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理科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届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理科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七节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本节主要包括3个知识点:‎ ‎1.距离问题; 2.高度问题;3.角度问题.‎ 突破点(一) 距离问题 基础联通 抓主干知识的“源”与“流” ‎ ‎1.测量距离问题的三种类型 ‎(1)两点间不可达又不可视.‎ ‎(2)两点间可视但不可达.‎ ‎(3)两点都不可达.‎ ‎2.解决距离问题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辅助测量点,构造三角形,将问题转化为求某个三角形的边长问题,从而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 考点贯通 抓高考命题的“形”与“神” ‎ 两点都不可到达的距离问题 ‎[例1] 如图,A,B两点在河的同侧,且A,B两点均不可到达,要测出AB的距离,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D,测得CD=a,同时在C,D两点分别测得∠ACB=α,∠ACD=β,∠CDB=γ,∠ADB=δ.在△ADC和△BDC中,由正弦定理分别计算出AC和BC,再在△ABC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 若测得CD= km,∠ADB=∠CDB=30°,∠ACD=60°,∠ACB=45°,求A,B两点间的距离.‎ ‎[解] ∵∠ADC=∠ADB+∠CDB=60°,∠ACD=60°,‎ ‎∴∠DAC=60°,∴AC=CD= (km).‎ 在△BCD中,∠DBC=180°-∠CDB-∠DCB=45°,‎ 由正弦定理,得BC=·sin∠CDB=·sin 30°=.‎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AC2+BC2-‎2AC·BCcos∠ACB ‎=+-2×××=.‎ ‎∴AB=(km).即A,B两点间的距离为 km.‎ 两点不可到达又不可视的距离问题 ‎[例2] 如图所示,要测量一座山的山脚两侧A,B两点间的距离,其方法为先选定适当的位置C,用经纬仪测出角α,再分别测出AC,BC的长b,a,则可求出A,B两点间的距离.即AB=.‎ 若测得AC=‎400 m,BC=‎600 m,∠ACB=60°,试计算AB的长.‎ ‎[解]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AC2+BC2-‎2AC·BCcos∠ACB,‎ ‎∴AB2=4002+6002-2×400×600cos 60°=280 000.‎ ‎∴AB=200 (m).‎ 即A,B两点间的距离为‎200 m.‎ 两点间可视但有一点不可到达的距离问题 ‎[例3] 如图所示,A,B两点在一条河的两岸,测量者在A的同侧,且B点不可到达,要测出AB的距离,其方法是在A所在的岸边选定一点C,可以测出AC的距离m,再借助仪器,测出∠ACB=α,∠BAC=β,在△ABC中,运用正弦定理就可以求出AB.‎ 若测出AC=‎60 m,∠BAC=75°,∠BCA=45°,则A,B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m.‎ ‎[解析] 在△ABC中,B=180°-75°-45°=60°,‎ 所以由正弦定理得,=,‎ ‎∴AB===20(m).‎ 即A,B两点间的距离为‎20 m.‎ ‎[答案] 20 ‎[方法技巧]‎ 距离问题的求解策略 ‎(1)选定或确定要创建的三角形,首先确定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他量已知则直接求解;若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定三角形中求解.‎ ‎(2)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果都可用,就选择更便于计算的定理. ‎ ‎ ‎ 能力练通 抓应用体验的“得”与“失” ‎ ‎ ‎ ‎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的同侧,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为‎50 m,∠ACB=45°,∠CAB=105°,则A,B两点的距离为(  )‎ A.‎50 m B.‎50 m C.‎25 m D. m 解析:选A 由题,B=30°,由正弦定理得 AB===50(m).‎ ‎2.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某湖泊两侧A,B间的距离,某同学首先选定了与A,B不共线的一点C,然后给出了四种测量方案:(△ABC的角A,B,C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b,c)①测量A,C,b;②测量a,b,C;③测量A,B,a;④测量a,b,B.则一定能确定A,B间距离的所有方案的序号为(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 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一边,可以确定三角形,故①③正确;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可以确定三角形,故②正确;已知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三角形的个数可能为一个、两个或零个,即三角形不能唯一确定,故④错误.‎ ‎3.如图,为了测量两座山峰上两点P,Q之间的距离,选择山坡上一段长度为‎300‎米且和P,Q两点在同一平面内的路段AB的两个端点作为观测点,现测得∠PAB=90°,∠PAQ=∠PBA=∠PBQ=60°,则P,Q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米.‎ 解析:设AQ∩PB=C(图略),可知∠QAB=∠PAB-∠PAQ=30°,又∠PBA=∠PBQ=60°,∴∠AQB=30°,∴△ABQ为等腰三角形,∴AC=CQ,BC⊥AQ,∴△PQA为等腰三角形,∵∠PAQ=60°,∴△PQA为等边三角形,故PQ=AQ,在Rt△ACB中,AC ‎=AB·sin 60°=300×=,∴PQ=AQ=900.故P,Q两点间的距离为‎900米.‎ 答案:900‎ ‎4.如图,CD是京九铁路线上的一条穿山隧道,开凿前,在CD所在水平面上的山体外取点A,B,并测得四边形ABCD中,∠ABC=,‎ ‎∠BAD=,AB=BC=‎400米,AD=‎250米,则应开凿的隧道CD的长为________.‎ 解析:在△ABC中,AB=BC=400,∠ABC=,所以△ABC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C=400,∠ACB=.又因为∠BAC=,∠BAD=,所以∠DAC=∠BAD-∠BAC=.在△ADC中,AD=250,AC=400,∠DAC=,由余弦定理可得CD2=AD2+AC2-2AD·AC·cos∠DAC,即CD2=2502+4002-2×250×400×cos.解得CD=350(米).‎ 答案:‎‎350米 ‎5.要测量河对岸A,B两点之间的距离,选取相距 km 的C,D两点,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则A,B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km.‎ 解析:如图所示,在△ACD中,∠ACD=∠ACB+∠BCD=120°,则∠CAD=∠ADC=30°,‎ ‎∴AC=CD=(km).‎ 在△BCD中,∠BCD=45°,∠BDC=75°,则∠CBD=60°.‎ ‎∴由正弦定理得BC==.‎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2+2-2×××cos 75°=3+2+-=5,‎ ‎∴AB=(km),即A,B之间的距离为 km.‎ 答案: 突破点(二) 高度问题 基础联通 抓主干知识的“源”与“流” ‎ ‎1.仰角和俯角 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俯角(如图①).‎ ‎2.坡角与坡度 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叫坡角(如图②,角θ为坡角);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长度之比叫坡度(如图②,i为坡度),坡度又称为坡比.‎ 考点 贯通 ‎ ‎ 抓高考命题的“形”与“神”‎ 测量高度问题 ‎[典例]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北侧一山顶D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行驶‎600 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仰角为30°,则此山的高度CD=________m.‎ ‎[解析] 由题意,在△ABC中,∠BAC=30°,‎ ‎∠ABC=180°-75°=105°,‎ 故∠ACB=45°.‎ 又AB=‎600 m,‎ 故由正弦定理得=,‎ 解得BC=‎300 m.‎ 在Rt△BCD中,CD=BC·tan 30°=300×=100 (m).‎ ‎[答案] 100 ‎[方法技巧] ‎ 求解高度问题的三个关注点 ‎(1)在处理有关高度问题时,关键是要理解仰角、俯角(它是在铅垂面上所成的角)的含义.‎ ‎(2)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遇到空间与平面(地面)同时研究的问题,这时最好画两个图形,一个空间图形,一个平面图形,这样处理起来既清楚又不容易搞错.‎ ‎(3)注意山或塔垂直于地面或海平面,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 能力练通 抓应用体验的“得”与“失”‎ ‎1.在‎200米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为30°,60°,则塔高是(  )‎ A. 米 B. 米 C.‎200 米 D.‎‎200 米 解析:选A 如图所示,AB为山高,CD为塔高,则由题意知,在Rt△ABC中,∠BAC=30°,AB=200(米).则AC==(米).在△ACD中,∠CAD=60°-30°=30°,∠ACD=30°,∴∠ADC=120°.由正弦定理得=,∴CD==(米).‎ ‎2.(2017·江西联考)某位居民站在离地‎20 m高的阳台上观测到对面小高层房顶的仰角为60°,小高层底部的俯角为45°,那么这栋小高层的高度为(  )‎ A.‎20‎m B.20(1+)m C.10(+)m D.20(+)m 解析:选B 如图,设AB为阳台的高度,CD为小高层的高度,AE为水平线.由题意知AB=‎20 m,∠DAE=45°,∠CAE=60°,故AE=DE=AB=‎20 m,CE=AE·tan 60°=‎20m.所以CD=20(1+)m,故选B.‎ ‎3.如图,塔AB底部为点B,若C,D两点相距为‎100 m并且与点B在同一水平线上,现从C,D两点测得塔顶A的仰角分别为45°和30°,则塔AB的高约为(精确到‎0.1 m,≈1.73,≈1.41)(  )‎ A.‎36.4 m      B.‎‎115.6 m C.‎120.5 m      D.‎‎136.5 m 解析:选D 由题,∠DAC=∠ACB-∠ADC=15°.在△ACD中,=,所以AC=== m,在Rt△ABC中,AB=AC==50(+1)≈‎136.5 m.‎ ‎4.要测量电视塔AB的高度,在C点测得塔顶A的仰角是45°,在D点测得塔顶A的仰角是30°,并测得水平面上的∠BCD=120°,CD=‎40 m,求电视塔的高度.‎ 解:如图,设电视塔AB高为x m,‎ 则在Rt△ABC中,由∠ACB=45°得BC=x.‎ 在Rt△ADB中,∠ADB=30°,‎ 则BD=x.‎ 在△BDC中,由余弦定理得,‎ BD2=BC2+CD2-2BC·CD·cos 120°,‎ 即(x)2=x2+402-2·x·40·cos 120°,‎ 解得x=40,所以电视塔高为‎40 m.‎ 突破点(三) 角度问题 基础联通 抓主干知识的“源”与“流” ‎ ‎1.方位角 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①).‎ ‎2.方向角 相对于某一正方向的水平角 ‎(1)北偏东α,即由指北方向顺时针旋转α到达目标方向(如图②);‎ ‎(2)北偏西α,即由指北方向逆时针旋转α到达目标方向;‎ ‎(3)南偏西等其他方向角类似.‎ ‎  ‎ 考点贯通 抓高考命题的“形”与“神” ‎ 测量角度问题 ‎[典例] 在一次海上联合作战演习中,红方一艘侦察艇发现在北偏东45°方向,相距12 n mile的水面上,有蓝方一艘小艇正以每小时10 n mile的速度沿南偏东75°方向前进,若红方侦察艇以每小时14 n mile的速度,沿北偏东45°+α方向拦截蓝方的小艇.若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拦截住,求红方侦察艇所需的时间和角α的正弦值.‎ ‎[解] 如图,设红方侦察艇经过x小时后在C处追上蓝方的小艇,‎ 则AC=14x,BC=10x,∠ABC=120°.‎ 根据余弦定理得(14x)2=122+(10x)2-240xcos 120°,‎ 解得x=2.故AC=28,BC=20.‎ 根据正弦定理得=,‎ 解得sin α==.‎ 所以红方侦察艇所需要的时间为2小时,角α的正弦值为.‎ ‎[方法技巧]‎ 解决角度问题的三个注意事项 ‎(1)测量角度时,首先应明确方位角及方向角的含义.‎ ‎(2)求角的大小时,先在三角形中求出其正弦或余弦值.‎ ‎(3)在解应用题时,要根据题意正确画出示意图,通过这一步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可用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解题中也要注意体会正、余弦定理“联袂”使用的优点. ‎ 能力练通 抓应用体验的“得”与“失” ‎ ‎1.如图所示,已知两座灯塔A和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20°,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 ‎40°,则灯塔A与灯塔B的距离为(  )‎ A.a km B.a km C.a km D.‎2a km 解析:选B 由题可得,∠ACB=120°.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ACB=a2+a2-‎2a2cos 120°=‎3a2,故|AB|=a,即灯塔A与灯塔B的距离为a km.‎ ‎2.(2017·德州检测)某货轮在A处看灯塔S在北偏东30°方向,它向正北方向航行24海里到达B处,看灯塔S在北偏东75°方向.则此时货轮到灯塔S的距离为________海里.‎ 解析:根据题意知,如图在△ABS中,AB=24,∠BAS=30°,∠ASB=45°,由正弦定理,得=,∴BS==12,故此时货轮到灯塔S的距离为‎12海里.‎ 答案:12 ‎3.如图所示,在东海某岛的雷达观测站A,发现位于其北偏东45°,距离20海里的B处有一货船正匀速直线行驶.半小时后,又测得该货船位于观测站A东偏北θ(0°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