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的秘密教学设计(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甘露的秘密教学设计(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甘露的秘密》教案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阐释甘露来由的科学小品,作者用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说明了甘露形成的原因。甘露形成的原因由于人们不断探索而逐渐被人们认识,说明了对事物的认识都要经历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既能培养出他们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又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热情,同时也能使学生正确地、客观地认识事物,知道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有一个由迷信到科学、由表象到实质的过程。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再收集一些资料以求拓展,应该说,这篇文章对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都是一个难得的范本。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l一3自然段,以古代人对甘露的态度,渲染了甘露的神秘光环.为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其中第l自然段说明了甘露在古代被视为吉祥的瑞征。第2自然段更说明了甘露是一种延年益寿的“圣药”。第3自然段描绘了帝王筑承露盘以求上天赐露,表明甘露在他们心目中神化了的地位。这三个自然段中前两段概述,后一自然段历述两位帝王,指出他们造承露盘将永远得不到甘露,为下文揭秘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包括第4—8自然段,进一步揭示了甘露的秘密。其中第4自然段一句“说起来实在可笑,它只不过是蚜虫排泄物”,揭示了甘露的“神秘面纱”,而且这个结论让人有点啼笑皆非。第5自然段开始介绍了蚜虫的种类、数量、为害方式等一系列知识说明其为害不轻。第6自然段使用了较为详细的方式说明了蚜虫吸取、吸收、排泄的生理过程,并科学地说明了排泄的成分,证实了其确有营养成分。第7、8自然段从明代到现在进一步说明了蚜虫排泄物的危害,照应了前三自然段中古代昏庸帝王的荒唐司笑。      第三部分是第9一11自然段,集中笔墨进一步揭示了蚂蚁与蚜虫的关系。分别写了蚂蚁与蚜虫形影不离、担当警卫、搬运工、保姆等,指1ti蚂蚁与蚜虫的生物链关系,发人深思。      应该说,本文作为科学小品在宣传知识时是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文章不仅描述形象生动富有趣味,而且用词准确、符合作者及读者的感情,是一篇成功的科普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科普文特点,体会科学小品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      3.探索认识文物的规律,树立科学的探索观。  [教学重点]      抓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及内容。      [教学难点]    一懂得认识事物都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再指导现实的过程。  [教学安排]   1.两课时完成,课前由学生收集有关蚜虫的资料,以备交流。      2.学生自主探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时用抓重点句的方法进行。      3.初步懂得科普文的语言特点。      4.课内课外相结合,扩展开拓学生的视野。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 5‎ ‎    一、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古代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除了炼制丹药之外,还有那些方法?      [请学生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应从认识事物的规律入手,科学而灵活地引导]      二、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抓关键词句、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②交流合作: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发言中极易找到第4自然段这句话:“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而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进行整合,最后概括得出:甘露是一种蚜虫排泄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分的排泄物。]      ③本文分几个层次来介绍关于“甘露”的知识?      [本题目在于训练学生把握本文结构的能力,本文按照关键句“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的出现可判定l至3为一部分,同时又按照讲述蚜虫和蚂蚁的关系可把9至ll放在一块,于是文章按以上标准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讲古代人的对“甘露”的迷信程度;第二部分(4-8)揭示“甘露”的秘密;第三部分(9一ll)进一步揭示蚂蚁与蚜虫的关系。]      三、讨论、探究      ①“古人”为什么对“甘露”如此神化?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应文字依据:因为“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吃了能使“不寿者八百岁”,是那些想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贵族豪强们所梦寐以求的珍宝]      ②既然已经交代了“甘露”是蚜虫的排泄物,为什么还要介绍蚜虫的其他有关知识呢?      [本题要求学生了解,要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道“所以然”。本文介绍了蚜虫的数量、种类、生活习性及其吸取、吸收、排泄的生理过程,科学地说明了蚜虫的排泄物的成分,证实了其营养成分,回应了“古人”的“神化”,其“神化”还是有道理的。并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③蚂蚁和蚜虫是怎样的关系?他们的这种关系与“甘露的秘密”有何联系?      [蚂蚁与蚜虫关系非常亲密,充当蚜虫的卫士、管家、保姆、搬运工等,进一步写蚂蚁与蚜虫的关系是为了获得更全面的有关蚜虫的知识,为“甘露”的形成揭密,更讽刺了古代帝王造“承露盘”的可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生物链的相互关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五、交流信息      ①分组讨论:通过了解课文,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蚜虫的信息,我们上课前已收集了一些有关蚜虫的信息,那么,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信息,获得更多的有关蚜虫的知识。      ②学生交流课前准备材料,要求其整合资料,以备下一步的交流。    六、教师小结    ①先请学生按小组上交结论,全班交流。    ②教师适当小结:a.关于蚜虫分类;b.关于蚜虫形态及生活习性。  ③同时整理有关蚂蚁的相关知识。      [选择与蚜虫有关的资料交流]      七、分组探究      ①我们学习本文,学到了大量有关蚜虫的信息,而作者是以揭密“甘露”人手的,我们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 5‎ ‎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肯定,言之成理即可]      ②本文写到蚂蚁和蚜虫关系如此亲密,而蚜虫是害虫,这样一来,我们该如何对待蚂蚁与蚜虫的关系?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保持大自然生物链不断,保持生态平衡。]      八、本文作为说明文,语言上有许多特点,引导学生归纳。      [学生找词语、句子,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得到:①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②用词准确;③富有情感。然后结合以上特点,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九、小结、扩展       ①教师小结学习本文的心得;②以作业扩展学生视野:课后一、三。  【教学后记】      本文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在宣传科学知识时,一改过去说明文的单调枯燥,能很好地针对非专业人士的学生群体,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所以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比较爱读。教师恰好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明白科普文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这个特点,获得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这是本文教学能够成功的首要前提和第一收获点。      在教学时,学生往往能够说出他认为好笑的一句话:“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句子,但是这也是一个不太科学的句子。教师必须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根据下面几段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到正确的科学知识,义明白得到正确知识的步骤。使学生在得到正确结果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这是本义教学成功的第二点。  第三,学生在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理的时候,往往把文章的层次理得过大,大部分同学是前三段为一个层次,后面统统作为一个层次,分段的标准没有把握好,特别是不明白蚜虫和蚂蚁的关系实际上是讲的大自然的生物链的知识,所以我在教学时特意强调,让学生既明白了文章结构,又强化了文章内容。      第四,本文内容的教学并没有多大难度,关键在于知识的补充及拓展,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收集、整理、占有资料以丰富学生视野。这样不仅让学生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的语文课既学好了语文,又不局限于语文的范围内,做到有张有弛。提高学生的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不仅是对课堂的有益补充和丰富,更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训练了其技能,达到了知识与技能的双丰收,这是教学本文的义一个成功点。      当然,教学本文时,往往容易轻视文章内容,从而忽视了文章对于学生能力提高的意义,出现把文章看一看,练习做一做就算完了的情况,这是教学时的一个误区。另外,教学时对于学生的认识事物的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的把握,学生往往在领会上有难度,总是认为很可笑,一笑了之,不作深想,这是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 第二篇 ‎《甘露的秘密》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科普文特点,体会科学小品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     3.探索认识文物的规律,树立科学的探索观。 [教学重点]     抓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及内容。     ‎ 5‎ ‎ [教学难点] 一懂得认识事物都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再指导现实的过程。 [教学安排]     1.两课时完成,课前由学生收集有关蚜虫的资料,以备交流。     2.学生自主探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时用抓重点句的方法进行。     3.初步懂得科普文的语言特点。     4.课内课外相结合,扩展开拓学生的视野。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古代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除了炼制丹药之外,还有那些方法?     [请学生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应从认识事物的规律入手,科学而灵活地引导]     二、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抓关键词句、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②交流合作: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发言中极易找到第4自然段这句话:“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而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进行整合,最后概括得出:甘露是一种蚜虫排泄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分的排泄物。]     ③本文分几个层次来介绍关于“甘露”的知识?     [本题目在于训练学生把握本文结构的能力,本文按照关键句“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的出现可判定l至3为一部分,同时又按照讲述蚜虫和蚂蚁的关系可把9至ll放在一块,于是文章按以上标准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讲古代人的对“甘露”的迷信程度;第二部分(4-8)揭示“甘露”的秘密;第三部分(9一ll)进一步揭示蚂蚁与蚜虫的关系。]     三、讨论、探究     ①“古人”为什么对“甘露”如此神化?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应文字依据:因为“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吃了能使“不寿者八百岁”,是那些想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贵族豪强们所梦寐以求的珍宝]     ②既然已经交代了“甘露”是蚜虫的排泄物,为什么还要介绍蚜虫的其他有关知识呢?     [本题要求学生了解,要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道“所以然”。本文介绍了蚜虫的数量、种类、生活习性及其吸取、吸收、排泄的生理过程,科学地说明了蚜虫的排泄物的成分,证实了其营养成分,回应了“古人”的“神化”,其“神化”还是有道理的。并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③蚂蚁和蚜虫是怎样的关系?他们的这种关系与“甘露的秘密”有何联系?     [蚂蚁与蚜虫关系非常亲密,充当蚜虫的卫士、管家、保姆、搬运工等,进一步写蚂蚁与蚜虫的关系是为了获得更全面的有关蚜虫的知识,为“甘露”的形成揭密,更讽刺了古代帝王造“承露盘”的可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生物链的相互关系。]      四、交流信息     ①分组讨论:通过了解课文,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蚜虫的信息,我们上课前已收集了一些有关蚜虫的信息,那么,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信息,获得更多的有关蚜虫的知识。     ②学生交流课前准备材料,要求其整合资料,以备下一步的交流。 五、教师小结 ①先请学生按小组上交结论,全班交流。 ‎ 5‎ ‎②教师适当小结:a.关于蚜虫分类;b.关于蚜虫形态及生活习性。 ③同时整理有关蚂蚁的相关知识。     [选择与蚜虫有关的资料交流]     六、分组探究     ①我们学习本文,学到了大量有关蚜虫的信息,而作者是以揭密“甘露”人手的,我们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破除迷信,科学地认识事物! 1. 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 2. 崇尚科学,反对愚昧迷信,反对伪科学,反对邪教。]     ②本文写到蚂蚁和蚜虫关系如此亲密,而蚜虫是害虫,这样一来,我们该如何对待蚂蚁与蚜虫的关系?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对于世间万物的审视要依据辩证的原则,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蚂蚁在这一方面有它坏的影响,但在其它方面,它也有它的长处。并不是说因为这一点,就要消灭蚂蚁。如果都是这样处理问题的话,那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将如何维持?]     ③如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古代人对甘露的态度和行为与甘露揭秘的结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被古人视为神灵之精的甘露,居然是蚜虫排泄物,这不禁让人瞠目结舌,啼笑皆非。甘露秘密的揭示说明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经过不断探索,逐渐认识本质。蚂蚁是蚜虫的保护神则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这是正常生物链现象,世界上的生物都是这样环环相扣,互相依存,所以要排除蚜虫危害并不能以消灭蚂蚁为前提,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新问题,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解决对人类生活有危害的问题。由此看来,科学家探索是无止境的。]       七、本文作为说明文,语言上有许多特点,引导学生归纳。     [学生找词语、句子,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得到:①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②用词准确;③富有情感。然后结合以上特点,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八、小结、扩展    ①教师小结学习本文的心得;②以作业扩展学生视野:课后一、三。‎ 5‎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