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案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
A. 适应西汉初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B. 儒家思想已经过时
C. 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 黄老之学宣扬无为思想
2、下列对于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无为而无不为” B.“积极有为” C.毫无作为 D.“待时而动”
3、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
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此,他向汉武帝提出:
A.天人感应学说;B.君权神授学说;C.独尊儒术建议;D.崇尚法制主张
6、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7、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促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8、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根本上反映了
4
A.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加强 D.封建制的确立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
9、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1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知识结构简图】
【教材解析】(幻灯片)
1-5 ACBDC 6-10 DDCCC
课件1,材料的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出现了哪些变化?
西汉。变化: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近代以来直至19世纪末,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步动摇。简要分析其原因。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本着传承文明、更新文化的宗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拓展1、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⑴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⑵与先秦儒学相比,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及“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
4
“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权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拓展2、正确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⑴“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也形成了文化专制,钳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⑵“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适应加强君权需要,但也起到了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
⑶“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思想,继续了儒家“仁”的思想,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⑷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三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该持批判态度。“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纲”就是“天道”
儒家学说地位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方面的特征。
时期
地 位
原 因
战国
备受冷落
当时儒家的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国纷争时期,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
秦朝
遭受压制
当时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汉朝
获得独尊
董仲舒的新儒学增添了大一统、君权神授等思想内容,适应了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要求。
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如果与时代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封建社会里,思想文化必须适应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才能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拓展3.董仲舒新儒学“新”的表现
1).新来源:董仲舒新儒学是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又吸收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体系。
2).新内容:董仲舒新儒学在继承和发扬儒学仁政、民本思想的同时,又大力宣扬“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主张。
3).新地位:董仲舒新儒学一改儒学不受重视的局面,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迅速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拓展4、对新儒学的评价
(1)巩固国家的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4
(2)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3)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4)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5,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
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的自我调节与发展)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阴阳五行学说 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