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 课 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目标】
1.理解等高线和等深线等基本概念(重点)
2.能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谷、山脊、鞍部、山峰、陡崖等地形部位(重点)。
3.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和分成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难点)
4.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合作探究、讲练结合等方法。
【教具准备】山体模型(等高线判读)、自制教具、实物展台、INTER网络和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师述】我们认识的地图,都是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地面是高低起伏,高高低低怎样来度量呢?先了解两个概念。
新旧知识的衔接。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海拔与相对高度
【提问】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P31的第一目“海拔与相对高度”后,作答。
【点拨】海拔与相对高度
1、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
生读文后,合作思考作答: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8844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起算点在海平面;4000多米高是相对高度,起算面是在青藏高原面(青藏高原面高出海平面有4000多米呢)。
【练习】登山者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一般先到大本营适应环境,休整准备。大本营海拔高度是6600米,珠峰海拔8844米,问它们间的相对高度为多少?
联系生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
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2、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
【板书】
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指导读图】读课本P32的“图2-2-2”,认知:
1、 陆地表面主要有哪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2、 说出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异同(注意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对比)
学生口算:2244米,这就是登山者要攀登的高度。
【师追问】你认为是什么一直吸引着人们勇攀珠峰?
生答: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吃苦精神,实现人类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愿望等
生读图后,作答下表:
诱发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
认知海拔相对高度与基本地形类型的关系
基本地形类型
山地
丘陵
高原
平原
盆地
海拔
相对高度(或地面起伏)
承转
过渡
【师述】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板图:分散的点点点点点,用曲线连接相同海拔的点)
等高线地形图
【展示并点拨】山体模型
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山体,这个水平面与山坡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山体,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这样用多条等高线来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作等高线地形图。
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通过等高线地形图,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实践操作】
1、出示类似山体的实体(冬瓜),请两个同学到讲台上切割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线。
学生操作并绘图
补充:
从山体模型到等高线地形图的直观教学,利于理解绘制原理。
动手实践,“
2、再请一个同学协助老师在黑板上绘制实体的等高线地形图,标出海拔高度值(假设)。
【师述】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1、什么是等高距?
2、同一幅等高线地图上只允许有一个等高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承转
过渡
【设问质疑】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比如山体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缓坡、陡坡等,等高线地形图能表现出来吗?以便于我们一目了然?
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将山体模型与课本P33的山体实景图结合,在山体模型上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缓坡、陡坡
【展示并点拨】
1、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
2、陡崖:等高线在此处重叠成一条线。
3、山谷: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
4、山脊: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
5、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像驼峰的中间低地,马鞍状。
学生对比两图,找出山体模型上的各个部位。
指导学生读上图讨论分析: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解析)
生答: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巩固练习:
1、 细致对比山体实景图与该山体等高线地形图,再认识各山体部位(“图2-2-4等高线表示的地形部位及特征”在课本P33)
2、 细致观察课本P34的“图2-2-5等高线地形图”,是否能想象出该区的地形起伏状况。
先实体模型再地形图认知,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承转
过渡
【对比】课本P34的“图2-2-5等高线地形图”与课本P35的“图2-2-8分层设色地形图”,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你会绘制后者吗?(生答:略)
分层设色地形图
【探究】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
【点拨】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在陆地上颜色越深表示海拔越高,在海洋里涂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蓝色越深表示海洋越深,绘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学生仔细读图(课本P35“图2-2-8分层设色地形图”)发现:
1、陆地上的颜色变化与海拔高低的关系?
2、海洋上的颜色变化与海洋深浅的关系?
3、找出图中的山地、丘陵和平原的表示颜色?
4、说出图中地势起伏的大致趋势是怎样的?
生讨论交流后,作答:略
认知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地形剖面图
【阅读】地形剖面图(课本P35)
【点拨】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地形剖面图。
它是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
它能非常清楚得表示出地面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绘制方法:
①首先根据实体绘制剖面图的等高距。
②绘制剖面线。
③观察分析:剖面线与等高线相交就会引一条辅助线,并且高度值一一对应。
④将剖面图上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⑤重点提醒:由于山顶还有一部分不够一个等高距,切记不能犯类似错误,画成平头山顶。
提问:你能完成上面这幅地形剖面图吗?
学生先看动画(如下图),在动手完成。
认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原理。
构建
梳理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课外拓展
用粘土、橡皮泥或者泡沫塑料等材料,
参照左图中的等高线地形图,自制一个地形模型。
【当堂达标】
1、山东泰山的海拔高度为1 532.7米,安徽黄山的海拔高度是1 864.8米,则两者间的相对高度为( )
A.3 397.5米 B.-3 397.5米
C.332.1米 D.-332.1米
2、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的地形是( )
A.丘陵 B.平原 C.高原 D.山地
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完成3~4题
3、图中字母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地形部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表示山顶 B.B表示山沟
C.C表示山谷 D.D表示山脊
4、下面为沿图中直线L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5、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图中甲村在丙村的________方向。
(3)图中EF间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那么它们两地间的实地距离为________米。
(4)三村适于栽种果树的是_______,最适于发展种植业的是_________。
(5)从丙村和甲村登山到山顶D,哪条线路更容易?为什么?
6、我侦察员所画敌军军事部署图如下,问:
①敌军阵地在我军什么方向?
②ABC哪条进攻路线较佳(仅考虑地形)?
【教学反思】
1、质疑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探索欲望的最好的方式。
2、参透课程标准和教材,仔细备足有效的学习材料,是上好课的基础。
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实践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