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运用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描述核苷酸的分子结构,简述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区别与练习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DNA和RNA的比较,训练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学会分析试验结果。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两种核酸的细胞定位以及其实验探究方法
2. 教学难点
核苷酸的结构,碱基和五碳糖的相互组合方式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蛋白质的相关知识,并提出问题: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是充当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点明,蛋白质为一种生物大分子,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
而今天所要学习的,是另一种生物大分子——核酸,它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二. 核酸的分类及功能
教师展示DNA与RNA的分子结构图,讲授核酸研究的两大历史突破,即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RNA干扰机制的发现,自然引出核酸的两种类型,即DNA与RNA。再加以详细阐述:DNA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RNA的中文名称是核糖核酸,DNA与RNA统称为核酸。
联系日常生活中的DNA亲子鉴定,DNA指纹识别的常识,教师提出问题:
为什么通过DNA就可以确定人的身份或者亲子关系?
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得出结论:DNA上携带了生物个体上特异的遗传信息,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三.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教师首先利用文字讲解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法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
实验原理: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教师播放课前准备的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录像,使学生结合实验原理,边看录像边体会实验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学生可从录像和书上图片中清晰的看到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细胞核部分被染成了绿色,而在细胞质部分被染成了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四. 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
1. 引入核苷酸:
再次类比蛋白质,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作为生物大分子的蛋白质,有其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那么同样是生物大分子的核酸,是否也有其小分子的基本单位呢?引发学生思考。教师进一步讲解,核酸的基本组成为核苷酸。并且,不同种类的核酸(DNA与RNA),其核苷酸组成也略有不同。教师带领学生,站在核苷酸的角度,讲解DNA与RNA的异同。
2. 核苷酸的结构:
教师带领学生看书上图2-8,并结合多媒体展示核苷酸的结构模式图。分清其三个组成部分——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并以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为主线,从小分子的核苷酸讲到大分子的两类核酸。详细介绍两种核苷酸的五碳糖,含氮碱基的不同。在讲解中顺势引出核糖,脱氧核糖,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尿嘧啶(U),胸腺嘧啶(T)等重点概念。最后归纳出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异同。鉴于此处为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重述课堂知识并转化教学角度,从大分子的核酸再讲回到小分子的核苷酸,为建立学生牢固的知识体系。最后,随堂检测,学生完成以下连线题。
胸腺嘧啶T 腺嘌呤A 鸟嘌呤G 胞嘧啶C 尿嘧啶U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教学建议与思考:教学中的适当重复,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起到强化教学的效果。而转换教学思路的重复。即讲解时用小分子→大分子,重复时用大分子→小分子,既可以强调重点,建牢知识体系,又可以启发学生多向思维,一举两得。
五: 由核苷酸到核酸链
由于本部分知识在必修第二册中需要重点涉及,因此请同学看书并识记:核苷酸相互连接成链,组成核酸。DNA由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构成,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链构成。
【复习与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理清脉络,建立知识网络。
种类(DNA和RNA)→生物学功能(携带遗传信息)→细胞分布(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基本单位(核苷酸)→组成方式(核苷酸连接成链)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下列表格,并于同位交流。
中文名称
细胞定位
核苷酸
五碳糖
碱基
核苷酸链数
RNA
DNA
DNA (脱氧核糖核酸)
RNA (核糖核酸)
分类
【板书设计】
基本单位——核苷酸:
分布:
DNA :细胞核及线粒体、叶绿体
RNA :主要在细胞质
功能: 携带遗传信息
核酸
A,T,C,G,,U
磷酸
五碳糖
含氮碱基
组成方式:核苷酸连接成链
核糖
脱氧核糖