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我为什么而活着》‎ ◆ 教材分析 英国思想家罗素的一篇思想随笔《我为什么而活着》阐述的实际上是自古以来人们无数次追问过自己的问题:人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思路清晰,文意畅达,可安排课外自读或课内自读。即使在课内学习,老师也稍加点拨即可。点拨时可抓住文中充满理性的力量,又饱含巨大的激情的几个句子重点探讨,如:(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2)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 课前准备 ◆ ‎  ‎ 多媒体课件。‎ 5‎ ‎ ‎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2、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 ‎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 个月的监禁。 ‎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 ‎ 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思考:作者为什么人活着?‎ 5‎ ‎ ‎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细读课文,品析语言:‎ 默读课文。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句子。 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能包括以下一些:‎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激情强烈地支配着我的一生,在我漫漫的人生路中,我都活在这三个理由之间,我得到了爱情,但我获得的知识“并不多”,并且为了拯救人类自己也深受其害,所以这三个理由把我吹到了绝望的边缘。‎ 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期间别的不说,单说两次世界大战,就可以想见他的生涯是怎样的动荡不定了。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人生的强大动力。 ‎ ‎2、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这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孤寂的,在深不可测的,令人胆颤心惊的无底深渊中,我完全不能自拔,我几乎会丧失活的希望,这样就从反面衬托出爱情的美好。 ‎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5‎ ‎ ‎ 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 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  这些句子,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四、合作交流,把握主旨:‎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 ‎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1)了解人类心灵;(2)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4、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它们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 5‎ ‎ ‎ 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5、作者的这三种激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  这三种激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最人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讨论。‎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六、作业布置: ‎ 谈谈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生存观,正反面人物都行。‎ ◆ 教学反思 略。‎ 5‎ ‎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