) 听朗读,正字音,体会感情 二) 具体研读 ‎ 1、故事发生的场景 这是哪里的场景?——江南。细雨迷蒙的江南小巷。‎ 有哪能些布景、道具?——布景有篱墙,道具有油纸伞。(这是一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而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和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这个背景传达出了怎样的氛围?‎ 雨巷——悠长、寂寥 油纸伞——复古、怀旧,撑着油纸伞,在雨中独行,忧郁而神秘,和雨巷的寂寥和谐统一,衬托出人的孤寂。‎ 篱墙——颓圯,姑娘从倒塌的篱墙走过消失,增添了伤感的气息。‎ 小结:整体氛围是幽静、缠绵而带着感伤气息的。‎ ‎2、人物形象:‎ 两个人物——我与“丁香一样的”姑娘:‎ ‎“我”:独自撑伞,在冷漠、凄清的心境之下,去追寻、期待,同时又怀着希望;‎ 丁香一样的姑娘:哀怨、彷徨,同我一样“冷漠、凄清又惆怅”,默默彳亍,像梦一般凄婉迷茫,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 ‎3、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1)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因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 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什么?‎ ‎(2)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开在春末,花瓣为白色或淡紫色,香气清淡而持久,具有与兰、菊等相近的特点,所以其形象美丽、高洁,但由于开在春末,意味着春光将尽,且又极易凋谢,所以往往寄寓愁怨。古人以诗词中将丁香形象进行拓展,拓展为丁香结,既指丁香花蕾含苞欲放之态,同时又喻男女间情感的纠结。所以,古具常常用丁香来喻指美好的少女,丁香姑娘也就成为了中国古典意象中独具韵味的忧郁爱神。‎ 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漂亮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花姑娘,一样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念和无限的惆怅。‎ ‎4、“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 明确:《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1927年3月,他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派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忍受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5、 能否将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中的“飘”字改成“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字与后面的“梦”构成了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6、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什么这么快就消失了?‎ 明确:因为诗人只是与她邂逅在雨巷,她自然没有理由留下来,离开诗人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这个“丁香姑娘”本来就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 本就没有存在过。‎ ‎7、第六节中这位姑娘逐渐消失时用了3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 明确:不可去掉。“在雨的哀曲里”,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清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漂亮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样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总之,这个“雨的哀曲”烘托了气氛,渲染了诗人的心情,不可去掉。‎ ‎8、诗中写这位姑娘的眼光时,两次用到了“太息”这个定语,这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因为她最佳的惆怅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而发出叹息。‎ ‎9、试概括本诗的特点(先分组讨论,再归纳总结)‎ 明确:象征手法,意蕴深远。‎ 诗人表面上是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的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音节和谐,节奏优雅。‎ 全诗7节,每节6行,运用复沓句式、词的重叠运用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尽管句子有长有短,但诗句停顿却很鲜明,如:‎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 来。‎ 三、拓展探究 ‎1、诗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 明确:观点一:此诗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表达“诗人对革命失败的苦闷与追求”的“政治“化了的诗歌,它就是一首情诗,诗中的”“丁香姑娘”即使没有从诗人身边经过,也至少从诗人的幻觉中经过,应该是实指,绝不是“理想的象征”,诗人此时已22岁,为爱情写诗,难道不正常吗?‎ 观点二:这位姑娘既实又虚。诗人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根本说不出来。这时“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许是真的。‎ ‎2、丁香姑娘可能象征着什么?‎ 实指:美丽的姑娘,诗人渴望并追求的爱人。如同《蒹葭》中的女子一样,永远“宛在水中央”,追求而不得,情感热烈而感伤。‎ 虚指:象征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这种理想和追求具有普遍性。它就像丁香姑娘一样短暂地相逢便离去一样,不可把握,只能给人暂的安慰,留下的是长久的惆怅。我们是否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理想或希望呢,它稍纵即逝,却能给人一丝安慰,即使失去了,也还是满心热切地期望着,热烈而哀伤地等待着。‎ ‎3、诗人的理想为什么如此渺茫?——社会背景和人生际遇。‎ 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他的诗表现了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四、课堂小结 ‎《雨巷》是一首极富美感的诗歌,无论在朗读还是分析鉴赏这首诗的时候,都要注重整体把握,不能割裂诗歌整体的朦胧意境。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去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探索诗歌深层情感,并且在对意象的分析过程中,始终不离对整体意境的把握。这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凄婉迷茫的意境当中,品味与感悟都始终是完整的。‎ 最后学生听歌曲《雨巷》或《偶然》,在朦胧凄美的意境中结束课堂教学。‎ 五、作业设计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以“丁香”“雨巷”等为意象,写一篇关于江南小巷的短文,要求文采丰富,不少于300字。‎ 板书 设计 我   -------丁香姑娘--------   我 ‎ ‎(彷徨求索------(可望而不可即)----(彷徨追求) ‎ ‎1-2       3-4       5-7         ‎ 教学 反思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